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國產劇頻頻在Sir朋友圈出現。
既然躲不過,就去擼幾集。
難怪受追捧。
它可以說是近年來,極少數真切反映當下教育現實的國產劇——
《小別離》
目前,豆瓣評分8.2。
它定位精準,號稱“首部聚焦中學生留學教育大作”。
大作?有點夸。
(雖然劇名的確起得像張愛玲寫的……)
但探討中學生出國留學熱,確是頭一回。
痛點找到了,那講了什么樣的家庭故事呢?
主打的三個家庭,就是目前中國最典型的三個階層。
富人階層,張小宇家。
奈何這個孩子小宇是個學渣,典型的氣死爹媽型。
在家,是個麻煩。
成天和后媽過不去。
噪音攻擊法
暴發戶老爹氣兒子不上進,又不忍小嬌妻受氣。
一條路——
出國留學!
接受國外教育,還眼不見心不煩。
高,實在是高。
想走捷徑的,還有中產階級,方朵朵家。
孩子朵朵,是學農。
爸媽盯得緊、學得苦,成績還只能混個中游。
一不留神,名次就百名開外
為了分數,家里經常雞犬不寧。
我在你們眼里就是個分數機器
找個出路吧?
國外,聽說就沒有學業壓力。
競爭壓力也小,哪里像中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家人親戚一碰頭,留學啊!
同樣是出國留學,如果說富人階層是說去就能去。
中產階級是想去要努把力。
那么,普通工薪階層呢,卻也不弱——
去不起也得去!
工薪階層的娃兒金琴琴,學霸。
鐵打的年級前三,沖擊重點的好苗子。
爹媽普通,一個是出租車司機,另一個社區護士。
琴琴媽一聽學渣學農家,都想出國接受更好的教育。
自己的學霸女兒怎么能輸在這里?必須出國。
賣房賣車,砸鍋賣鐵也得出啊。
下一代能翻身吶!
一道教育題,三個不同階層的市民家庭,擊中了當下99%觀眾。
擊中面積如此大,一點不奇怪。
因為在Sir看來,我們一直都信一件事——讀書改變命運。
從古到今,我們的成語俗語吉祥話,逃不過“讀書”兩個字。
酒有“狀元紅”,書有“黃金屋”。
小孩子從小就聽“鯉魚跳龍門”。
逢年過節,說的都是“恭喜發財、平步青云”。
普通人改變命運的首選,就是“金榜題名”。
Sir理解這種祝福。
我們對“讀書好”如此著緊,因為中國的人生,自古出口窄。
科舉、高考,是“窮人”改變命運的唯一路徑。
可這種一步登天式的集體信仰,到今天,幾率變得極低……
寒門貴子,變成:寒門再難出貴子。
2011年,一位中學老師@linyang2000在天涯發帖,威力如同深水炸彈。
現在的尖子生···成績都是錢堆出來的。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別越來越大,窮人的孩子要想成績好,光能吃苦是遠遠不夠的,起跑線已經低了一個級別。寒門學子輸在了教育的起跑線上。
2013年,一位銀行HR@永樂大帝二世再發同名帖。
關注的還不僅教育資源本身,而是家庭背景。
看起來,寒門子弟的命運已經被鎖死。
背景、資源、機遇、平臺……哪一點,都沒優勢。
你站在百米開外的起跑線,人家一生下來,已經接近終點。
《小別離》熱播,可以說,是再次激起,并迎合了這種情緒。
三個家庭糾結的“出國留學”,并不為了留學本身。
留學已經虛化成一把尺子,一道劃分階級的門檻。
一方面,出國“鍍金”誰都想。
另一方面,一提錢就得認命。
人有錢任性,咱沒錢認命
“殘酷現實”如同公號@超高能E姐所言——
她的核心觀點:
在當代中國這個工業化已完成、階級近固化的社會,“貴子”的養成,很難再出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一蹴而就,一定是靠一代代的積累。
好吧,Sir認了。
但Sir也想天真一把問一句:
貴子,就是人生的全部嗎?
Sir當然懂,這個世界有多功利。
金錢地位聲望三件套,你沒有,一大半人都不正眼瞧你。
這不是中國特色。
其他發達地區和國家,同樣有階級,階級也同樣趨于固化。
但在他們的影視作品中,Sir看到有另一種活法。
臺灣電影《運轉手之戀》中,青年蘇大全畢業后做了計程車司機。
他特喜歡這活,因為可以滿臺灣轉悠。后來,他還娶了一個美女交警。
日本電影《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兩個年輕人開了一家便利屋。
每天開著小卡車,在大街小巷溜來溜去,有壓力,也有自由和開心。
美國紀錄片《我們都為比爾著盛裝》就更不用說了。
老頭子比爾·坎寧漢,沒事就喜歡紐約街頭拍來拍去,他拍了一輩子。
卡其色休閑褲,一輛自行車,一臺相機
比爾覺得這種日子最好。
拍照以外的任何事都無關緊要,我只關心衣服
《紅鳉魚》里有一句樸素的話。
值得說給所有當不成“貴子”的人聽——
紅鳉魚就是紅鳉魚,無論多努力都無法成為金魚。
但那也沒關系,采取行動,讓自己變成一條優秀的紅鳉魚就好了。
看到這,估計有人要說:Sir你說這么多,不都是影視故事么,假的。
《破產姐妹》是假的么?
在好萊塢佩利節的媒體見面會上,《破產姐妹》的制片人邁克爾·金說:
我身邊,有一大群年輕女子實實在在地打拼,非常努力,卻沒有任何電視劇寫她們。
所以,那兩個女主才不是拍腦袋意淫的產物。
甚至主創團隊的編劇,也都不是“貴子”。
編劇團隊里的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在“破產”中,每一天都在努力為帳單奮斗。
有個叫惠特尼的褐發女孩,有一次沖進我辦公室揮著剛寫好的劇本大聲說,“你知道嗎,夢想只有在你很窮很窮的時候才會出現!”
以上年輕人的活法,都是有著真實基礎的“非貴子”選擇。
愛操心的七大姑八大姨,估計一定會反駁Sir:
老外有老外的玩法,中國你玩得轉嗎?
Sir就想說個中國的,而且是親身例子——
Sir的人生和《小別離》不一樣。
一直處于一種“非規劃”中。
研究生,沒念。公務員,沒考。北京,沒留。編制,沒要。
老老實實上班……做不到。
換來換去,有兩樣沒換。
喜歡電影,喜歡寫字。
就軸在這上面,結果最后單干了。
一天14小時地干。
對其他人而言,這可能是一份苦工作。
但對Sir而言,這很爽。
Sir并不覺得這種活法很高級。
但它肯定最合適自己。
借用評論人賈葭的一句話:
你活得可能不是最好,但你可以想得很明白。
所以,Sir從小到大,最反感另一句話就是——
沒有(干不成)***,你就完蛋了。
也是這句話,在《小別離》中,多次出現。
你今天要是進不了前一百,你就進不了重點高中
你進不了重點高中,就進不了重點大學
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于是這輩子完了
你只有出了國
才能讓你更優秀
在Sir看來,不論是現在的《小別離》,還是之前的《歡樂頌》。
它們都,很像。
優點是現實。
缺點是,太現實。
看這兩部劇,Sir都有一種強烈感覺,進入一個司空見慣的,街道大媽拉家常語系。
她們熱火朝天地說起教育、家庭,婚姻等話題。
內容一定不新鮮,觀點一定不新穎,最后無非是——
一聲嘆息。
問題是,這些聲音,我們在生活里,聽到的還少嗎?
李安有句話,Sir記憶猶新——
電影不是把大家帶到黑暗里,而是把大家帶過黑暗,在黑暗里檢驗一遍,再回到陽光底下,你會明白該如何面對生活。
所以你看,即使通篇如巨石壓胸沉悶陰郁的《色,戒》。
最后,還是讓湯唯說出那句“快走”。
這是李安的自我剖析——
《色,戒》題材非常大逆不道,本不愿意拍,又無法抗拒其吸引力,這是用女性性心理學對抗父系社會中神圣的對日抗戰。
小小的一聲‘快走’,把幾千年父權結構的東西瞬間瓦解,那是小女子、性欲、不道德的力量,卻巨大到讓我們深深反省。
這段話,總結起來,就兩個字——
自由。
自由表達,自由行動,自由自己。
每個人,都是唯一。
而對他人最大的暴力莫過于,樹立一種“正確的標準”,剝奪他選擇的權利。
最后,Sir想談談山本耀司。
至今仍被他這句話深深吸引。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這才是自我。
李安拍《色,戒》,不就是在撞自己——所以梁朝偉才會在拍完后對李安說:“導演,我只是露個皮肉,你要保重。”
這條路很難,但Sir也想去試。
你們一定也想過。
這也是Sir對國產劇最大的不滿足——
在種種以“現實”為賣點的影視作品中,我們只看到現實,沒有(獨立的)三觀。
Sir希望聽到更多,為我們這些“找死”的人,喝彩的聲音。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請叫我的全名達聞西、紅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