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你的見地,我有一個最直接的訓練方式。
無論在你哪里,對每一件所見所遇的事情都進行聯想。
這聽起來實在是吃力,但請放心,這其實是在培養你的見地,如果你能夠持續對事物保持觀察與聯想,你的聯想會變成習慣,再變成自然。
這和那些創業家、思想家、科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們都在喋喋不休的重復的心態——“對所有事情都保持好奇心”是一樣的。
我在網上找了一找說過關于好奇心的名言,一共找出了五十位或更多的名人說過要“保持好奇心”(我只找了十分鐘),其中包括愛因斯坦、叔本華、居里夫人、塞繆爾約翰遜、馬云、李嘉誠、喬布斯等等。
為什么他們那么推崇這一種心態?具體的好處在哪里?到底好奇心這一簡單的詞語背后隱藏了什么秘密,能讓這一些見地高手們異口同聲的推崇?
要明白這一點,首先我們要了解一點點哲學。
現在,在你身邊周圍的所有你看得見的事物,都本無意義名稱,直到人類發明了語言,石頭才被稱為石頭,水才被稱為水。
但在物理學家眼中的石頭不是石頭,他看見的是里面分子的精細和密度,又各種不同分子組成的立體物件。
在雕像家眼中這石頭不是石頭,而是一座大衛的雕像,只要剔除多余而不屬于大衛的部分,大衛就顯形了。
在原始人眼中這石頭不是石頭,而是一個用于襲擊猛獸的武器,將在猛獸頭上打開一個裂縫,讓猛獸被擊潰倒地。
可是你看的石頭依然是石頭,石頭本無意義,當你觀察石頭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并不會告訴你他的名字是石頭,所有的意義都是被人類附上的。
這就是關鍵所在了,這意味著所有世上一切事物被賦予的意義都來自人類,不是你,就是我,或者他。物理學家是這么做,藝術家是這么做,原始人也是這么做。
只有當你懷抱好奇心去思考的時候,石頭才不會只是石頭,你可以看見石頭發生的可能性,你可以用石頭來裝飾家園,可以用來作定情信物,可以把它分成一堆分子,一個藝術品,一個武器。
小孩坐在花叢的中央里,他正在安靜的欣賞花兒的美。
花兒對他本來并無意義,因此他看見花兒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在他的世界,花兒會說話,會打架,會變身。
至到大人說:“那里有什么好看?快過來這里,你看這座建筑物好宏偉啊。”
小孩自己的世界,又再因此遺失了一點點,大人正為小孩渲染上他們認為是正確的意義。
小孩豐富的想象能力,并不是因為他真的比你懂得想像,而是他的好奇心比你強,他對事物接受的定義比你多太多,他可以將許多不相關的事情都聯想起來。
但同時小孩的想象力也被過份夸獎了,小孩的想象力是很可愛很天真開心,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缺乏實用價值的。你需要的不是小孩層度的想象力,那是小孩子寶貴的東西,你只要理解他們想象力的來源就可以了,大人的想象力其實比小孩強多了,這一點你會慢慢在本書理解到。
知道了看見可能性的來源,你還不算是有見地,因為見地是有邏輯支撐的,有見地意味著看見好的可能性,有潛能的事物;而不是一大堆不切實際的天馬行空。
蘋果創辦人喬布斯其實就是一個很有見地的人,他的見地常常被人形容成創意,但也無差啦(因為見地和創意其實是一體的,看得見事物的潛能才有可能會去創造)。
可是如果喬布斯告訴你他可以和向日葵聊天說話,看見大樹對他笑,你會覺得他很有想象力,很有創意嗎?
有見地,即看得見可能性,亦即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