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長盛不衰的暢銷書叫《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是張德芬。我不知道你讀過沒有,這是一本充滿正能量的書。
這本書說,一個人處在一個什么樣的心境之中,他就會不自覺地總要去尋找符合這個心境的環境和東西,所以正能量心境帶來好運氣,負能量心境帶來壞運氣。更進一步,好的心境還能讓人心想事成,能把你想要的東西帶給你。具體的方法,就是想象。
查理·芒格有一句名言說“得到一個東西最好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它”,那么張德芬這個理論,就是“得到一個東西最好的辦法是想象自己已經得到了這個東西”。
用張德芬的原話來說,就是“當你真心想要一件東西的時候,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這個理論科學嗎?正能量真有用嗎?
1.正能量
用想象的辦法得到一個東西,這個思想并不是張德芬的原創,它來自一個已經流傳上百年的叫做“吸引力法則”的理論體系。十幾年前流行一本書,朗達·拜恩的《秘密》,說的就是吸引力法則。
《秘密》也好、《遇見未知的自己》也好,吸引力法則的操作套路是一樣的 ——
你要放松自己的心情;
想象一下自己想要的東西到底是什么。比如你想要一個學位,那你就想想學位證書是什么樣的,得到這個學位以后的你是個什么情景,越詳細越好,你要非常相信自己能夠得到這個東西;
向宇宙、或者向上帝,索要這個東西,把它吸引過來;
想象自己已經得到了這個東西,并為此向宇宙或者上帝表示感謝;
等著。過一段時間之后,你就能得到這個東西。
這簡直一聽就不靠譜,怎么就能把東西吸引來呢?當然這里面是有機制的,也許上帝聽到了你的心聲,也許整個宇宙之中有一張正能量網絡,還有人說這是因為量子物理學!
吸引力法則有用沒用我們等會兒再說。我想大多數人肯定是不信這個吸引力法則的,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地相信類似的東西。
比如說,現在有一個身材不好的人想健身,人們就會鼓勵他,說你應該想象一下自己身材好是什么樣。多想想健身的結果,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正能量激勵方法嗎?
再比如說,有很多搞成功學的人,號召我們把自己的目標寫出來,貼在墻上,每天早上起來大聲朗讀。“我要成為百萬富翁!我要擁有大房子!我是個強人!”每天強化。我們看有些公司和組織,就經常組織員工喊這種正能量口號。
如果你覺得這些有點 low,還有別的形式。比如參加高考的學生,把名校的校徽貼在墻上,或者給自己畫一張錄取通知書。
還有更高大上的做法,叫做“你的夢想是什么”。“夢想”,在我們這個時代絕對是好詞。汪峰老師最愛問“你的夢想是什么?”以前有首歌叫《北京歡迎你》,其中有一句歌詞就是“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夢想的年輕人才有活力、才充滿朝氣、才自信。
在《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里有個說法:為什么中國現代年輕人無法實現他的夢想呢?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敢夢想。原話是這樣的:“我一直認為,‘心想事成’應該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事。但是,為什么那么多人心想事不成,甚至事與愿違呢?……第一層障礙是,從小到大,沒有人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夢想,或是鼓勵我們讓夢想成真。”
所有這一切,真的有用嗎? 當你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做個科學實驗。
2.負作用
關于正能量的科學實驗早就有人做過,而且做了不止一個。
心理學作者彼得·霍林斯(Peter Hollins)今年八月份出了一本《關于幸運的科學》( The Science of Being Lucky ),其中就列舉了好幾個這樣的實驗。
1999年加州大學研究者的一個實驗是這樣的。學校里面再過幾天就要考期中考試了,研究者想看看正能量夢想對考試成績有沒有什么影響。受試學生被分成了三組 ——
第一組學生每天花幾分鐘想象自己*已經*取得好成績之后,是一種什么感覺 —— 這組就是“正能量組”;
第二組學生的任務也是每天花幾分鐘想象,但想象的是自己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和如何準備考試;
第三組是控制組,沒有想象任務,該怎么復習就怎么復習。
實驗結果是正能量組學生的考試成績最低。他們不但得分低,而且為考試成績做準備花的時間也是最少的。他們夢想自己取得了好成績,的確獲得了更多自信 —— 但自信的結果是他們就不怎么準備考試了。當然正能量夢想也有好的作用,第一組學生的心情,在考試之前都一直比其他兩組好。
考試成績最好的是第二組。他們想象了準備考試這個動作,可能這個想象起到了提醒的作用,他們真的花了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準備考試,結果自然取得了更好的成績。第三組的成績排在第二組和第一組之間。
由此說來,正能量夢想不但對結果沒有幫助,反而有負作用?
其他實驗也有同樣的發現。有個研究測試了“吸引力法則”對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有沒有什么幫助。實驗組的學生按照張德芬說的那樣,想象自己已經得到了好工作,是一個什么情景 —— 比如說我想象自己在大公司有個高薪的職位,想象自己坐在寫字樓里工作的樣子。
結果發現,參加了吸引力法則想象的人,他們發出的工作申請書比別人少,他們實際花在找工作上的時間和精力比別人少,他們收到的工作 offer 也比別人少,最后他們得到的工作的平均工資也比別人低。吸引力法則,只起到了負作用。
霍林斯這本書中最有意思的是2015年的一個實驗。這項研究是讓大學生測試正能量思維對找到男女朋友有沒有幫助。
實驗者先找到一些有暗戀對象、但是從來沒表白過的大學生,讓這些學生自由想象,你將來會和自己暗戀的對象發生什么樣的關系。有的學生想象出來的是正能量,比如我跟心儀對象在教室里面突然之間目光相遇,充滿深情,彼此之間馬上迸發了火花。但也有很多學生不由自主地想象負能量,比如一個女孩想象的是:“本來我們都是單身的,有一次我們兩個終于有說話的機會,他向我發出了邀請!可是我居然跟他說我已經有男朋友了……我把事兒給搞砸了。”
根據張德芬的說法,正能量想象應該帶來好的結果,負能量想象應該帶來壞結果,對吧?
結果恰恰相反。過了五個月之后,研究者考察了這些學生感情生活的變化 —— 想象正能量的學生,交友成功率明顯不如想象負能量的學生。
類似這樣針對所謂“positive thinking”的實驗,我還在別處看到過好幾個。有個實驗 [1] 考察做大手術的病人,讓一組病人想象自己恢復之后的樣子,比如參加舞會之類;另一組病人則想象手術的兇險、恢復過程的困難 —— 結果正能量組的恢復情況遠遠不如負能量組。
還有個說法不是說比賽之前要多微笑,給自己帶來自信嗎?有個研究 [2] 的統計結果是格斗比賽之前越愛微笑的,越容易輸。
所有研究一致表明,正能量對結果只有負作用。
3.白日夢應該怎么做
前幾年流行一句話叫“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我聽著感覺特別別扭。這種自我激勵也太廉價了。如果查理·芒格燉的是真雞湯,“夢想”這種說法簡直就是用雞精沖出來的雞湯。馬丁·路德·金說“我有一個夢想”,那是用一個為當時社會規范所不容的、有點離經叛道的設想激勵聽眾,是一個持不同政見者在高喊自由。你拿一個個人的美夢糊弄自己,這算什么事兒呢?
正能量夢想之所以有負作用,就在于它想象的是做事的*結果*,人們會自我暗示,仿佛已經得到了這個結果,以至于不想去做事了。
而取得了好效果的實驗,都是讓人想象做事的*過程*。
高水平的運動員經常要想象自己比賽的情景是什么樣的。他們想的可不是拿了冠軍領獎,而是比賽的細節:場上的風向、裁判是不是公平、對手如何表現、我如何應對、有沒有可能發生意外……這樣的想象有利于比賽。
甚至還有研究說,在頭腦里想象一個訓練的過程和動作細節,就好像真的參加了訓練一樣能起到作用。
想象過程,相當于模擬訓練。想象結果,那是精神鴉片。
如果一個人不好好面對現實,不好好解決真問題,大談什么“夢想”,這豈不是愚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