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
夢想。
Q
想過去徒步旅行一次嗎?
? ? 有一段時間,很流行走路去西藏,徒步成了繼騎行后更潮流的一種旅行方式。在重慶住青旅的時候,我遇到了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從天南海北相聚于此,打算沿川藏線走路到西藏。和我住在一個屋的姐姐是南昌人,皮膚細嫩,大眼睛水靈靈,說話柔聲細語。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堅持戶外徒步走路到西藏的人,那天不到七點,重慶的天已經蒙蒙亮了,我發現姐姐的床上已經不見人影,從樓上隔著窗子看到她拿著單反在院里拍水霧迷蒙的嘉陵江,那時候感覺她像個發光的攝影師呢。當天晚上她組織我們一個屋的女孩子一起出來吃火鍋,在飯桌上她聊了她的經歷,辭掉工作漂了一個多月從北京過來,就是為了這一次的川藏徒步行。她買了很大的登山包,立起來大概有她身高的一半了,還有戶外的沖鋒衣,登山鞋,明天就出發去成都和其他的成員會和。加了姐姐的微信,一直關注她們的徒步進展,鞋走破了,腳磨了水泡,天氣極端,高原反應等等都毫無意外的出現了。一個多月后,票圈分享了她圍著絲巾在布達拉宮前面的身影。黑了,瘦了,但是還是發著光。后來她們也半走半搭車的去了尼泊爾,吃加德滿都味美價廉的早餐,感受藏傳佛教的悠久歷史和精美的尼泊爾建筑。
? ? ?這次書評的主人公叫哈羅德,65歲。在收到一封老友奎妮的來信后,毅然決然的離開家,穿著一雙舊帆船鞋開啟了徒步旅途。通過來信得知二十多年前的朋友患上絕癥,他寫好回信出門寄信,心中滿是二十年前的回憶,這份回憶里裝著愧疚和心痛。如果不是這封信他可能永遠沒有機會去彌補了吧,再走一段路,等下一個郵筒,再寄出這封信,讓他想想,讓他再多回憶一會兒。天色漸暗,他還在走,滿頭大汗,年過花甲的老人卻覺得渾身充滿能量。他不想讓她死,他必須要救她。哈羅德更改了回信內容,讓奎妮等他,等他從英國的西南邊走到東北邊的貝里克郡。他甚至忘記給家里一個電話告知妻子這瘋狂的想法,滿懷熱血的開始了自己的徒步之旅。
走下去。
Q
很累的時候想過放棄嗎?
? ? 我是個很容易放棄很容易后退的人,一件事如果我沒有把握真的很難堅持做下去。讀書時候有一次考試在城市的另一邊,我要很早起床打車過去。那天還很給面子的下了雨,六點半我裹緊衣服背著書包出門,沒吃早飯,又困又累,感覺冬雨的寒冷要把我滲透。我想了想要不然不去了,反正未必能考過,這樣勞心勞力豈不是竹籃打水?結果我還是在開考前半個小時到了考點,在門口我忘記帶了學生證,以及學院證明,要不,算了?吃個早飯,回宿舍睡個回籠覺,然后在宿舍頹廢一天,多舒服。這時我看了看周圍的考生,都還拿著資料在復習。雨越來越大,我想想早晨六點半起床的自己,都到這一步了,試一試吧。三個小時后我考完,沒有在意結果,心里卻覺得很充實,我沒有讓自己失望,我很滿足。
? ? 哈羅德一路上遇到很多人,形形色色。旅途第一站遇到的加油站女孩,她的故事貫穿始終一直支撐著哈羅德,不論暴雨傾盆的夜還是狂風呼嘯的草場,他始終記著,信念是可以挽救癌癥的。87天,627英里。他曾被人贊頌,被人追隨,也因為不滿足商業宣傳的需要而被誤解輕易放棄。事實上他不需要跟任何人解釋,因為他也不知道為什么他要這樣一直走下去。仿佛一生都在等待做這件事。走在這條路上,他懂得去面對自己的怯懦,懂得反省自己與親人的隔閡,懂得了混沌的一生如何解開。信仰是什么,就是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前面,走下去。
把自己活成一個有信仰的人
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如果你不能說走就走,不如捧起這本書,跟著哈羅德經歷這場千里的朝圣吧。
關于作者
喬伊斯·蕾秋,英國資深劇作家。寫了二十年的廣播劇本,也曾活躍于舞臺劇界,拿過無數劇本獎。《一個人的朝圣》是她的處女作,目前已暢銷三四十個國家,入圍2012年“布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