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二章是“為政”,其中的名句頗多。像“五十有五而志于學”(2.4)、“溫故而知新”(2.11)、“君子不器”(2.12)、“學而不思而罔”(2.15)、“知之為知之”(2.17)。
其中直接言政的不多,大部分是關于個人修養德行類特別是“孝“的內容。收錄了多則關于他人向孔子請教“孝”義的對話,孔子對孟懿子、孟武伯(前者之子)、子游、子夏都做出了回答。
在回答答子游時,孔子說連狗和馬這些動物都能有東西吃,如果對待父母僅僅是給父母東西吃,而沒有以敬心去孝順的話,和養狗養馬是沒有區別的。在回答子夏時,孔子也提到,兒輩難以在父母前經常面帶愉悅的容色,就不能算是孝。此兩句在原文中,孔子特地采用了反問句,在表達上極度增強了效果。
百善孝為先。“孝”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但孔子的回答引發我的思考。
孝如何定義,內涵多么豐富,各人的看法不同。而我的理解是很俗的一句——“對父母好”,但生活中自己無法時時刻刻都執行好這個認識。
作為獨女,父母與我相處時常以大朋友自居,甚少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有森嚴的等級隔閡,我也一直以為現代家庭中家家戶戶皆如此。以前有時候和父母說話也沒大沒小的,互稱雅號,時不時開開玩笑,說幾句幽默的話。當然,這也讓我愿意將讀書時把學校中的軼聞趣事毫不保留地講給他們聽,常常教他們幾句流行語。有時候,心里不快也喜歡直接地在父母面前表露出來,不遮不掩,比如以前上學時會因為父母起床晚了,耽誤了自己按時上學而抱怨幾句;中學時還會和父母吵架,特別是和母親爭辯是非。似乎已經把為自己服務當成是父母天經地義的事。而事后父母不深究,以寬闊如海之心徹底包容, 以深厚如山之愛諒解一切。
成家之后,方知世界并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原來,有的子女與父母之間,是講不得一丁點玩笑的,開玩笑會有大不敬之意,溝通事務也需要一板一眼的。在先生看來,我與父母之間是“親子+朋友”模式。
現在,我常常會想,是不是與父母相處時我太隨意了,不符合傳統的孝之義?
特別是從產房出來之后,更明白了為人父母之辛苦,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表達清楚的。
于是給自己立了規矩,要把“對父母好”真正地落實到行動中,別做知與行分離的人。近兩年年計劃中,我會嘗試制定一些令父母開心的目標,比如鼓勵他們出去旅游(去年成功一次,因為平時他們懶得自助游,懶得查閱旅行社信息,需要我不停地催促),把每天贊美母親當成打卡的任務之一。另外也要求自己,以后即便父母有錯,也不可大聲喝斥,與父母爭辯太傷人心,要像《弟子規》所言“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這些嘗試開始讓我看到效果。今年最得意的是讓父母都會用智能手機和微信發信息、看信息,用上語音轉文字輸入法,建立了娘家三人微信群,可以在上面進行家庭會議。前幾天,母親還在微信上說起流行語“點贊”,讓我和父親蔚為驚嘆。
世界上,唯有父母可能是對你最好的人,不管你是高官仕族還是在街頭落魄,不管你是鐘鳴鼎食還是食素飲清。 而我們常常對陌生人不吝嗇一個微笑,而對父母的好卻視而不見。
想起前陣子同事的母親突然離世,同事在QQ空間里寫道:“好想再聽聽你的聲音,哪怕你再罵我一句”,一句話戳中心靈深處最脆弱的部分。
遠方風景再美,也別忽略了眼前的親人。
《論語》中強調的“孝”,對今人的啟發意義的,不僅僅是“有酒食先生饌”,更要求我們不要在父母面前出現“色難”之狀。
當父母還在我們身邊的時候,真心誠意地待他們,就像當年我們小時候他們用心呵護我們一樣。
@發憤的草莓
(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2014study)
【關注】 個人管理、楷書、育兒
【喜歡】 讀寫、涂鴉、竹笛、EOP
【堅持】 做日計劃、周回顧、記錄時間開銷、手寫活頁日記
【發起】 汕頭幸福成長沙龍(微信號gerenguanli)
轉載本文請注明作者與微博網址,謝謝!
如果您覺得本文讓您有收獲,不妨花1塊8毛8打賞一下作者,——》[猛戳這里][1]
[1]:http://weibo.com/p/100160379579737117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