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的這本“三王”并不大,拿到手上翻閱起來很方便。
因為職業(yè)的原因,我最喜歡《孩子王》。老話講:家有千擔(dān)糧,不當孩子王。尤其是現(xiàn)在的老師更加難當。
按現(xiàn)在名目繁多,千姿百態(tài)的教學(xué)方法來說,《孩子王》中的“我”的教法也是可圈可點的,樸素而扎實:“清清楚楚地寫一件事”,“流水賬就流水賬,能把流水賬些清楚就不錯”,“就這樣,慢慢就會寫得多而且清楚,總比抄些東西好”。
“我”的教學(xué)成就感在王福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王福的作文《我的父親》是這樣的:我的父親是世界中力氣最大的人。他在隊里扛麻袋,別人都比不過他。我的父親又是世界中吃飯最多的人,家里的飯,都是母親讓他吃飽。這很對,因為父親要做工,每月拿錢來養(yǎng)活一家人,但是父親說:“我沒有王福力氣大,因為王福在識字。”父親是一個不能講話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隊上有人欺負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學(xué)文化,替他說話。父親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來慢慢爬起來,還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錢。我要上學(xué),現(xiàn)在還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陽,父親在山上走,走進白太陽里去。我想,父親有力氣啦。
這里的每個字都出自王福的心中,一個字扎一個坑,結(jié)實得讓人感覺心里鈍鈍地疼。
“我慢慢看外面,地面熱得有些顫動。我忽然覺得眼睛干澀,便擠一擠眼睛,想,我能教那么多東西么?”
是啊,那種不能言說的感受,只有通過每個人自己的筆才能表達出來。別的人都代替不了。阿城的文字就如王福的作文一樣,簡短。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阿城的語言,我想用——白。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不拗口、不生澀,讓你聽得懂。白得簡單,白得有味。透過白,呈現(xiàn)出的是特定年代的平凡人的生活狀態(tài)。
樹王是誰?那棵靜靜地立在山頂?shù)臉洌窟€是肖疙瘩?內(nèi)心執(zhí)著地守著自己的堅持。
“樹王的葉子在烈日下有些垂,但仍微微動著,將空隙間的陽光隔得閃閃爍爍。有鳥從遠處緩緩飛來,近了,箭一樣射進樹冠里去,找不到蹤影。不一會兒,又忽地飛出一群,前后上下地繞樹盤旋,叫聲似乎被陽光罩住,干干的極短促,一畝大小的陰影使平地生風(fēng),自成世界,暑氣遠遠地避開,不敢靠近。”
“我是粗人,說不來有什么用。可它長成這么大,不容易。可這棵樹要留下來,一個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個證明。證明老天爺干過的事。”
人定勝天的年代已經(jīng)過去,又沒有完全過去,樹靜立無言,人在年輪中的順從與抗爭卻不曾離開過。
集子中收錄了《峽谷》、《溜索》、《洗澡》、《雪山》、《湖底》、《提琴》、《魂與魄與鬼及孔子》。《魂與魄與鬼及孔子》提及的《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是基石,劉熾昌《客窗閑話》、梁恭辰《池上草堂筆記》正好列為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