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采,是好事,不是壞事。關鍵在于你用文采去做了什么事。
明朝末年,蘇州有一位姓秦的書生,平生好學多才尤其擅長作詩譜曲。但人品極其輕薄,喜歡諷刺人。見到相貌丑陋的人,當面就能作出一首詩來;若聽到有什么可笑的事,只要一入他的耳,馬上可以完成一首歌,以此嘲諷他人。他的好友開后門進學堂,秦就作《游宰詩》一百首“賀”他;鄰居家有男女丑事,秦就作《黃鶯兒》十首“贈”他。風花雪月,捕風捉影,寫得有聲有色,其作品流播人口,達于遠近。秦書生因此屢屢受人打罵,且被告到官府,甚至要除去他的功名,但他還是不改正。晚年忽得瘧病發狂,吃自己糞便,拿刀自割舌頭。家人奪去刀,將他鎖在空室中。他找不到刀,于是就自嚼舌頭,細細吐出,臭聞戶外。后來從窗戶縫隙看見庭院中有劈柴斧頭,該書生奮力沖出窗外,取斧自斬而死!
于覺世說:以秦書生的才華,用來勸人向善、改善民風是不難做到的,可為什么要把才華當作自己殺身取禍的工具?這與用隋侯的寶珠去彈雀,用太阿的寶劍去砍柴有什么兩樣?最近有一書生,自認為是個奇才,考試必中。然而喜好把經書中的圣賢教誨拿來作戲謔之談,后來屢次被推薦錄取,每次皆因后場有訛名落孫山,這都是毀謗圣言教誨的果報。世間有點才學的人士,往往犯此錯誤而不知其非。噫!如此讀書,與優人演戲有何不同?讀書人的形象就是被這種人敗壞的。
讀完這則故事,一句話涌入心頭,怎么會有這樣的事情!
姓秦的書生有才,別人的一件事,他知道后能做出詩歌來。他的朋友走后門進學堂,他作出100首詩“賀”他的朋友。鄰家的男女丑事,風花雪月,他能作出詩來,寫的有聲有色,達于遠近。后來,在姓秦的書生晚年,他吃自己的糞便,自嚼舌頭。即使被家人鎖在的屋里,他從縫隙中看到庭院里有劈柴的斧頭,于是奮力沖出窗外,毫不猶豫拿起斧頭自己砍死自己。
為什么會這樣?
一問,秦姓書生既然有才,為什么不寫勸人行善積德的文章、詩歌?為什么要寫諷刺別人,挖苦別人的詩歌呢?真是令人費解??!
有一句話說,一時勸人以言,百世勸人以書。
給別人說的言語,能勸人一時。這個人忘了或者他不告訴別人,這句話可能只對他起作用。但是,一個人寫出文字編撰成書,或者寫出詩歌,廣為流傳,會影響很多人。寫勸人孝敬父母、斷惡遷善、行善積德的文字,使其廣為流通,很多人因此增加智慧,在家孝敬父母,在工作崗位上樂于奉獻,真是善莫大焉,功德無量。寫出諷刺人、挖苦人,描述他人不雅之事的詩歌、文字,廣為流通,必然遭人忌恨,受人詛咒。難怪在秦姓書生晚年,他要想盡辦法折磨自己,想盡辦法侮辱自己,想盡辦法盡早結束生命。哪怕被鎖在了沒有刀的屋里,有一絲希望看到了庭院有斧頭,他奮力沖出去,毫不猶豫拿起斧頭使勁砍自己。他為什么這么堅決地砍自己,因為年輕時候經常不考慮別人感受,經常侮辱別人,諷刺別人,挖苦別人。
二問,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寫什么樣的文字?應該傳播流通什么樣的文章、視頻?
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很快很廣。網絡上,你轉發的文字、視頻等,很快就能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們千萬不要諷刺別人,千萬不要挖苦別人。同事、朋友、同學有缺點,我們耐心指出,希望他們盡快改正。反之,你不給他人指出,卻借用自己的文采,寫一些詩詞諷刺挖苦別人,這就不對了。
當然,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對那些曾經侵略、屠殺、侮辱同胞的侵略者,要直面歷史,揭露他們的罪行,讓同胞特別是青少年知道那段屈辱的歷史。
對于鄰居、同事、領導、學生、同學、朋友等身邊人,我們應該借用文字、語言、視頻、文章等方式,讓大家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對,今后改正,變得更好。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弘揚正能量,歌頌真善美。
秦姓書生沒有這樣做,他選擇諷刺挖苦別人,這些苦最終回到了他自己身上。真是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