我是在一種茫然的狀態里,潦草收拾打包離開那個眷戀的地方。很害怕面對那種不舍,所以一直輕松的不談告別,記得和小新的跆拳道教練了解考帶證書什么時候到,才和他說下個學期不能繼續在那兒上課了,他和我說很遺憾那一節特訓班課是最后一次給小新上課。那時我覺得很沉重的心情,是不是應該早一點讓小新跟教練好好說一次謝謝和再見。
已經離開有差不多一個月了,心情一直都是凝滯的,沒有真的明朗過,情緒也總是在晃動,一不小心眼淚就會奪眶而出,內心脆弱又矯情。
想到那里的一切,家里的一切,那些窗臺上陪伴我好多年的綠蘿,一直安靜的繁盛生長,許多空的容器裝上清水,剪幾支綠蘿,又多出了許多綠色,也用來送給朋友。
想到那里早晨透過窗戶灑進房間的陽光,那間小小的玩具房,我曾看著小新在陽光里玩耍,在光影里給他拍照,或者我們在那里一起閱讀學習。
而后來來了一群孩子,有了一張大桌子,那個小房間有他/她們的歡樂與小小的憂傷,我傾聽到不同的孩子,我親吻他/她們的額頭,我擁抱過那個小房間里的每一個孩子,我了解她/他們,也讓我從更多層面了解我自己和小新,所以是愛護與感謝每一個小小的他/她們。
想到那里床頭的臺燈與書柜,無數個睡前的的共讀時光,想到那些讀了許多遍的繪本,在小新不安時,就會和我說:“媽媽,你可以給我讀《晚安,小熊》嗎?小熊睡前會換上小星星睡褲,喝一口藍色水杯里的水,他總覺得被窩里太冷了……”。
還有那些坐在沙發上的閱讀時光,他從書架上挑一堆書,準備好一個舒服的坐姿,偶爾會準備一些水果,他說就像在圖書館,慢慢的他說更像在書店,真舒服。而后來他常和他/她們幾個一起玩圖書館的游戲,共讀或各自安靜的閱讀,或者一起玩腦筋急轉彎。
還有那個房間里的聲音,有一年我和小新都在聽蔣勛先生,聽他講梵高、高更,聽他講文學、詩詞,講杜甫、李白、陶淵明,聽他講孤獨,不要避開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小新和我都愛極了蔣勛先生的聲音。他說蔣勛先生的聲音會讓人心甘情愿的去聽。還有早上的故事聲音,他最喜歡的是《西游記》,最喜歡的片段是孫悟空大鬧天宮,他可以講得繪聲繪色。
想到那里的廚房。夏天的清晨,陽光會透過窗戶照耀著灶臺與鍋里的食物。小新在那里學會了西紅柿炒蛋,我也帶著他一起做蛋炒飯。他很喜歡我做的食物,最喜歡的是我做的意大利面,他常常會和我一起擺放餐具,有時會貼心又有創意的擺放,他最喜歡藍色的碗。他不挑食,對食物有很好的感覺。他也在餐桌上和我說,我和別的媽媽不太一樣,從不勉強他多吃,或者吃他不想吃的食物。
想到那里的一切,那個房間的一切,那七年的時光,看見那些被我包裹起來的不舍,原來有那么多,那么重。曾在那里和朋友說很長時間的話,聆聽過彼此心事與煩惱,交換過彼此的信任;曾在那里長時間的聆聽孩子的歡喜與憂傷,曾與他/她們一起閱讀繪本。曾很多次從外面回來,小新都說回到家的感覺太好了,他說他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家。
小新是一個相信愿望的孩子,他也不常設置愿望,在即將搬家的一個清晨,他在餐桌上和我說:“媽媽,我有一個愿望:我以后還是想回到廣州。”我跟他說,誠心許下的愿望會實現的。
生活不會總是一成不變的,對嗎?要習慣變化這樣的道理也聽說了,但還是會有深深的眷戀與舍不得啊。舍不得那里的一切,所以也不愿意好好告別那個守護著日常的居所。也想起安妮寶貝在《素年錦時》寫的那一句話“要與當下的人事及時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