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頂一萬句,一句勝千言
序言:
最近由于出差來回路上的碎片時間挺多,就想著利用這些碎片時間來讀幾本書。一開始看到本書的書名以為是教人如何交談或者演講之類的教學書,
看完了才知道其實不僅僅教人如何說話,更是把“說得上話”作為一種生活,孜孜以求。說得上的,內心便不感孤獨,說不上的,三兩句之后殺人放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皆由說話開始,或近或遠、或親或疏,或延續或斷絕……
簡介:
《一句頂一萬句》這本書出自劉震云先生,這本書真的寫出了中國式的百年孤獨,切近當時的生活,反應當時社會現狀,寫出了大部分中國人內心的寂寞和渴望回歸中國鄉土,平民百姓,是我熟悉的階層和熟悉的文化。樸實無華的語言說盡了大多數人的一生,讀來有趣得很。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在找一個說得著的人,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沒找到。找到的有些人又發現原先說得著的人現在又說不著了,又或者這個說得著不是那個說得著。說得著的人或因為一句話一件事又說不著了,本說不著的人又因為這件事說得著了。沒找到的人便不喜歡說話,不喜歡說話還分心里有話和心里沒話。
概述:
本書的概括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
- 出延津記(上部分)
- 回延津記(下部分)
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 孤獨無助的楊百順也是楊摩西也是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的上話”的養女------巧玲,為了尋找,走出延津縣城;
小說的后半部寫的是現在; 也就是吳摩西養女巧玲的兒子------牛建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的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縣城。一出一走,延宕百年。
小說中所有的情節關系和人物結構,所有的社群組織和家庭和諧,乃至于親情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沖突、激發情欲有關。話,一旦成了人與人之間唯一交流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與生命的頹廢,便如影隨形地產生了。小說的敘事風格類似明清的野稗日記,語句洗練,情節簡潔,敘事直接。本書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構成言說的藝術,都能擰出作家的汗水。更為重要的是,作家唯有用此語言,才有對應和表現作品的內涵。在與神對話的西方文化中,因為神的無處不在而愉悅自在。人與人之間雖說來往不多,但并不孤獨;而與人對話的中國文化和浮生百姓,卻因為極端注重現實和儒家傳統,加上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人心難測和誠信缺失,能夠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并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獨當中。
感悟:
《一句頂一萬句》是一本非常優秀的小說。很符合過去的中國平民農村老百姓的生活。日子天天雞零狗碎地過,天天東家長西家短,看似絮絮叨叨地車轱轆話,人的一輩子也就這么過去了。能跟你說的上話,我們就是朋友;說不上話了,我們就掰了。作者不停的引用《圣經》和《論語》中的話大概就是為了告訴我們:沒有信仰的人大都孤獨,因為他們一生都在尋找。沒有信仰的人的精神寄托也是人,人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人是會變的,所以他們一生都在尋找。書中把人與人間的關系,分成“說得上話”和“說不上話”兩種。簡單的分類法,卻非常有效。無論家人,朋友還是夫妻,一旦說上話了,人就親了。反過來,一旦說不上,就沒有親味兒了。想想也是,記得有人說康熙雖宮粉黛三千,最愛的人卻是容妃。他到容妃那里,最愛說的話就是:“朕想和你說說話。”然后把一些雜事傾訴一番。到后來,他不得已廢了容妃,再想找人說話,已經是人去樓空,雖為千古大帝,連一個說話的人也沒有。
“話,一旦成為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生活中必定有這樣的經歷,有的人與之交談說話通暢舒心,不論長久不見或經常相見,總能聊得來,即使沉默許久也不必刻意找話題,無話也不覺冷場;也有的人,即使日日見面或千里相聚,總是三五句話便收了場,覺著冷場還要找個話題說說,便就是“尬聊”了。吳摩西為了尋找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巧玲,走出延津,天南海北尋找不息,最終把自己的名字找沒了還沒歇息;牛愛國為了尋找吳摩西臨死前留給母親曹青娥(也就是巧玲)的一句話,也是天南海北一頓走,遇到那句“日子過的是以后,不是以前”后想明白了,尋找能跟他“說得上話”的章楚紅和尋找吳摩西臨終前留下的那句話一樣重要,便也要繼續找下去了。書中的情節和人物關系,社會群組和家庭關系,乃至意念想法,都和人與人能不能“說得上話”,說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矛盾有關,可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怪不得老人們常常教育孩子要好好說話,可見這個說話真是極其重要的,話說對了一句頂一萬句,話說不對一萬句也是白搭,又可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書中描寫的人物都為著能夠說上話,或忠誠或背叛,或親近或疏遠,或者不遠萬里去尋找著,義無反顧地追逐“一句頂一萬句”的身影,也指引著現實中的人們不斷去尋找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