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讀了兩本托爾斯泰的著作《復活》和《安娜》,托爾斯泰對社會變革和信仰的糾結貫穿始終,即使現在時代與當時完全不同,這些文字卻并不給人過時之感。托爾斯泰把復雜的社會變革與人性緊密相連,你能感受他思維的縝密和對社會的那份熱烈的責任心,雖然最后他也沒能為社會變革找到一個更好的出路。從他的著作來看,我感覺他并未從信仰中真正得到他苦苦尋找的心靈的安寧,他不斷地說服自己應當信仰基督,但是內心的矛盾卻始終得不到解決,他內心的糾結在他不得不大段大段地宣揚宗教的文字中表現愈發強烈,而非找到出路。
? ? ? ? 在這里我不想就社會變革和信仰多說,只想談談《安娜》中的愛情,其實,安娜的愛情并不比其他故事里的愛情更崇高更凄美更離奇,但是托爾斯泰對人物心理細膩而精準的描寫令我對這本《安娜》愛不釋手。
? ? ? ?安娜是一個美麗優雅聰慧極具魅力的女人,她不經意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可以令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不止男人,女人也都喜愛她,忘了嫉妒。
? ? ? ?哥哥因自己出軌引發家庭糾紛,請求已為人妻的妹妹安娜出面調解。安娜出場的第一個鏡頭在火車站。她優雅嫵媚的風韻、溫和親切的態度,一出場就迷住了一個風流倜儻的年青軍人伏倫斯基。這個年青人一度被認為會成為哥哥妻妹吉娣的丈夫。命運巧安排他們兩人的關系從車站開始,在車站結束。
? ? ? ? 不出所料地,安娜用她善解人意的言語解決了哥嫂之間的矛盾。同樣不出所料地,她的美貌,優雅大方的舉止不但贏得了那個美麗單純善良的吉娣的喜愛,更激起了吉娣愛慕的伏倫斯基的愛情。安娜深知這種情感對一個已婚且有一個兒子的她的復雜危險性,她急匆匆離開莫斯科回彼得堡,希望重回乏味但平靜的家庭生活。但是追隨她而至的伏倫斯基俘獲了她的心。盡管后來她得知吉娣因為伏倫斯基移情別戀而痛不欲生,她仍然為自己愛情的勝利而沾沾自喜。他們毫不顧忌地出入上流社會的社交圈,整個上流社會都對他們的行為側目,她的丈夫卡列寧卻被蒙在鼓里,他偶爾的懷疑被安娜嘲笑和否定。卡列寧因此陷入深深的懷疑的痛苦之中。熱戀的兩個人看不到也不愿意考慮別人的痛苦。在伏倫斯基還未做好拋棄一切跟安娜共同生活的準備的時候,安娜懷孕了。安娜將她同伏倫斯基的事情向丈夫和盤托出。以愛情之名,她并不覺得羞恥,她也確實認為她可以拋棄一切。她的丈夫認為暴露情感是軟弱的行為,于是他把所有包括愛、恨在內的情感埋藏到深不可測的心底。他說他只要求她不要在外面太不體統,失了他的面子,他原諒她,讓她依然回家做家里的主婦。他的看似寬宏大量的回復激怒了安娜,在她的眼里,他淪為一個沒有任何人類情感虛偽卑鄙的偽君子、騙子。
? ? ? ? 安娜告訴了丈夫,破釜沉舟的她對愛情就更加執著了。她期望伏倫斯基的熱情仍與追求她時一樣,甚至應該更熱烈。這種期望是多么的可笑啊。就在伏倫斯基的熱情稍減的時候,安娜分娩時害了一場大病,瀕臨死亡。她懇求離家的丈夫回來,聽一個垂死的人的懺悔。
? ? ? ?卡列寧收到妻子的電報:“我要死了,求你務必回來。如能得到饒恕,我死也瞑目。”卡列寧心里盤算:如果妻子說的是假話,他轉身離去;如果妻子真的要死了,則聽取她的死前懺悔,饒恕她;如果妻子已經死了,就盡一個丈夫的責任,料理她的后事。他在回家 的途中揮之不去的一個想法是,如果她死了,那么她給他造成的恥辱和困境都將解除。
? ? ? ?卡列寧懷著這樣復雜的心情回到家。安娜的情人在床邊哭泣,妻子迷糊當中呼喚著他,請求他的饒恕。他走到她的床前,她用火熱的手死死地抓住這個被她唾棄的丈夫的手,請求饒恕,并要求伏倫斯基向卡列寧懺悔。卡列寧被眼前人之將死的情景深深震撼和感動。他饒恕了她和她的情人。伏倫斯基神情恍惚地回到住處,他狂熱追求的愛情竟會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他和安娜暗地里嘲笑的卡列寧現在在他眼里已然是一個寬宏大量的君子,他盡管十分疲憊卻無法入睡,愛情、功名,這一切全完了。他舉起手槍,向自己的胸口扣動了扳機。
? ? ? ? 如果這一對戀人其中之一因此結束了生命,生活漸漸地會回復平靜。
? ? ? ? 然而,安娜奇跡般地生還了。伏倫斯基的那顆子彈偏離了心臟。兩個戀人漸漸恢復了健康。生活、情感又回到原來的軌道。安娜依舊看到丈夫就抑制不住地討厭。
? ? ? ? 卡列寧,這個大妻子二十歲的、事業有成的男人經歷妻子的背叛、瀕死、懺悔,嘗到了饒恕他人之后應得的幸福,他認為自己實踐了偉大的基督精神。他寬恕了垂死的妻子,沒想到妻子卻活了下來。生活依舊是痛苦的。他本著 “有人打你右臉把左臉也轉過去由他打,有人拿你外衣把里衣也由他拿去” 的基督精神,決定跟妻子離婚,給她自由。但是安娜痛恨他對她的寬宏大量,恨他的道德,恨他是一個好人,竟然斷然放棄了離婚的要求,拋下她心愛的兒子,厭惡的丈夫,帶著新生的女兒,同伏倫斯基去了國外。
? ? ? ?在國外遠離原來的社交圈,她覺得很幸福,甚至對兒子的想念都漸漸淡了。她依舊美麗,為人處事落落大方,她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應受譴責的,她不為追求美好愛情的付出后悔。但是伏倫斯基卻對這種生活感到無聊,不得不想辦法排遣。最終兩人決定回到彼得堡。
? ? ? ? 回到彼得堡的兩個戀人深切體會到他們被原來的社交圈拋棄的尷尬和痛苦。確切地說社交大門對伏倫斯基還是開著的,但是安娜,她不止不被社交圈接受,連伏倫斯基的家人也不接受安娜。安娜執拗地要去聽一場社會名流云集的歌劇,伏倫斯基極力阻止她:“看在上帝的份上,您這是怎么了。”安娜怒氣沖沖地問:“我倒要您解釋解釋,我為什么不能去!”安娜清楚為什么不能去,伏倫斯基清楚為什么不能去,但是這個原因卻是無論如何不能說出口的。安娜去了,受到了意料之中的屈辱。盡管社交界把她看成是放蕩的女人,不接納她,但是比她放蕩千百倍的女人卻照樣在社交界如魚得水。因為她們只是在做愛情游戲,那是上流社會的時尚,甚至就連伏倫斯基的媽媽在最初知道兒子與安娜關系曖昧時心里還是喜滋滋的,因為這種風流韻事只會對兒子有好處,無損兒子的利益。但是當他們把這種風流韻事當起真來的時候,整個所謂上流社會都起來反對他們了,應該說反對安娜。受了屈辱的安娜也并沒有得到情人伏倫斯基的支持。他們帶著屈辱離開了彼得堡。
? ? ? ?安娜在鄉下生活,與上流社會的社交圈幾乎斷絕了往來,只有幾個伏倫斯基的朋友來鄉下他們的莊園消夏。她的嫂子陶麗始終喜歡安娜,盡管安娜的出現表面上破壞了妹妹吉娣與伏倫斯基婚配的可能。盡管那些所謂正派人都不再理安娜,但陶麗還是決定去伏倫斯基的莊園看望安娜。莊園像宮殿一樣富麗堂皇,家居用品統統來自英國,安娜依然優雅迷人,伏倫斯基熱情周到地安排家宴,德國英國的仆人們殷勤服侍,這奢華的排場令生活捉襟見肘的陶麗心中暗暗驚嘆。但是奢華背后的陰影消減了陶麗對這光鮮的生活的羨慕。伏倫斯基希望陶麗勸安娜離婚跟自己結婚,而安娜則認為如果得不到心愛的兒子和兒子的諒解,一切都無所謂。
? ? ? ? 伏倫斯基并非徒有虛表,在鄉下他把事業做得非常漂亮,甚至為了表示他不是一個利已主義者用自己賺來的錢為鄉鎮建了一所醫院。安娜也聰慧過人,在鄉下生活的日子她每天大量的閱讀各種書籍,甚至自己寫書,無論建筑還是農業生產她都能給伏倫斯基出謀劃策,甚至直接參與。在伏倫斯基的眼里她仍有無限的魅力。
? ? ? ?看到這兒我不禁想這本該是多么美滿的一對啊。但是安娜卻每天不得不靠嗎啡入睡,她時刻擔心伏倫斯基會冷淡她,擔心他會移情別戀,擔心他會離他而去,伏倫斯基一遍遍發誓“只愛她,更愛她了”,但是只要伏倫斯基不在眼前她就會提心吊膽,胡思亂想。而她越是想死死地把伏倫斯基拴在身邊,他就越想有自己的自由。
? ? ? ?他需要事業,他想出人頭地。伏倫斯基到莫斯科助選,受到當權階級的追捧。在莫斯科的家中為新當選的省長慶祝。安娜一紙“女兒病了速歸”的書信將伏倫斯基召回鄉下。女兒的病在伏倫斯基沒到家的時候就已經好了,安娜竟怨恨女兒的病為什么不加重,反而好了。伏倫斯基越來越難以忍受安娜對他的控制,不斷的爭吵發誓和好,再爭吵發誓和好,消磨了兩人之間的熱情。他眼里不時地露出冷淡的目光。而每一個眼神動作都逃不過安娜的眼睛,她越來越敏感,越來越多疑。伏倫斯基說去莫斯科辦事,安娜執意要跟他一起去。也許順從她可以避免爭吵,伏倫斯基盡量順從她,也許不出聲可以避免爭吵,他看出安娜有心事只要安娜不出聲,他也不出聲。因為他知道,她只要愛情,只要愛情,他不止一次無可奈何的心想:又是愛情。到了莫斯科伏倫斯基要出席各種上流社會的場合,安娜還是不被上流社會接受。在莫斯科安娜更痛苦了。她決定離婚,也許離了婚跟伏倫斯基結婚就可以穩固她在他心中的地位,她寫信給卡列寧要求離婚,但是,這一次,卡列寧斷然拒絕了。安娜在莫斯科的心情越來越壞,要求伏倫斯基馬上回鄉下,哪怕一天都不能多耽擱。伏倫斯基提出推遲一天辦未完的事。但是此時的安娜如驚弓之鳥,越來越多疑,痛苦萬狀。伏倫斯基說:“安娜,這種日子叫人怎么過呀……這簡直叫人受不了。”安娜說:“您…
…您會后悔的。”伏倫斯基對這次的沖突采取不解釋的態度:我什么都試過了,只剩下一個辦法,就是置之不理。他去城里找媽媽在一份委托上簽字。
? ? ? ?伏倫斯基沒有跟她和解就離開,這在安娜卻成了滅頂之災。
? ? ? ?她恐懼她痛苦,她無處訴說,她只要愛情,但是愛情似乎越走越遠。她恨他,她要報復,她要愛情!或許死可以報復他,或許死可以挽救她的愛情。她愛他,她不能在家里等他回來,她要去找他,她來到嘈雜的火車站,周圍的一切都亂哄哄的。在火車站她收到仆人送來的伏倫斯基的來信:我十點鐘回來。安娜對這一回復露出惡意的微笑。她知道他仍然愛他。“我要懲罰他,擺脫一切人,也擺脫我自己。”
? ? ? ? 她撲倒在開過來的火車下... ...
? ? ? ?在那一剎那她大吃一驚:“我這是在哪里?我這是在做什么?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來,她想離開,可是 火車撞到她美麗的腦袋上,從她背上軋過… ...
? ? ? ?這個本該幸福的女人就這樣結束了她的生命,伏倫斯基發瘋似地騎馬奔到火車站。那個第一次在火車站相遇的美麗的女人已經變成了一具一動不動可怕的尸體... ...
? ? ? ? 一個多么美麗而聰慧的女人啊,被愛情綁架,完全喪失了自我。她拋棄一切,名譽、地位,甚至她心愛的兒子,撲向愛情,她無怨無悔,但是她要求回報,無休止地索取回報。她要的不止是伏倫斯基的愛情,更要伏倫斯基對她的愛的熱情。她明明知道伏倫斯基仍然愛她,但是愛她是不夠的,她需要熱情,愛的熱情。她愛得越來越自私,她的愛越來越得不到滿足,她用綁架了她的愛情想去綁架伏倫斯基。她讀書、她懂建筑農業、她保持優雅,這一切都只為留住伏倫斯基的熱情。
? ? ? ?我一時痛恨卡列寧,如果他同意跟她離婚,給她自由,是不是可以避免這樣的悲劇;我責怪社會,如果社會更寬容是不是可以避免這樣的悲劇。看到后來,我明白,無論卡列寧,社會還是她心愛的兒子都救不了她,她早就迷失了自我。從她愛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的這樣的悲劇。她太愛自己,太愛自己的愛情了,愛的欲壑難填。即使社會更寬容,婚也離了,就算她跟伏倫斯基結了婚,如果她仍然追求不切實際的熱情,她的結局還是不幸的,或許時間上可能推遲幾日。
? ? ? ?吉娣,那個曾經愛慕伏倫斯基的可愛小姑娘,她嫁給了一直熱愛她,曾被她拒絕的小伙子列文。這個可愛的女孩是幸福的,她愛列文,她贊美列文的善良,欣賞列文的俊朗,操心列文是不是開心幸福,她推列文出去交友。她愛他,她也知道他愛她。她開心地操持家務,開心地看孩子成長,開心地接待家里的親朋。
? ? ? ? 她是幸福的,不止因為她嫁給了愛她的列文。
? ? ? ? 幸福是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