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理想的實現沒有捷徑,唯有一步一個腳印,用汗水乃至血淚澆灌,才終能見夢想花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 ? ? ? 高加林一下子撲倒在德順爺爺的腳下,兩只手緊緊抓著兩把黃土,沉痛地呻吟著,喊叫了一聲:“我的親人哪……”整部《人生》在這里戛然而止。掩卷嘆息,唯覺沉重襲卷心頭。
? ? ? ? 試想,在這塵埃落定的一刻,高加林的內心何其五味陳雜!痛苦、悔恨、感動、慚愧、溫暖、悲傷……也許只有到這個時候,只能到這個時候,他才能深刻體會到,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
? ? ? ? 高加林的悲劇并非偶爾,這是他的性格、人生追求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共同決定的必然結果。路遙用高加林生命中重要的三個轉折,給我們每位讀者上了沉重的一課。
第一次轉折:抗爭命運之路
? ? ? 一出場,高加林就因被大隊書記高明樓“下了教師”,充滿了憤恨、痛苦和不甘,可以說,高加林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奮力掙扎,希望擺脫命運束縛,走的更高的一個有志青年。
? ? ? 書中有一個細節,讓人印象十分深刻。高加林在上學時,曾有一個“很大的筆記本”,上面氣勢磅礴(路遙用語“虛張聲勢”)地寫了各種國際局勢的“研究”,震懾了一班同學,讓人敬而生畏,甚至有些高山仰止了。其實高加林自己對國際局勢并無多少“研究”,這筆記本上“只不過剪貼了一點報刊資料而已”。這個細節如此傳神,既毫不費力地刻畫出高加林本人是有眼光、有野心的,同時也形象勾畫出這個年齡的少年常有的幾分虛榮心。
? ? ? 高加林從最初,就致力于擺脫“農民”的身份。對他來說,故鄉誠然是可愛的,黃土地誠然哺育了他、哺育了這個村子里一代又一代人,然而,作為一個心高氣傲、向往更廣闊天地的有志青年,他不甘心成為一個“土地的主人”(或者更形象的說法是“土地的奴隸”)。
? ? ? 年輕氣盛的高加林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自然想要“寫狀子告高明樓”,而且“兩只眼睛里閃著怕人的兇光”,這在青年人身上并不鮮見。然而面對父母的苦苦哀告,高加林卻連這一點也做不了,他只能把萬千憤恨像火山一樣壓制在心底。這個年輕人,遭受不公平待遇,卻又不得不“打落牙齒和血咽”,在這一刻,他是何其不幸,又該何其憤恨!
? ? ? 然而,火山之所以是火山,就是因為它的噴發勢不可擋。高加林是一個能對自己狠得下心來的人,他內心的憤恨與痛苦,絕不會因了這暫時的壓抑而消退,相反,這暫時的壓制只會讓仇恨的火焰在某個特定的時刻以更加灼熱的姿態燃燒,而出山勞動就是這火焰噴發的第一個出口。他初初跟著出山勞動,故意穿了“最破爛的衣服”,干活時拼命、瘋狂,兩只手磨出了血還不停止,他希望用這肉體的疼痛來抵消這心靈上的痛苦,同時也是在向世人昭告:他高加林即使成為農民,也血性不減,不是輕易可以打倒的。
? ? ? 這時,他的世界無疑是黑暗的,他在這個對世界充滿幻想的年齡,陷入這樣困苦無望的境況,必然是會迷惘、絕望、不甘的,時間長了甚至會變得憤世嫉俗,或者被仇恨裹挾了純潔的心靈——萬幸的是,如火一樣熱烈,如水一般溫柔的劉巧珍出現在這一片黑暗之中。
? ? ? 劉巧珍于此時的高加林,無異于漆黑夜晚那一道奪目耀眼的閃電,無異于廣闊無垠沙漠中那一縷甘泉,無異于溺水的人觸碰到的一只小船。
? ? ? 這心如金子一般的美好姑娘!她用自己熾熱灼人而又質樸深厚的愛情,帶給了處于人生低谷的高加林怎樣的溫暖與美好呀!她給加林的不止是濃烈的愛情,同時還讓加林重新尋找到生活的意義,尋找回生活的信心。
? ? ? 如果故事止步于此,高加林和劉巧珍可能會幸福、平穩的渡過一生。然而,高加林的性格,注定了在他還未歷經世事、不明白人生意義的青春歲月,這樣的結局絕無上演的可能。
? ? ? 機遇來得如此戲劇性,也如此令人猝不及防。高加林的叔父調回到勞動局工作,雖然叔父不愿為自己的侄子走后門,但善于鉆營的馬占勝卻“善于揣摩上意”,給加林開了一個大大的后門。縣委通訊干事——這無疑是加林夢寐以求的,也無疑是為加林量身打造的。
? ? ? 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青年,高加林有才華,有追求,有夢想,也有站在高處的能力和決心,他完全能勝任這份工作,后來的事實證明,他完全能做好這份工作。面對人生中這樣激動人心的一個重大轉機,高加林可能會做出別的選擇嗎?
? ? ? 在縣城工作,成為“公家人”以后,高加林確實如魚得水,工作做的很出色。他很快退凈了“農民”的所有氣息,在縣城中大放異彩。這個時候的高加林,站在高處,眼界進一步提高,對生活也更加野心勃勃了。是的,他有站在高處的實力,他缺少的,只是一個機會。而當這個機會從天而降,他若不能及時抓住,他也就不是高加林了。
? ? ? 至此,高加林的第一次人生蛻變完成了。他仿佛掙脫了命運的束縛,得以在另一個更廣闊的天地里,大展拳腳了!
第二次轉折:抉擇與取舍
? ? ? 高加林的這次來到縣城,和之前的任何一次都完全不同。這一次,他“高興得如狂似醉”,這是因為,對縣城來說,他已不再是匆匆過客;對他來說,縣城也不再是“生活上的遠景”:他已經成了縣城的一員。路遙從旁觀者的角度,冷靜而擲地有聲地說:“他一旦到了這樣的境地,就不會滿足一生都待在這里。”是的,對于高加林而言,縣城是他輝煌人生的第一站,是他直奔云端的第一個平臺?;氐娇h城的懷抱,他“面對燈火閃閃的縣城,嘴里喃喃地說:‘我再也不能離開你了……’”
? ? ? 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高加林的才華、能力、外形、性格都很出眾,而且很有一種不怕苦不怕累、急于證明自我的渴望心理,同時又有一種冒險精神,或者是“英雄主義品格”??h城南面的一場暴風驟雨,給高加林提供了第一次大展拳腳的機會。是的,他為這一刻已經準備了二十四年,他必將在這一個機會上大放異彩。事實證明,從農村走出來的高加林,他的能力毋庸置疑,他完全擔得起“通訊干事”這個職務。
? ? ? 隨著工作上風生水起,高加林人生中一個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在他完全沒預想、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悄然而至了。
? ? ? 給高加林帶來這個機會的,是他高中時期曾互有好感的同學,黃亞萍。
? ? ? 黃亞萍來自南方,因個人經歷、成長環境、家庭條件等諸多原因,對于高加林而言自有有一種蒙著面紗的神秘感。這個自小被寵大的任性姑娘,很快就向高加林表示了濃烈的愛情,并且向加林拋出了致命的誘餌——帶加林到南京去,幫助他步入更寬廣的天地。
? ? ? 面對這也許是一生唯一一次打破階層限制、和命運決一死戰的機會,高加林毫不意外地動搖了。這個眼中充滿對更廣闊天地、對站到更高位的強烈渴望的青年,在這樣巨大的誘惑下,無法抗拒。
? ? ? 是的,當你一出生就被宣判處于社會的底層,當你明明滿腹才華,卻因社會制度的捆綁而無法大展伸手,只能被命運壓低頭顱,內心又極度不甘時,面對這樣無異于狹窄空間中最后一點空氣,無異于滿地潮濕中唯一一縷陽光,無異于溺水瀕死的人唯一求生的希望時,你能不動搖嗎?
? ? ? ? 在這樣暴風驟雨的飄搖時刻,高加林經歷著激烈的思想斗爭。亞萍是高加林曾經“理想中的愛人”,巧珍是高加林現實中的戀人,然而這兩個姑娘是如此不同。書中描寫了高加林和亞萍相處,以及和巧珍相處的強烈對比。和亞萍在一起,他們的交談天馬行空,他們談論的是國際局勢、史哲文學;和巧珍在一起,他們所能談論的,卻是村中的雞毛蒜皮,句句都“叫人感到乏味”;對高加林而言,亞萍充滿了迷一般的誘惑,巧珍如一眼看到底的清泉;亞萍是城里姑娘的“洋氣”,巧珍是農村人的質樸;亞萍象征著城市的光鮮亮麗,巧珍代表了他不愿回去的“黃土地上討生活”……
? ? ? ? 更何況,高加林知道(作為讀者的我們也不能否認),亞萍是深愛他的——當然,亞萍的愛和巧珍的愛是不同的,巧珍對他的愛更深、更廣、更加無私,而且毫無保留——而亞萍的“深愛”其實是建立在一定條件之上的(那就是他高加林不能是個農民)——可是,這樣愛情上的差異,對此刻的加林來說,真的能在他心湖上激起任何波瀾么?對野心勃勃的高加林而言,這并不是對愛情的選擇,而是對他人生走向的抉擇,是對他一生可以企及的高度的界定。這一刻,無疑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這一刻,他需要決定,是對命運發出挑戰,還是俯首稱臣。
? ? ? ? 對此時的高加林來說,這樣的選擇也許并不需要耗費多少心神。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他有糾結,有不舍,但是他內心清楚知道,于他,答案只有一個。
? ? ? “他還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高加林的良心十分不安,內心對他要拋棄巧珍這件事充滿痛苦——然而,這樣的痛苦和糾結并沒有持續太久,“為了遠大的前程,必須做出犧牲”,他很快就“鐵了心”。這狠心的人!對自己殘酷的人,對別人又怎么可能會抱一顆仁慈之心呢?高加林就這樣向巧珍這個用生命愛自己的女人,冷酷地拋出了狂風暴雨。是的,高加林并不是個十足的壞人,這樣的人,在我們真實的生活中也并非遍尋不著。我們并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強烈譴責“高加林們”十惡不赫,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看到,“高加林們”內心的良心不安或自我譴責,永遠不能作為開脫自身的借口,也永遠難以彌補給被放棄的愛人造成的傷害。
? ? ? 和巧珍分手,高加林“感覺到自己稍微輕松了一些”。對高加林來說,巧珍和她那黃土地一樣深厚的愛情,已經成為一種沉甸甸的負擔了吧?讀至此處,不得不讓人痛徹心扉,并且對親愛的巧珍萬般憐惜!
? ? ? 很快,高加林全身心投入和黃亞萍的新的愛情中,并且很快適應了這新的生活。黃亞萍帶給他極大的物質滿足與精神滿足,他們的愛情也完全是“現代”的,兩個人的高調十分引人注目,以致他們很快成了縣城的“風頭人物”。身處這令人目眩神迷的變化之中,與其說高加林是飄飄然的,不如說他陷入了一個夢境。
? ? ? 也許,在這樣心醉神迷的時刻,高加林內心其實隱隱有過這樣的不安:夢,總是要醒的。只是,他對遠大前程太過渴望,對成功太過急切,因此也許每次這不安還沒來及擴散,就被潛意識悄悄抹殺了。
? ? ? 然而,夢,總是要醒的。
? ? ? 我們在人生中偷過的懶,有朝一日終要償還。
第三次轉折:從云端跌落
? ? ? ? 命運是無情的,他總在你最春風得意、最沒有心理準備的時候,悄然給你致命的一擊。
? ? ? 高加林在省城完成一個月的培訓后,興致勃勃地回到了這個山區縣城,他出了車站,覺得縣城“城郭是這么??!街道是這么短窄!好像經過了一番不幸的大變遷……”事實上,縣城并沒有變,變化的是高加林的心態。見識過大城市的喧嘩如水后,高加林走在縣城的馬路上,“對未來的生活更有自信心了”。此刻,高加林何其志得意滿,何其意氣風發!此刻,他摩拳擦掌,準備在這縣城大展伸手了!
? ? ? ? 然而他不知道,大廈已傾。
? ? ? ? 如果說在去縣委的路上,聽到三星說巧珍已經結婚了,高加林的感受是“涌起一種說不出的難受滋味”,并“若有所失”,那么,當他聽老景說自己走后門參加工作被人告發,他又要再一次回到農村之后,他感到的,是天崩地裂。
? ? ? 通往他千思萬想的未來的道路,明明是色彩斑斕的虹,但是他心存僥幸,自欺欺人地將那看作一條橋。現在,虹消失了,他從云端被直接打入沉甸甸、冷冰冰的現實之中。
? ? ? ? 這一刻,高加林被生活重重地擊倒了。一切又回到了原點——在大腦空白了一個小時后,高加林才重新找回理智,并且清楚地看到,一切又回到了原點。是的,他不得不離開他所渴盼的生活了,而他清楚的知道,他的離開之于縣城,正如一滴水的蒸發之于大海一般——只是,對黃亞萍,對張克南,他的離開,正如他的到來一樣,毫無準備,而且必然會在生活中掀起滔天巨浪。
? ? ? ? 但是,高加林此時又怎么可能考慮這一點呢?這樣的結果,對他來說是致命的——這意味著,從此,他就要被徹底回到黃土地上,在黃土地里扎根,發芽,拼命生長,并且在每一個夜深人靜時,黯然回想自己這段短暫的經歷,痛苦地渴望外面的世界,陷入自我折磨之中。
? ? ? 更可怕的是,他那灰暗歲月中唯一的絢爛色彩,他至親至愛的巧珍,這苦難歲月中最寶貴的財富與生活的最大甜蜜,在他無情轉身離開后,她眼中的灼熱與期盼已成焦土一片,她帶著他親手給她的痛苦與絕望,嫁為人婦。
? ? ? 他又一次站在大馬河橋上,正是在這里,他第一次到縣城賣謨返回,巧珍在這里等他,最甜美的愛情火焰在這里開始點燃;正是在這里,他為了自己所謂的遠大前程,冷酷地拋棄了巧珍,同時拋棄的,還有他的愛情和良心;現在,又是在這里,他回到宿命的起點,向命運的枷鎖投降,咽下不能流出的血淚,接受生活帶給他的沉重的一課。
? ? ? ? 高加林的人生是悲劇的。這一出悲劇的造成,有一部分是社會的原因。在那個年代,農民這個身份緊緊鎖死了高加林的命運,讓這個明明有才華、有抱負、有能力的青年無法實現自身的理想,限制了他的發展。但是,這一出悲劇的主要原因,還在于高加林自身。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面對難以消除的差距,我們應該做的是承認并接受這種差距的存在,不斷從現實出發,尋找正當而合理的解決方法,努力縮小這種差距,用汗水與付出,一步一個腳印的實現理想,而不是心存僥幸,急于求成,采取不正當的手段謀求成功。追求夢想是每個人的權利,同時我們也應清楚認識到,追求夢想的道路是充滿艱辛的,在這一條充滿坎坷的路上,我們應當做好和人生的磨難、挑戰奮戰到底的準備,而不是心存僥幸,期待不勞而獲。若我們不以誠待生活,生活又怎會對我們以誠相待呢?
? ? ? ? 高加林的悲劇還不止于此。在夢幻般的未來前,他的雙眼被想象中的美好蒙蔽了,在那一刻,他的心中只有遠大前程,而人生中最寶貴的愛情和做人的基本原則,都被他棄如敝履了。等他孑然一身,沉痛地重新走上人生道路時,他只能抱著無限悔恨,和對過往的美好追憶,一個人掙扎著,咬著牙繼續走下去。
? ? ? 《人生》結束了,但高加林的人生還在繼續,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之路也在向未知的或可預期的遠方蔓延。人生是寶貴的,誰都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愿我們每個人都能認清自我,斗志昂揚,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張秉初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0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