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節兩天后,就是媽媽去世七周年了。
好久不曾聯系的好友突然告訴我,她在辦媽媽的葬禮,我第一反應就是怎么這么突然?想到媽媽的離世,也說不出什么來了,只能回復兩個蒼白的字:保重!
前兩天看到知乎上的一個議題:哪個瞬間你突然發現自己年齡大了。有網友回復:父母去世的時候。當時的我不愿承認這種說法的正確性,沒想到,聽到好友媽媽去世的消息,我竟然會想到這個議題。
媽媽活著的時候,總覺得來日方長,所以在寫作文時吝嗇得不肯寫任何一篇關于媽媽的文章,卻不知,人世從來沒有理所當然的來日方長,能陪著你長大、戀愛、結婚生子的媽媽,真的是要好多好多的運氣,而我那時卻不明白這個道理。
媽媽去世的時候,我明明是傷心的,卻流不出眼淚,姑姑說:你媽媽死了你就沒有家了,我以為是她故意夸大,七年過去了,我才明白:原來,只有這種話只有真正經歷過媽媽去世的人才能明白。
猶記得當年媽媽笑著問我:“你將來是自己找男朋友還是相親啊?”我心想:都21世紀了,誰要相親啊,于是回答“我自己找。”媽媽戲謔:“好啊你,竟然想談戀愛了!”聽到這里,我半是害羞半是害怕,好像自己不愿訴說的心思被人揭露一樣。干脆在心里暗暗下決心:下一次,遇到這種問題,堅決不回答。
上高中的時候,一個人去熱水房打熱水,正趕上媽媽來學校看我,她感慨:你自己一個人打水,好孤單。媽媽走后,我一個人眼淚啪嗒啪嗒地落著,竟不知會為我說出這種話的人尚活在這世上,已是人生一大幸運了。
而如今,媽媽不在了,生活中的焦慮迷茫、委屈難過,種種心事,我該向誰訴說呢?誰又能在深夜陪著我,擔心我做沒做噩夢,明天開心還是難過呢?
這兩天看《倫敦生活》時,特別討厭女主的繼母,最令我討厭的卻是她爸爸,當繼母當著她爸爸面給了她一巴掌時,她爸爸選擇了沉默,當繼母把她當作服務員一樣使喚時,她爸爸選擇了眼瞎,當她反抗性地把酒杯扔在地上時,繼母故作委屈地像她爸爸撒嬌時,她爸爸終于是個活人了,瞪著堪比張飛的憤怒的眼睛,宣揚著自己獲得幸福的權利,看到這里我很生氣,卻也意識到:如果女主的媽媽活著,就不會是這樣的劇情走向了。
電視劇誠不欺我,她爸爸以有權得到幸福之名,對她由于爸爸的幸福而招致的傷害委屈通通選擇了默許,我不知道是不是該按照傳統想法來安慰自己:親人造成的傷害都應該原諒,畢竟那是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的人,否則你就是白眼狼!
可是,我不愿意這樣去想,人活一世,許多東西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比如生命,比如親人,比如父母。
我更傾向于認為:除了血緣關系,如果沒有親情,你們本就是陌生人,能夠作為一家人和諧相處地生活在一起,很好,如果不能,就保持距離,讓彼此都能體面地活著,這樣就挺好的。
媽媽不在了,我再也沒有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