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我的讀書體系中,《易經》、《管子》、《道德經》,是被放在一個閣子里面的。我始終是用這三個經典哲學體系的文章,進行交錯閱讀、相互理解,如果有人讀過我之前的某篇文章,會記得我用《易經》的損卦,來解釋《道德經》“損之又損”的含義。
? ? ? 今天提起的這篇《道德經》的章節,是因為下午一個小伙伴轉載了某位同學寫的《道德經》讀書筆記。
? ? ? 說實話,我一直不敢認為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和運用,到了可以寫成體系的文章來分享的水平。我一直認為,自己在中國傳統哲學的知識海洋面前,只不過是見一點點泡沫。
? ? ? 今天聊的是,《道德經》的道經第二章:
? ?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 ? ? 當今比較通用的解讀方法是:
? ? ?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是因為丑的存在了;都知道善良的事物是善良的,是因為惡的存在了。所以有和無因相互對立而依存,難和易因相互對立而形成,長和短因相互對立而顯現,高和下因相互對立而依靠,音與聲因相互對立而諧和,前和后因相互對立而追隨。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實行身教: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干預,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向別人施與恩惠但不憑此而達到利己的目的;功成業就而不據為己有。正因為不居功,所以也沒有喪失功績。
? ? ? 我記得,對這一節反復推敲的時候,大概在兩年多前,是我目前學習《道德經》過程中,推敲得最深入的一個章節。
? ? ? 要不是今天的那位小兄弟勾引了我,我還暫時不會寫出來,因為我感覺,還有可以深入的地方。可能現在寫出來的內容,還有不足、不滿之處。
? ? ? 首先,我們來看當今比較通用的解讀方法。他說道“知道美好的是美好的,所以丑陋的就存在了,知道善良的是善良的,所以惡就存在了。所以有和無相對應而依存……”這里面有多個因為所以,但是!這幾個因為所以,十分牽強!甚至是無法理解。如果用這樣的解釋搪塞老子,也太不負責任了。
? ? ? 那么我后來發現了什么規律呢?
? ? ?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先簡單解釋一下這個“惡”字,古人用這個字表達“不是你想的那樣”,“不喜歡”。這一段如何理解呢?如果你看過《管子》,肯定能記得這個巨作的開頭,就說了“御民之轡,在上之所貴;道民之門,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惡。故君求之,則臣得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惡之,則臣匿之。毋蔽汝惡,毋異汝度,賢者將不汝助。言室滿室,言堂滿堂,是謂圣王。”這里講了一個非常簡單而重要的道理:圣王不可輕易表露自己的“好惡”,一旦有“好惡”,必然導致“天下求之、天下匿之”。我曾經反復講過《道德經》是有操作意義的,那么這句開頭的話,就是點名老子的一個觀點:“做事情,不要被個人好惡左右,不要被各種好惡左右!”歷史上,好錢的被騙、好色的腎虧……,各種例子多了去了。就到今天騙子之所以能得逞,就是個人欲望被騙子掌控。
? ? ? 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首先說一說這個“善”字,很多人解讀“古文”,上來就是組詞,善,善良也?錯!整個《道德經》中,有許多用到“善”字的章節,比如“上善若水”、“善為士”、“善行、善言、善計”等等,這些“善”多指行為。這個《道德經》第一個出現的“善”,就是整篇經文中所有“善”的總領,含義是:正確的做法、正確的行為、正確的思路;那“斯不善”,正式表達了老子的一個觀點:“不要認為,你所學到的那個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你曾經在別的地方能用的方法,變換了環境,就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了!”
? ? ? 3、這個時候,第二句的“故有無相生……”一系列的排比句就好理解了,故的解釋肯定不是所以,是什么呢?用現在的口語話的解釋就是“你看看是不是”,或者“難道不是么”,故在這里是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難道不是么?有、無,往往是互相轉化的,長短只是形狀對比的結果,高處、低處只不過是相互的角度不同,發音的、聽音的也是相互配合的,前面、后面也是一體的”這么多現象,就是想告訴你,不要認為世界是單一角度的、世界是不變的。尤其這個音聲相和的解釋,真有點難度,音,是指發聲的主體,聲是指能夠理解聲音,并且做出回應,就像兩個人在交談,既要說、也要聽,聽完了說,說完了聽,這兩個說、聽的交互就叫“和”。
? ? ? 4、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這第三節,就點明了,做事,別先想著成果,如果你光想著“好處”而去做事,是做不成的。而且一心貪念“好處、利益”一定是失敗的。
? ? ? 那么這個章節,以這樣的解讀,就渾然一體了。
? ? ? 天下人都認為某個東西是美好的,而去追求這種美好,結果往往不是不從人意的。都認為這樣的做法是最便捷的,而生搬硬套,往往得不到便捷。難道你沒有看到:有、無,往往是互相轉化的,長短只是形狀對比的結果,高處、低處只不過是相互的角度不同,發音的、聽音的也是相互配合的,前面過去了、后面緊跟著就來了。所以,做事不要一心想著“好處”,而是要按照做事的規律去做事,用“不是用說到做不到的方法”去讓萬物執行,萬物就會積極配合,大家一起努力做出來的結果,要惠及大眾,要注重生產,不要光想著“儲蓄”(生而不有)。
? ? ?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在馬王堆出土的《道德經》不同版本中,存有差異,我解讀起來頗為費勁,還要等其他機會再認知。
Wollaston
2015年6月24日
連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