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一個中國女留學生火了,她在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說,有人問她為什么要選擇馬里蘭大學上學?他回答“新鮮的空氣”。“這里的空氣如此甜美清新,而且有些莫名的奢侈。”網上討伐聲一片,據說這個女孩子畢業于四季如春的昆明一中。我更愿意相信這個女孩子說的是他自己的感受,感受不分對錯。但是他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歸因謬誤。”
一件事情做成功,可能有很多種原因。但有些人只強調其中的一兩種,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甚至他歸納出的原因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邏輯上的原因。
我曾經有個同事,孩子培養得非常優秀。我們向他討教教育的秘訣,他告訴我們一個字“打”,孩子如果考試低于95分,回家一定逃不了一頓筍子炒肉。
但是我們真的就簡單相信嗎?說不定他在打了孩子以后跟孩子一起促膝長談,說不定這個孩子有一個非常具有包容性的媽媽,說不定這個孩子遇到了一個能夠鼓勵他理解他的老師,一個理解他感受的同學。
誰知道呢?所以有人說成功是不可復制的,因為成功也沒有辦法復制。時機、環境、人等等各種因素,甚至還有看不見的暗能量暗物質的在起作用。
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在家庭教育上摔得頭破血流的家長們。跟大家分享一些家庭教育中的危險的坑。
第一個坑-----“我們夫妻關系挺好,只是在孩子教育上面有分歧。”
這是一句經常掛在家長嘴邊上的話,好像除了那個不爭氣的孩子以外,這個家庭一切都圓滿。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朋友和先生相戀結婚的,在經濟上從來不克扣對方,也沒有出軌小三之類的狗血劇情,丈夫是一個顧家的好男人,妻子是一個賢惠的好女人。除了在孩子的教育上,妻子認為丈夫過于軟,丈夫認為妻子過于嚴厲之外,其他沒有任何分歧。但正是由于在教育上的分歧,導致了孩子無所適從,在進入青春期以后跟父母對抗的非常激烈。這讓兩人非常的痛苦,不斷地去尋求解決的辦法。
到最后才深刻的意識到,一切來自于他們之間隱性的矛盾。這些矛盾他們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只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顯化出來。
孩子從3歲開始學英語,朋友每天陪著孩子一起聽讀,孩子在英語這一塊上也找到了自信,曾經在三年級的時候參加全省的希望英語演講比賽,即興的口語演講拿到了第八名。這件事情朋友先生不以為然,指責說,讓孩子喪失了一個快樂的童年。朋友解釋說,每天讓孩子每天讀英語,就讓孩子養成一個跟漱口洗臉一樣的習慣。不接受,經常當著孩子指責媽媽的這種做法,尤其是孩子疲憊的時候,有情緒的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是教育理念的紛爭,朋友就是人們口中說的虎媽,說是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丈夫是屬于溫和民主的那一派,特別心疼孩子。這種爭吵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越來越激勵。誰也說服不了誰,甚至上升到人身攻擊的程度,丈夫指責妻子心狠手辣,妻子指責丈夫沒有原則,家里面爭吵聲不斷。
兩人通過不斷的學習,才一步一步的找到事情的真相。丈夫是一個缺乏自我的人,屬于典型的討好型人格,表面上看起來在家庭的各種決策上他順應了妻子的想法,但是他心底有很多的憤怒。妻子是家里的老大,屬于責任感特別重的人,同時也缺乏安全感。丈夫不斷的退,她就不斷的進,漸漸的丈夫就在這個家庭中逐漸的失去了主導權,甚至在這個家中顯得可有可無。男人的尊嚴受到了挑戰,但他又害怕跟妻子發生正面的沖突,再加上在童年中受到了很多的傷害,本能的把自己內心的那個孩子投射到兒子身上,對妻子的憤怒加上想保護內心的那個孩子,借著家庭教育的這面大旗,就對妻子發起了攻擊。朋友是一個內心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付出了那么多,就是想得到認可。結果沒有非但沒有得到想要的肯定和認可,卻迎來了丈夫對她的全面否定。可想而知他們之間的戰況之激烈。
經歷了非常痛的一個心路歷程,他倆在教育上達成了共識,更應該說互相看見了對方。朋友看見了丈夫需要得到尊重,想展現作為一個男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價值的一面,丈夫看到妻子極度缺乏安全感,需要關愛,需要實實在在的關心的一面。
當他們能夠看到對方的感受的時候,事情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一次孩子要求在寫作業時候聽歌。因為聽歌的時候管不住自己,效率非常低。所以爸爸不同意,兒子當即大發脾氣。媽媽走出去以后對兒子說,“你爸太壞了,居然不同意你聽歌,你肯定很難受,干脆我們把你爸抬出去扔了算了。”媽媽的話,讓兒子放松起來,忍不住笑了。這個時候媽媽乘機說,“你爸呀,想把你往學霸方向培養,巴不得自己的兒子迅速的變得優秀,能夠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父子倆迅速言和,一場紛爭就這樣揭過去了。
假設先生的教育存在問題,妻子指責他,只會讓孩子不好的感覺加劇,覺得自己不被愛。
夫妻之間的互相指責,在孩子心目中父母的位置不斷的降低降低。他看不起這樣的父母,也看不起這樣的自己。價值感,自我認同感就變得越來越低。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榜樣和看見,要給孩子樹立一個理想的父母,值得他欽佩和追隨的榜樣,看見孩子的感受,讓他覺得被理解被支持。
第二個坑----“糾結的父母教育出糾結的接子。”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實驗,一只老鼠只要按一個按鈕就會得到食物,所以每次餓的時候它就會去按這個按鈕。它只要按另一個按鈕,就會受到一次電擊,屢試不爽。所以也謹慎地讓自己不要碰到那個會受到電擊的按鈕,所以這個老鼠情緒非常穩定,腦電波正常。另外一只老鼠,按一個按鈕,有可能會得到食物,有可能會得到電擊,有可能什么也沒有。但是沒有辦法,餓的時候,他就嘗試著去按這個按鈕,有時候按兩次就會得到食物,有時候按兩次就會得到電擊,有時候是三次,反正沒有規律,這個老鼠顯得非常的暴躁,情緒非常的不穩定,腦電波異常波動。因為它要花費大量的能量去猜測,不知道會是什么樣的命運等待他。
當遇到一個特別情緒化的父母的時候,孩子就是那只老鼠。其實鷹爸虎媽不可怕,至少他的行為是一致的,如果能看到孩子感受,反而對孩子是助力。可怕的是一會兒父母變成老鷹老虎,一會兒又變成了鴿子兔子。這種不穩定就讓孩子極度沒有安全感,他的能量都消耗在如何維持自己狀態穩定上去了。根本就沒有能力顧及其他,所以學習成績不好,不能專心做事情是顯而易見的事。
每到開學季,各種微信群里面就會例行的出來這么一句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帶給你快樂。”
這段話之所以那么流行,是因為對那些要求孩子成績的父母來說,會給他們心理上的按摩,讓他們覺得是做對了的。對那些真正的不在意孩子成績的家長來說,他其實篤定自己的孩子會有一個好的前程,更不會擔心孩子將來有沒有選擇的權利。
其實可以看得出來這些家長們是糾結的。他們一面希望孩子能取得優良的學業成績,但是一面又不忍心孩子去苦讀,當看到孩子不漂亮的成績單的時候,他的心情是低落的,當看到孩子真的學得很苦的時候,他又告訴孩子說沒關系。所以糾結父母就帶來糾結的孩子。
但事實上,孩子在學業上每每需要上升到另外一個平臺的時候,就會遇到一個瓶頸期,突破這個瓶頸期,孩子才能夠真正地找到學習帶給他的成就感。這個瓶頸期,不光是對孩子,對成年人來說都是很難愉越。
我們作為父母,這個時候必須要支持孩子,陪伴他一起度過。但往往我們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就放棄了,這個時候他們就開始心疼孩子了,所以讓孩子始終在學習中找不到樂趣,始終嘗到的都是苦的滋味,這個時候他們又怨孩子。他說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要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但事實上真的要做好一件事情,就需要經過持續不斷的刻意練習,需要他跟這個事情持續不斷的鏈接,投入就會產生愛,投入也會讓孩子找到樂趣。沒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包括學習。
而且對于遇事總退縮的孩子而言,唯有父母正面的果敢要求,才能激發孩子勇往直前的強大動力
第三個坑------“對家庭教育理論一知半解,生搬硬套”。
“尊重孩子,讓他成為他自己”。這句話聽起來很美。在微博各種教育理論的文章上常常可以看到。
但這句話怎么理解?如何做?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和方式。
有一個蛋糕媽媽的故事。說有一個媽媽帶孩子去買蛋糕,孩子說想吃巧克力蛋糕,媽媽說,“|寶貝,我覺得草莓蛋糕一定會更好吃哦,媽媽建議你買草莓蛋糕。”孩子說,“不,媽媽,我就喜歡巧克力蛋糕。”“寶貝,我還是覺得草莓蛋糕好吃。”媽媽拼命地說服孩子。眼看時間慢慢的耗盡,孩子不得不做出妥協,“好嘛,那就草莓蛋糕嘛。”這種事蛋糕媽媽似的偽民主。
我認識一個媽媽,她的孩子學業非常優秀,但是因為在學校里面跟老師發生了一些沖突,這其中可能有些誤會沒有澄清。孩子就賭氣不去學校了,媽媽去參加了一個教育機構的學習。這個教育機構告訴他,學校對孩子來說就如同煉獄,你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你不能強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孩子是不愿意去面對,媽媽因為要尊重孩子,所以聽之任之,盡管她老公對她的這種做法非常不認可,導致了夫妻之間強烈的沖突,但她認為他自己是做對了的,是尊重孩子的。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這個孩子在家里面黑白顛倒,萬幸的是這個孩子對電腦有濃郁的興趣,因為這個孩子想去參加一個計算機方面的比賽,讓他媽媽給他報了一個培訓班,在這個培訓班中,他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這些小伙伴告訴他學校學習的重要性,這個孩子也反思他的一些行為的錯誤性,也意識到跟老師的沖突中有一些誤會。他跟媽媽要求主動回到學校。
當然像這么幸運的家庭并不多,更多的是孩子退縮回家里,就再也沒有走出去。
尊重孩子,尊重到什么樣的程度,要不要有原則和底線,原則和底線究竟該設立在什么樣的地方?這都是值得我們家長深思的地方。
“原則面前絕不讓步,情感面前絕不含糊”,所以人格教育的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所在,而任何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
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學習一些理論知識,但是又不能拘泥于這些理論知識,一定要深入的思考,靈活運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看過一段教育視頻,這個老師說家長不要跟孩子道歉。我老公就很緊張,說我們跟孩子道過歉,是不是做錯了。我的解釋是,老師這樣的表達,意思是說,當我們做錯了的時候,不要對孩子懷有內疚感和愧疚感。懷著這份內疚感和愧疚感的時候,就會做一些無原則的讓步,有可能最后導致家庭倫理關系的混亂。老師也是人,他在表達一個概念的時候,未必會那么的精準。或者說由于時間的限制,他沒有辦法對一個概念展開闡述,導致聽眾的誤會。還有的情況是,我們只接收自己想接收的東西,天然就帶著一個屏蔽罩。
所以對我們這家長來說,只有不斷的學習成長,才能夠理性的判斷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不正確的,什么樣的東西更適合我自己的家庭。
要想成功的避過這些家庭教育中的坑。需要我們家長不斷地學習成長,理性地作出思考。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你需要找到一套適合你的家庭的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