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江
所有“必須死”的人,不是危害到了別人的生命,就是危及到了他人的安全。危害到了別人生命的人,是害群之馬,死有余辜。危及到了他人安全的,大都是自己無心,他人有意。
韓信的必須死,不是因為他危害到了別人,而是他危及到了別人的安全。
一、韓信其人其事
韓信是秦時淮陰人。年少時父親去世,母親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因為家庭實在過于貧窮,又不會多少謀生的手段,經(jīng)常出去蹭飯。可他又品行不佳,更招人討厭。曾接連數(shù)月到南昌亭亭長家吃閑飯,后來亭長夫人嚴重反感,撤走碗筷。韓信一怒之下?lián)]袖遠離再不回來。
腹中空空的韓信到河邊釣魚充饑,又餓昏在了河邊。有個漂洗絲棉的婆婆同情他,每天給他一碗飯吃,接連幾十天如此。韓信深為感動。
淮陰城中有一屠戶見韓信雖身材高大,腰間還常佩一家傳寶劍,但實在看不出有多少能耐。有一天他當(dāng)眾攔住韓信,說:“你真會用劍就刺死我,不然的話就從我胯下鉆過去。”韓信默默的從那無賴的兩腿之間爬了過去。這就是成語“胯下之辱”的來歷。
秦末天下大亂。韓信投奔了項羽的軍隊,盡管他多次給項王寫文章提建議,期待引起關(guān)注求得重用,但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此處不用爺,自有用爺處。韓信又跑到漢王劉邦的營中。雖然說有人舉薦,做了個管糧食的小頭目,但距離心中目標仍然很遠。于是在一個朗月高懸的晚上韓信離營出走。和他交談過多次的蕭何聽說之后,趕緊策馬去追,留下了“蕭何月夜追韓信”的美談。
蕭何追回韓信之后又和劉邦多次推薦其如何能力超群,普天之下難找到第二個,力薦任命其為大將軍,且要設(shè)壇拜授。劉邦非常相信蕭何,加上當(dāng)時急需得到高人相助,也是病急亂投醫(yī),就死馬當(dāng)活馬醫(yī),答應(yīng)了蕭何的請求。
韓信就這樣成為了劉氏陣營的大將軍。從此走上了開掛的人生。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水淹廢丘一舉奪城,京索之戰(zhàn)以潰勝楚,拔旗易幟背水一戰(zhàn),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韓信似乎是很輕松的揮灑著自己的才華,把一個一個的不可能改寫成了戰(zhàn)爭史上的經(jīng)典神話,贏得了兵仙、神帥等美譽,為劉邦集團最后贏得楚漢相爭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就是這么一位傳奇人物、頭等功臣,卻先被降爵,由楚王降成了淮陰侯,后又被奪走軍權(quán),最后竟然被懸掛在大鐘之下,讓宮中的一群宮女、廚師用木棒、菜刀殺死,而且被夷了三族。
二、韓信因何而死
有人說,韓信的死,在公認是“信史”的《史記》中寫得很清楚,是因為參與謀反,被人供出之后,由蕭何設(shè)計,呂后實施,最后劉邦下令夷平三族,這還有疑問嗎?要知道,在封建時代,謀反那可是必死無疑的罪名哪!
按照《史記》交代,韓信確實有謀反的犯罪動機,也絕對有謀反的資本,據(jù)說還有謀反的人證物證,可謂鐵案一樁。
可諸位看官冷靜想想,如果你是韓信,你要謀反,會在什么時候?是在武涉游說、蒯荊勸反時,還是在最后兵權(quán)被奪,已成喪家之犬時?
更何況韓信對當(dāng)初貧困時曾給過他飯吃的亭長、漂母都施以厚報,即便是令他蒙受胯下之辱的無賴,也用于軍中,使他有了穩(wěn)定的飯碗。這樣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怎么會對于他有知遇之恩的劉邦反水呢?
歷史是勝利者的西裝之下的白色襯衣和火紅領(lǐng)帶,在出席盛大典禮之前必然是該漂白的漂白,該熨燙的熨燙。
韓信必須得死的原因,就是那句高深莫測的“你懂得”。因為他太強大了,強大到?jīng)]有對手。
韓信在楚漢戰(zhàn)爭期間的每一次勝利,都是他走向死亡的階梯。蕭何、張良、陳平、樊噲等劉氏集團的核心成員都知道,他們誰都不是韓信的對手,即便聯(lián)手作戰(zhàn),也未必是他的對手。劉邦也知道,自己更不是韓信的對手。
目下分封功臣,論功勞韓信必然最大,論威望韓信自然最高。不重封他,敢封誰?可論資歷論親疏,又怎么會把他排在首位?
明代小說《醒世恒言》里有個叫《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故事:
京畿縣尉李汧公在處理一樁盜竊案子時發(fā)現(xiàn)其中一名盜賊相貌堂堂,言談不凡。進一步了解得知此人叫房德,本是書生,被盜賊脅迫參與作案,被捕入獄。李汧公就釋放了他。后來在河北游歷時偶遇房德,房已是一縣縣令。房德想報李公的恩德,就和妻子商討。可二人覺得怎么回報都不合適:少了拿不出手,又怕恩公嫌棄,說出他日爛事;多了又有些舍不得。最后妻子提議,不如晚上趁個方便,了結(jié)了他的性命,一了百了。
這個故事中的房德和妻子,其處境與心理像極了當(dāng)年的漢高祖和呂后。
更恐怖的是,韓信比漢初君臣年齡都小(到他死時才35歲,劉邦已是年過花甲)。劉邦更知道,要是這批老臣舊主有一日不在了,誰能管控得了韓信?
韓信的存在,不只對眾功臣的地位是一種挑戰(zhàn),更是對江山社稷姓什么的一種威脅。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劉氏集團君臣之間心照不宣,但上下都知道,韓信必須得死!只是得等個合適的時機和找個能說得通的理由。
當(dāng)然,韓信是不知道的。
三、劉邦在什么時候有了誅殺韓信的念頭
劉邦是什么時候有了誅殺韓信的念頭的?有人可能說是在漢四年。當(dāng)時韓信平定了齊地之后,漢王要他帶兵去滎陽解圍救主,他卻上書,說是齊境剛剛平定,齊人又狡詐多變,為了便于控制局勢,請求做“假齊王”。
其實要比這早得多。這個時間只是劉邦堅定了誅殺韓信的決心罷了,真正有了殺死韓信的想法應(yīng)該是漢二年。
這年閨九月,韓信和張耳打垮了代國軍隊,生擒了勇猛的夏說,劉邦抽走了韓信的精兵強將。誰知韓信帶了一群新兵蛋子,卻又在井陘奪了趙國的軍營,俘虜了越王歇。韓信向漢王報喜,并提請漢王任命張耳為趙王。
客官也許覺得這不應(yīng)該呀,哪里有大將拔寨略地,主子卻動了殺心的!
筆者提請大家想想,一個人帶一群不會打仗的人都可以攻城拔寨,那一旦他要叛變,誰人可擋?還有,前方大將只應(yīng)該負責(zé)攻打,至于任命官員,那是主公的事吧?現(xiàn)在你卻是定了人選通知我履行程序,眼里還有我嗎?盡管人選是主公的親家,但也是你的部下呀,你的部下都封王了,我將來封你為什么合適呢?
當(dāng)然,那個時候肯定不會有任何的流露,時局不允許啊!
而實施誅殺韓信的謀劃,必然要在項羽被殺死之后,要不,誰完成打敗項羽的重任?
就是項羽死后,也不能直接把韓信殺了呀,盡管那樣做身邊的大臣們沒意見,可天下人會評述的!必須要找一個既殺了他,又不用擔(dān)罵名的方法,那必然是謀反。
可韓信太聰明了,怎樣才能讓他入彀呢?分步走,先削職奪權(quán),再派人引誘,然后偽證,總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且,讓蕭何去騙人,既容易讓韓信上當(dāng),又分解罵名;讓呂后出面,婦道人家說事少。
可憐那韓信被做了果盤都不一定清楚自己必須得死,更沒弄清楚自己的死因在于能力太強,功勞太大,年齡太小。而且,還搭上了“三族”。
本文原發(fā)于今日頭條上的悟空問答里“為何韓信必須死”這個問題之下,署名為“有書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