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大耳朵故事城。一個專注于講述精彩兒童故事的公號。
法國人講故事的本領絲毫不遜于拍喜劇,總是能把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折騰成一樁滑稽得令人捧腹的故事。這本《問題小雞》就是如此。
一只黃澄澄、毛茸茸的小雞手捧著臉,皺著眉頭,嘟著嘴,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占據了封面,呆萌的樣子令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這只可愛的小雞,究竟遇到了什么煩心事?
“問題小雞”包含兩層含義:愛問問題的小雞,自身存在問題的小雞。當他還是一個雞蛋的時候,就嗚哩哇啦說個沒完,等一敲破蛋殼,他更是帶著一肚子問題跳了出來:
“爸爸,是你一唱歌太陽就會升起來嗎?還是太陽升起來以后,你才開始唱歌呢?”
“奶牛夫人,請問你每天都這樣靜靜地站著,不覺得悶嗎?”
“請問臟呼呼的豬先生,你的尾巴是故意卷成螺旋形的嗎?”
“請問鵝太太,是所有的鵝都像你一樣喜歡發號施令嗎?”
由此,大家一致將這只叨叨個不停的小雞稱作“問題小雞”,因為,他實在是太愛問問題了!每個人都因為這些問題而感到心煩意亂,都嚷嚷著“閉嘴!”
面對這種情況,問題小雞很傷心。他委屈地大哭起來:“我不喜歡被你們叫做問題小雞!我不喜歡不停地被告訴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對于一只剛出生的小雞而言,整個世界都是嶄新的存在,他的小腦袋瓜里有那么多的問題,怎么就不能痛痛快快地問個明明白白呢?
孩子的世界,不正是如此?我們自己的孩子,不也是成天圍著爸爸媽媽提問的小家伙?他們帶著滿腦袋的疑問貪婪地觀察世界、思考世界,請求成人給予解答,從而一點點地長大。他們拒絕接受“被安排”,約定俗成的回答并不能令他們滿意,寧愿倔強地親自探索和發現。
問題小雞離開了家,因為他發現沒有人能理解他。可他走后,一切都變了:
雞爸爸唱破了喉嚨,太陽也沒有升起來;
奶牛夫人開始玩危險刺激的游戲了;
豬先生泡在浴缸里洗澡了;
鵝太太在農場上繞了一圈又一圈,不知所措......
雞媽媽終于意識到:
“因為他離開了,所以世界才不再快樂!”
是啊,盡管我們的孩子有時像個磨人的小妖精,可是沒有了ta,我們的世界就像缺失了一角的拼圖,永遠也不能完成,我們的快樂,很大程度上恰恰由他們帶來的啊!
雞媽媽開始四處尋找小雞。讓她又好氣又好笑的是,當她最后找到了小雞時,他還在不停地問問題!然后,小雞低低的一句話,令她悚然而驚:
“其實,我想問,你們覺得,我的媽媽還愛我嗎?”
在大人眼里,不愿意滿足孩子的需求并非一件大不了的事,而在孩子心中,卻把這上升為愛與不愛的問題。我們習慣用成人的思維來揣測孩子的心理,輕易地忽略了小問題可能對孩子情緒造成的影響。
好在,雞媽媽緊緊地抱住了小雞,用她那巨大的、火紅色的、溫暖的懷抱,把小不點樣子的、黃澄澄的、毛茸茸的小雞摟在了懷里。他們都舒服地閉起了眼睛,表情是那樣地安慰和幸福,媽媽找到了孩子,孩子回到了家。
讓我驚訝的是,故事并不像很多繪本一樣戛然而止,讓人自己去思索和回味其中蘊含的哲理,而是直接寫了出來。比如,雞媽媽對小雞提了三個條件:學會聆聽、學會觀察、學會提問。而小雞只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別再叫我問題小雞!”可見,孩子幼小的心里,是多么在意被別人視為與眾不同的“怪胎”啊。
這種直接的方式不同于含蓄的表達,可能更有利于孩子的理解和家長的引導,畢竟這是一本兒童情商教育書,作者把成人想說而又概括不清的話表達出來,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值得深思的是,在聽了問題小雞的問題后,奶牛、豬和鵝身上發生的那些變化。這是否意味著,孩子天真無邪的話語間,其實蘊藏著簡單卻又深刻的道理?倘若我們按照這樣的方式改變自己,世界會不會因此變得更加純凈和美好?而我們,也能及時地打開心靈,生活得更加快樂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