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魯克說:“幾百年后,當我們回看歷史洪流中的當下這個時代,史學家們可能會發現,最重要的不是技術,不是因特網,也不是電子商務,而是人類的境況發生了史無前例的變化,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擁有選擇的人的數量有了極大增長,而我們的社會卻還未準完全準備好應對這一切。”
是的,物質的極大豐富,互聯網的普及,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而同時在這眾多的選擇中,人們也似乎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反而看不到最重要的選擇了。同時人們為了銷售自己的產品或者觀點,總會有意無意的告訴你,你值得擁有更多更好的東西?你可以搞定一切。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不假思索的貪多求全只會讓人精疲力盡,最終在各個方面都只能取得一點進步,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這就是正在流行的非精要主義。而精要主義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來審視究竟該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和生活。
作者在寫作本書時,受到牛頓的啟發,給自己創造了獨立的空間和時間專門用來寫作,每周五天,每天從早上五點半到下午一點,共八個小時,專門用來寫作,不接打電話,不收發郵件,拒絕任何約會,這種專注,讓他提前完成了寫作,并更好的利用了剩余的時間。他就是一個精要主義的提出者,倡導者和踐行者,因為精要主義改變了生活,從而也更加堅定的倡導精要主義,幫助更多人過上真正有意義的生活。
那么究竟什么是精要主義呢?精要主義就是對“更少,但更好”的不懈追求,并把這種追求當做行事的鐵律。在精要主義看來,幾乎一切都不重要,只有通過嚴格的篩選過濾,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也就是對個人貢獻峰值最大的事情,然后用盡全力,來大干一場。因為更多的努力并不意味著成功,只有專注于更少的事情,可能就是一件事,一件真正重要的事,一件愿意花一生的時間來做的這件事做好了,才更可能成功。
想要成為一個精要主義者,首先要精要主義者一樣思考。擁抱選擇。人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因為人有選擇的能力。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東西,選擇真正對我們有價值的事物,而不是什么都想要。如果自己不去選擇怎樣安排時間,那么就得服從別人的安排,如果自己不去選擇相信什么,那么別人就會讓你相信他們想讓你相信的東西。
學會甄別。幾乎一切都是噪聲。反思自己每天的生活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處理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上,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沒有甄別出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時間和精力就會被雞毛蒜皮的小事占用,無法自拔。
懂得取舍。想清楚我要的究竟是什么。在上路之前,首先必須想清楚要去的地方,想要實現夢想,首先得想清楚夢想到底是什么。然后審視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對實現夢想有沒有幫助,如果沒有,那么要勇敢的舍棄。想要有所得,就得有所舍,哪怕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放棄不易,但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想要實現夢想,就必須果斷舍棄尋夢路上各種各樣的誘惑。
擁有了精要主義者的思維還遠遠不夠,要讓精要主義落實到生活和工作中,讓精要主義成為行事的鐵律。第一步,過濾出有意義的少數和無意義的多數。精要主義者在做選擇之前會把更多的時間用來探索,思考,審視所有可能的選項,而不是不加思考的努力去完成所有的選項,他們每一次的努力都是用在選擇正確的,對自己貢獻峰值最大的事情上。
從繁忙無緒的工作中抽身,每天給自己一段獨立的時間,用來閱讀和思考,能夠幫助提升選擇的能力。和自己的心靈對話,退一步,看清局勢,幫助識別當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第二步,排除無意義的多數。一旦識別出大多數沒有意義的,對自己貢獻峰值不大,對實現夢想沒有幫助的事情,那么我們要勇敢的排除。學會優雅的說“不”,而不是讓自己成為一個便利貼,任由別人來主導自己的生活。如果不想做什么,在一開始就要說不,而不是勉強為之,結果既不能讓別人滿意,自己還很憋屈。書中介紹了八種有效說“不”的方法,如果有需要可以來試用一下。記住我們要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了討好取悅別人而活。
第三步,執行,讓有意義的少數做起來毫不費力。凡事都需要有一個緩沖的時間,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不要等到最后期限才開始準備,在接到任務的第一時間先做好最低可行性準備,如果要寫一篇文章,那么第一時間就在紙上先寫下題目和大概能想到的幾句話。不要幻想等到把所有的事情考慮周全,所有的材料收集完成了在動筆,那樣只會徒增壓力和焦慮,結果也不盡人意。
關注點滴的進步,學會鼓勵自己。有可能每天的進步并不會很明顯,那么就給自己一個分解的計劃,如果完成計劃了就給自己畫一個小星星,一個周都完成了得到了七個星,就可以換一個小禮物。這種直觀量化進步的方法,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鼓勵自己更好的向著目標前進。
執行重要事務也可以熟能生巧,就像其他任何一種能力一樣。通過每天重復的執行重要事務,就可以在腦子里建立起相應的連接,把重要事務變成生活的一種常規,而例行公事一樣的執行重要事務,我們就無需再把有限的自律性一次又一次的做同樣的決策。其實這也就是習慣的力量,把執行重要事務變成一種生活的習慣,那么執行起來就會變得更加容易,不那么做反而會不習慣。
我花了差不多三個周的時間,一字不差的讀完了這本書,在梳理這些內容的時候,還是發現有很多內容沒有在腦海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得不重新打開書,又復習了一遍。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也可以說是一本工具書,在迷茫時,翻來看看該如何選擇,在不知道如何拒絕時,翻來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在面對成長中的誘惑時,翻來看看,提醒自己只有 “更少,但更好”才能指引我們過上真正有意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