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亨福
也許從近五年開始,國產劇就走上了一條摒棄窮人、職場劇里的職場達人只會談戀愛,瑪麗蘇和杰克蘇的故事套路。又在資本的洗禮中,很多小鮮肉一擁而上,徹底斷送了觀眾看劇的欲望。
隨后,有一些制作公司也許看到了這種每況愈下的局面,想要改變,于是開啟了求變求新的改革。其中,最有名和贏得盛贊的當屬正午陽光,近幾年更是拍出了幾部高口碑高評價的電視劇,比如《父母愛情》《瑯琊榜》《戰長沙》《北平無戰事》等。
但是,你以為這是一種向好的變化嗎?其實并不是,隨后,又出現了一種“偽高級”劇,即,大制作、服化道精美、每一個鏡頭都經過導演的推敲,隨手一截便是一張壁紙,可是它仍然被掩蓋住的缺點一一暴露,最終撲街成為比爛劇還糟心的雞肋電視劇。
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努力是很努力,只是最終僅僅感動了他們自己而已。
知乎上也出現一個相關的提問:能不能說一說你心目中的“偽高級劇”?
位列榜單前三的是:《清平樂》、《如懿傳》、《鶴唳華亭》。
同時也列出了上榜的理由如下:
《清平樂》是北宋皇宮風物志,宋仁宗的家長里短。許多人物設定擰巴、精神面貌奇怪,故名北宋療養院中的假想。客觀上間接宣傳了封建等級制度和出身論。
《如懿傳》道具還不錯。導演也拍過《蒼穹之昴》。問題出在了劇本上。
《鶴唳華亭》套娃式權謀。偽權謀,真·家庭倫理劇。皇帝不多關心天下大事,竟然親自下場撕。男版甄嬛傳。結論:編劇很重要。
當然,除了以上三部廣受擁戴的三部偽高級劇,還有兩部也不得不提到,那就是《天盛長歌》和《慶余年》。無論是演員演技還是服化道方面都可謂頂尖,但是最終卻一一撲街。今天就盤點一下這五部偽高級劇。
一、《清平樂》
《清平樂》是由正午陽光影業、中匯影視、騰訊視頻聯合出品,侯鴻亮制片,張開宙執導,朱朱編劇,王凱、江疏影、任敏、楊玏、邊程、葉祖新、喻恩泰等主演的古代傳奇劇。
于2020年4月7日在湖南衛視播出。
豆瓣評分從開播的8.5分降到了8.2乃至如今的7.1分。
《清平樂》改編自《孤城閉》,原著講的是公主幾段還未開始就已經結束、愛而不得的感情。公主因自己的身份而被這樣困住了一生。而《清平樂》直接將公主的“孤城閉”換成了宋仁宗“孤城閉。”這前前后后都想顧及到,既想靠上權謀,又想靠上宮斗,最后落得個“四不像。”
《清平樂》撲街的最大敗筆應該給導演張開宙記一大過吧。
眾人評說的導演節奏慢、敘事啰嗦、主線和副線鋪陳太多,最后又不能自圓其說,都是毛病,但是,如今伴隨《清平樂》迎來大結局,再看這部劇才發現,張開宙與編劇朱朱認為,宦官不配作為時代興衰的敘述者,只有帝王才撐得起“大格局”。
于是,想當然代入當權者的角色。淺薄的想象,簡單的邏輯,粗暴的情節推動設置,通過強調概念來塑造人物的單一手法,硬拗文言故作高雅的臺詞;還有導演混亂的敘事節奏,大量無敘事意義隨意鋪陳的空鏡,過于緩慢且單薄的鏡頭語言;以及演員們吃力地念著表意不明、語意重復的臺詞,斷句輕重音都成問題……許多年前,同樣是公主視角,我們有大明宮詞,無情不冤,有情皆孽,從鏡頭語言到劇情到表演再到臺詞,上演了一場濃郁而悲壯的人性掙扎。
對比多年前的《少年包青天》,劇里面雖然只是單元劇中的一部分,但起承轉合相連緊密,人物形象鮮明,演員表演極具感染力,出場不到一小時的宋仁宗,在編劇筆下,既有少年天子的柔和仁厚,也有權力在手的強硬孤執。雖然是戲說,雖然不是歷史,但作為一部電視劇,它的魅力遠勝于考據歷史的清平樂。
現在,正午陽光追求的大格局,大視野,大在何處?看似考究歷史,遵循歷史,又好看在何處?電視劇和史書不是一回事,電視劇是敘事的影像藝術,重點是要講好一個故事。而一個好故事的基礎是什么?是立意。
知乎網友“笛兒”一針見血地指出,清平樂的編導團隊既沒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也沒有理解原作的立意,或者說,他們不屑于這種“談情說愛”的“小家子氣”,寧愿追求懸浮在臺詞與鏡頭,而非人物和情節中的“盛世氣象”“時代風貌”,即使要為封建帝王歌功頌德,也毫不猶豫。這究竟是國產劇的精品,而是一部毫無人文關懷的精致版娘道。
而《娘道》當年還有著超過2的收視率。《清平樂》的撲則是從收視率、點擊率到話題度的全面撲街。
這劇的“偽”體現在又當又立,人設崩塌。編劇導演最大的問題是認為:皇帝(宋仁宗)是那個時代最不幸的人,宋仁宗好慘啊,除了皇權、天下、至高無上的權力和三宮六院,什么都沒有了。你們不過是犧牲了JJ、愛情、自由、生命、仕途、身體、子宮而已,那有宋仁宗慘啊?!編劇沒有搞明白一件事:宋仁宗就是那個時代的最大悲劇制造者。可能宋仁宗也是那個時代的受害者之一,但是,不管怎么樣,他沒辦法擺脫最大悲劇制造者這個身份。因為他是皇帝啊,封建制度最大的得益者。
二、《鶴唳華亭》
《鶴唳華亭》是由楊文軍執導,羅晉、李一桐、黃志忠、張志堅、苗圃、金瀚、鄭業成、王雨、程小蒙、邱心志、鮑大志、王建國、馮波、郭鵬領銜主演的古裝劇。
該劇改編自雪滿梁園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儲君蕭定權為國天下孤身犯險,收付兵權交于國家自己背負千秋罵名而死的故事。
于2019年11月11日在優酷播出。
《鶴唳華亭》的評分從之前的7.5分降到了現在的7.1分。
《鶴唳華亭》的偽高級和《天盛長歌》一樣的毛病:
很多的角色設定都是臉譜化的,非黑即白,不是好人就是壞人。強行設定劇情權謀、強行配角智商掉線、強行給配角加戲、強行戲中戲、強行搞笑,最后就是在智商日益強大的觀眾和網友面前淪為笑話。
有網友評論,《鶴唳華亭》的編劇就是原作者,據說原作和劇版改動頗大,或許是多方考量的決定。
只是如今劇版的呈現,除了男女主角外,其他人物基本是符合邏輯的,所以我才推測作者是故意講了一個有關弱者的故事。
三、《如懿傳》
《如懿傳》是由新麗傳媒出品,由汪俊執導,流瀲紫擔任編劇,周迅、霍建華領銜主演,張鈞甯、董潔、童瑤、辛芷蕾、李純、何泓姍、鄔君梅、胡可、經超、陳昊宇、曾一萱、曹曦文主演,陳沖、張豐毅、余少群、吳倩、李解、王勁松、李光潔友情出演,李沁特別出演的古裝宮斗劇。
該劇改編自流瀲紫小說《后宮·如懿傳》,講述了烏拉那拉·如懿與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一生從恩愛相知到迷失破滅的婚姻歷程的故事。
該劇于2018年8月20日在騰訊視頻獨播, 2018年12月25日在江蘇衛視、東方衛視上星播出。
第一部《甄嬛傳》珠玉在前,于是這部被譽為《甄嬛傳2》的《如懿傳》就被觀眾給予了很大的期望,又是周迅主演,當然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不亞于孫儷,甚至還有一種咖位不低的女演員扮演各個妃嬪,但是,盡管還是有很多女性觀眾依然喜歡的不得了,這部劇還是結結實實的撲街了。
相比《甄嬛傳》豆瓣評分9.2分,《如懿傳》的7.4分顯然雖然出自同一作者,但是卻并好似不是一個量級。《甄嬛傳》小說后期被導演鄭曉龍和妻子改編,從小說出來到劇本完成,四年半的時間,都是非常慢的。
正是這種慢工出細活才成就了經典,而不是倉皇而趕工出來的續集。
從資本逐利的角度來說,絕大部分小說改編電視劇成功后的第二部影視作品都是本著功利心而去的,所以,無論借助第一部的光環請了多少大咖明星,有多少炒作,最后都是評分低,評價低,撲街也就是一種必然。
哪怕是周迅也不例外。
四、《天盛長歌》
《天盛長歌》是由華策克頓集團辛迪加影視、東申影業、好麥文化、中文在線、新影聯文化共同出品,由沈嚴、劉海波執導,路怡、鄒越、盧菁、王佩、邱永懿編劇,陳坤、倪妮、趙立新、倪大紅、袁弘領銜主演,王鷗、白敬亭、張曉晨、海一天、朱銳、徐好、赫雷、王策、曲高位主演,劉敏濤、修慶、于明加、尹鑄勝、胡可、李菁菁特別出演的古裝權謀劇。
該劇改編自天下歸元小說《凰權》,講述了天盛王朝逆境皇子寧弈和前朝皇族遺孤鳳知微之間步步為營,“弈一局權謀天下,博一場愛恨起伏”的宮廷權謀故事。
該劇于2018年8月14日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首播。
豆瓣評分8.1分。
超豪華的主演和配角陣容,陳坤和周迅當老板的東申影業參與了該劇的出品,于是安排了旗下的簽約藝人倪大紅、海一天等參演,然而,陳坤參與魔改劇本的原本是大女主視角的《凰權》,硬是改成了大男主的《天盛長歌》,陳坤親自主演,演技顏值無可挑剔,可是劇情的俄羅斯套娃還是讓該劇口碑撲街。
五、《慶余年》
《慶余年》是由孫皓執導,張若昀、李沁、陳道明、吳剛、李小冉、辛芷蕾、李純、宋軼等主演的古裝劇。
該劇改編自貓膩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有著神秘身世的少年范閑,自海邊小城初出茅廬,歷經家族、江湖、廟堂的種種考驗、錘煉的故事。
于2019年11月26日在騰訊視頻、愛奇藝首播。
豆瓣評分8.0分。
穿越劇加權謀劇和言情劇的雜糅,張若昀此次獨挑大梁成為男主,搭檔李沁主演,同時有陳道明、吳剛等老戲骨搭戲,還有辛芷蕾、宋軼配戲及郭麒麟搞笑擔當。可謂一播出就贏得了廣泛關注。
然而,你說這是一部爆款吧,似乎并沒有真正意義上捧紅男女主角;你說撲街吧,似乎又出圈了;你說不好看吧,似乎又有穿越、又有權謀和探案、又有皇子爭奪,還有撒狗糧的愛情橋段。
可是,從真正意義上來說,《慶余年》只能算是一部好看的網劇,并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經典電視劇。
除了以上五部偽高級劇,如果還要加幾部偽高級劇的話,古裝劇《大明風華》也應該上榜,但是從一開始就撲街了,所以也就沒有多大的討論價值。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五部偽高級劇的女主角的飾演者都在電視劇播出時遭遇到了來自網上的抨擊。
從江疏影、周迅、李一桐到倪妮、李沁,似乎都成了這些電視劇被吐槽的佐證。周迅、倪妮從電影咖到電視劇小屏幕,仿佛并不再適合,其她三個人也是有顏值卻撐不起一部大女主劇,資源甚至逆天,卻始終是捧不紅的明星。
相比對于男主角的寬容甚至包容,這些女主角遭遇了從顏值裝嫩到演技不合格以及臺詞和表演僵化的惡意批評,成為了這些偽高級劇評分低、評價低,口碑低的原罪。
那么,偽高級劇為什么總是出自古裝劇?一方面是因為從歷史人物、服化道等方面來說,應該更考究、更能體現歷史沉淀和人文風韻,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古裝劇的成功與否又恰恰由這些組成有著必然聯系,稍微用力不足或者用力過猛,都容易被吐槽,一旦故事架構和編劇對于小說所表達的價值觀的誤判和魔改把握不好,就必然會成為包裝著偽高級的爛劇。
魔改是最大元兇和根本。但是,僅僅怪編劇也并不符合實際,在最近《新京報》報道的《《成化十四年》編劇署名爭議背后,七成青年編劇曾被騙稿》一文采訪注明編劇王海林時指出,“在制片人的角度,隨便加上一個助理的名字是很簡單的事,但問題在于,事前大編劇和片方的協議中關于署名權的約定,到底有沒有這位助理編劇。助理編劇是新人,大編劇應當在合作時就將她的權利代理好,目前看還是在代理過程中出現了問題。”而該劇中途涉及導演帶來新編劇,對劇本進行顛覆性的改動,這或許也導致了大編劇保住自身署名權已難上加難,更沒有余力幫助旁人再爭取署名。汪海林坦言這種情況在行業中會時常出現。
汪海林表示,青年編劇經常會出現因為沒有合同,導致權利無法主張,這時法律也無法按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進行分配。
據日前發布的《2019-2020中國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在受訪的208位青年編劇中,七成以上曾經有過被“騙稿”的經歷,例如劇本被采用但無署名,被盜用創意大綱或核心情節等。其中近半數都是入行不足三年的新手編劇。
很多時候,一眼就能夠看出的爛劇,還能夠忍受他明明就是一部爛劇的毫無期待就沒有失望,最起碼爛劇,我們一眼便可以屏蔽掉,粗制濫造的摳圖、臺詞不對嘴、吃東西假吃。
而一旦變成一部偽高級劇,那么,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其實比爛劇更讓人傷心和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