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i8geSgjYGaSXw8v1OnqoGQ
我們思考死亡、討論死亡,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如果說,生死是最大的因果,那么死亡便是生命最終的歸宿。
現實生活中,死和生一樣,無時不刻不在發生。
但很多時候,我們卻無法直面死亡。
“不知死,焉知生?”
我們只有去思索、理解、探討死亡,化未知為有知,才能脫離恐懼,回歸自然,過好當下。
如何看待死亡,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古圣先賢曾給出過很好的答案。
莊子妻死,惠子前來吊唁,卻看到莊子鼓盆而歌。
惠子不可思議地質問:“你老婆照顧了你一輩子,她死了你不哭就算了,居然還敲盆唱歌?”
莊子說:
本來也哭的!可是想到天地之間,原本無她,她只是因氣而生,變化成形,生老病死,現在又回歸無的狀態了,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樣運行。
想到這里,就停止了哭泣。
你笑莊子太荒誕,莊子笑你看不穿。
生死有命,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面前,只有順應自然,方能坦然面對。
生命無常,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來?
佛家有云:人生有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這些都與我們相生相伴。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說: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一個偉大的真理。”
唯有積極地承擔責任,才能有效解決問題、減輕痛苦。
只有敬畏生命,才能活在當下,從容應對無常,坦然面對死亡。
“當生則生,當死則死,來去自如。”
你活得不是簡單,是奢侈,是你首先得放下點什么,這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奢侈。
“你是想到了就做,該拿的拿、該放的放,自性作為、不昧因果。”
她(芮小丹)死了,卻活成了男友心目中的永恒。
“人啊,就像坐滑梯一樣,會慢慢下降,慢慢變老,等到落地,就要起身走開,不然會擋住后面的小朋友。”
“那外公去哪兒了呢?”
“外公變成小朋友重新排隊去了呀!”
這是關于死亡最溫柔的詮釋。
正如三毛所說:“出生是一場最明確的旅行,死亡難道不是另一場出發?”
如果天從不下雨,誰還會享受陽光?
如果沒有黑夜,誰還會在乎白天?
如果沒有死,生還有什么意思?
只有懂得死的意義,才會明白生的可貴。
當你生命將盡的那一刻,不要像那些內心對死亡充滿恐懼的人們一樣,在臨終之前哭泣著、祈求著生命能重來一次,好做出不同的抉擇,活出不同的方式。
你應吟著死亡之歌迎接終結,要像個勇士,歸家的勇士。
在將來的某一天,不管是遭遇意外,還是自然凋零,我們都應該學學芮小丹,了無牽掛,向死而生,從容跨越生命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