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金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改革生態述論 [1]
? ? ? ?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 ? ? ? 陸鑫??? 李士金 ? 劉倩
學術批評引入課堂:以批評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為例
“學術生態細節” [2]之考察正如個體生命對自己的身體加以檢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的是健康快樂的生活下去。 袁編云:“歐陽修、張先、蘇軾等詞人為官伎作詞的事,詞話中屢有記載,不盡是出于虛構。” [3]上文云“不盡是出于虛構”,這樣的用詞似乎“穩妥”,其實語意含糊不清。歐陽修、張先、蘇軾等詞人為官伎作詞,詞話中既然“屢有記載”,那就得承認,前人記載了此事,若是認定其“虛構”,則必須拿出足夠證據。而云“不盡是出于虛構”,意味著什么?此豈非是說基本上是“出于虛構”!若“盡是出于虛構”則是說全部都是虛構,無一真實可信也。“不盡是出于虛構”是說百分之一、二不是虛構的,這樣的表述會給讀者什么信息內容呢?歐陽修、張先、蘇軾等詞人為官伎作詞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呢?還是虛構的?從袁編的文字能夠看得明白嗎?袁編云:“歌臺舞榭和歌兒舞女既然成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滋生于這種土壤的詞自然會異常興盛。” [4]從上文可見袁編所謂“士大夫”不能把堅持理學原則的理學家包括在內。“歌臺舞榭和歌兒舞女”顯然不是程朱等理學家“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即使一般意義上的“士大夫”,也不可能都把“歌臺舞榭和歌兒舞女”當作自己“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袁編云:“仰望唐詩,猶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詩人可以從中發現無窮的寶藏作為學習的典范。但這座山峰同時也給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他們必須另辟蹊徑,才能走出唐詩的陰影。” [5]上文把唐詩比為“一座巨大的山峰”,認為這座山峰給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宋人“另辟蹊徑,才能走出唐詩的陰影”。唐詩既然是宋人“學習的典范”,如何會造成他們沉重的心理壓力?唐詩又何以成為一種“陰影”呢?詩以言志達情,前人典范盡可模仿學習,社會生活內容變化,社會風氣不同,價值觀變易,文學創作必然會有自己特殊的新面目,總是要按照其發展規律性不斷前進的。“沉重心理壓力”說、“陰影”說顯然站不住腳。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悲劇原因探討
“古代文學是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生動形象的真實的藝術的反映。”在整個學期的古代文學作品選的學習中,李士金老師的這句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中。老師曾將學習古代文學系統的分為三個層次:理解語言文字是學習欣賞古代文學的第一個層次;理解作品寫作的社會時代背景和具體寫作情境是學習欣賞古代文學的第二個層次;理解古代作品深刻的超越時代的象征意蘊是學習欣賞古代文學的第三個層次,也是最核心的層次。所以,老師在帶領我們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選時,脫離了傳統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堂演講的方式來鍛煉自己。我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是十分可行的,首先,學生在準備時肯定要大量的查閱資料和閱讀文章,就像我準備講元好問的詞的風格的時候,我查閱了大量關于元好問的生平資料,因為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到知人論世。在此之前我對元好問的認識只是在他寫的那幾首詩上,因此這次的演講讓我對元好問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其次,在做作品分析時肯定需要大量的作品閱讀,我在做蕭德藻《古梅二絕》中梅的形象演變過程中,就查閱了大量的關于梅花的詩歌文章,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我學到的不僅僅是資料的簡單羅列,而是需要將此融合進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然后展現在我要講的ppt中。真的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啊!再次,在聆聽其他同學的講述后,老師會要求我們做一個即時小結,談談在同學的講述中學到了什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于李清照的討論,老師讓我們結合當今時代的觀點來看李清照這個人,讓我了解到了李清照的性格對其命運的影響。還有一系列的作家如陸游蘇軾等等,老師都鼓勵我們用現代的觀點來看待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最后,老師每次做的課堂補充都讓我受益匪淺,老師在傳授他的見解總是通過一個個例子來加以例證,讓我深刻的是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悲劇原因的探討時,同學將主要原因歸結到了當時封建禮教的束縛,老師當堂指出了他的錯誤,表明封建禮教維護所有人民的利益,一味地將愛情悲劇歸結到封建禮教上是不對的,其原因在于個人生命遺傳結構的缺陷。在將近一個學期的古代文學作品選的學習中,李士金老師其實并沒有像其他老師那樣按照書本向我們傳授知識,而是讓我們自己通過演講和探討了解到古代文學其實是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生動形象的真實的藝術的反映。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總的來說,通過這一個學期的學習,我不僅鍛煉了自己上臺演講的能力,而且對于如何學習古代文學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經驗。(陸鑫)古代作品選課在大學三年已經上了有兩個學期了,但是大三這個學期李士金教授的古代漢語課給我留下的感受是最深的。并且我想在我以后的日子里我也會想起這段經歷。首先第一次見到教授就讓我難忘,教授留著長長的胡須戴著一副眼鏡全身散發著睿智學者的氣息。果然上課過程中教授能對任何知識信手拈來,侃侃而談,并且還能做到對我們進行教化,教我們該如何做一個最完美的人。李教授的課堂也是很別出心裁的,教授考慮到我們多年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思想上一致認可那種灌輸式的講課模式。教授認為這樣是不利于我們未來發展的,所以實行了不一樣的上課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能夠自主的自發的接受知識。每節課讓學生走上講臺講授自己搜集到的知識自己精心準備的成果。我覺得這樣是非常好的這樣不僅鍛煉我們的演講能力有利于我們的以后的職業的準備,更調動了我們學習的積極性。總而言之我覺得教授的課堂是非常新鮮非常有意義也是非常的有知識性的,我們應該大力推崇這種課堂模式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發展。最后教授曾說過古代詩歌是古代人民生活最深刻最形象的反映。要學好古代詩歌就要走進作者,走進人民,走進他們的內心。謝謝教授讓我在我的人生中能夠有幸做您課堂的一員。(劉倩)
結束語:擔負起傳承圣賢文化之神圣歷史使命
傳承圣賢文化不是一二三四的教條主義說教,而是用具體生動形象的內容體現真理性。比如兩會委員中有人提出“盡量讓國人少求人、不求人”,體現的是依法治國的精神實質,其中說了不少的實例,從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到看病醫療,國人都要到處求人,被求者在其它境遇中亦成為求人者。一位司局長級別官員的女兒對她爸爸說的移民外國的理由讓我們震撼:以后您的外孫上幼兒園小學再也不用求人了!這個理由竟然讓開始還不贊同女兒離開自己的爸爸同意了她移民的決定。古代社會的情況也是如此:一個引人注目的重大的行為方式比一千部一萬部說教的著作更能影響人的心理狀態。“神雞童”的事實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是無與倫比的,甚至可能引起災難性后果。所以一個國家,一個政府要采取一個什么樣的實際行動,要宣布一項什么法律制度是必須慎而又慎的。唐人陳鴻給我們留下這個《東城老父傳》的故事正是我們民族的肌體生病的一個解剖實體,可以供研究參考,供一般大眾見習以啟深思。 [6]
[1]致謝:本課堂教學改革得到淮陰師范學院朱漢清、周桂峰、施軍、趙宜江、周平、李相銀、許芳紅、楊穎、陳年高、孫義清、陳華東、趙科印等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受到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金資助(2015ZSJD010),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項目資助(PPZY2015C205)。
[2]許文君,李士金.中國學術生態細節考察——以《朱熹論韓愈文學理念及其創作》一文為例[J].長江叢刊,2017(12)上:19-20.
[3]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10頁。
[4]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10頁。
[5]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13頁。
[6]李士金著《中國古代小說社會心理分析》,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