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本文參與書香瀾夢第130期“靜”專題活動。
記得曾經在央視綜藝《你好,生活》里看到過這樣一個片段。康輝老師和撒貝寧老師幾位老師聚在一起聊自己的小時候。撒貝寧老師說自己小時候就是個皮猴子。而康輝老師說自己小時候特別乖,一點都不讓大人操心,吃飽了就管自己睡覺,可省心了。這時撒貝寧老師卻打趣說,這樣太安靜了也不好。會讓人忍不住擔心。哎,這孩子沒事吧,怎么了,還有氣吧?你說是不是?撒貝寧一本正經地說,又認真又好笑。
后來想想,父母對待孩子好像都有些矛盾心理存在。太吵鬧太頑皮的孩子總會被大人說教,有些更是被醫學診斷為多動癥。父母總希望他們能夠靜下來,不要這么吵鬧。而生來太過安靜的孩子,我們又會擔心他不愛說話會不會交不到朋友,會不會變成一個木訥的人。我們又希望他能夠開朗一些活潑一些,甚至是吵鬧一些。雖然這樣矛盾的心理會存在,但是每個父母都本能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安靜或吵鬧有時候也是相對的。工作了一天的你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看到孩子們還在吵鬧著玩玩具打游戲,家里弄得一團亂,你一定會覺得焦頭爛額,只想讓孩子們快點安靜下來,讓整個世界都安靜下來,讓自己能夠得到片刻放松與休息。可是,一旦孩子生病了,原本生機勃勃的孩子變得蔫兒巴,變得安靜了。你一定會懷念他健康吵鬧的時候,你一定在心里祈禱,希望孩子快快好起來,寧愿他天天在耳邊吵吵嚷嚷,也不要趴在你的懷里懶洋洋地不能動。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安靜或吵鬧是成長路上的必經階段。嬰兒時期的吵鬧是他們尋求安全感最重要的方式。餓了要吵鬧,熱了冷了,尿濕了拉巴巴了,害怕了驚醒了,他們都會吵鬧。幼小的他們用吵鬧來提醒,來尋求父母家人的幫助。漸漸地他們長大一些了。看到漂亮的玩具,好吃的糖果,他們會吵鬧著想要,吵鬧著讓爸爸媽媽給她們買。不給買就在地上撒潑打滾兒,吵鬧地更厲害。后來,他們似乎長大了,變得安靜了,不會再吵鬧著要東西了。他們總喜歡待在自己的房間,而且還關上門,不想被父母打擾。有時候甚至會覺得父母太吵太嘮叨了,他們只想安安靜靜自己待著。
也許在某個月色清澈的夜晚,那個曾經在你眼中吵鬧的孩子正靜靜地坐在屋頂的露臺,抬頭仰望星空。那黑亮的眸子里正映照著思索與迷茫。也許他正思索著是否可以離開父母獨自前往遠方,探索那些未知的全新的體驗。從吵鬧到安靜,也許用不了太久時間。孩子終究會長大,就在你不經意的瞬間,他們也許再也不會對你吵吵鬧鬧了。不管怎樣,吵鬧或安靜都是孩子成長過程所要經歷的,也是父母都需要面對的。愿我們都珍惜這樣的成長時刻,用愛澆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