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暢銷書《思考,快與慢》,作者是丹尼爾·卡尼曼,在本書中作者帶領我們體驗一次思維的終極之旅。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本書闡述的理念與傳統經濟學不一樣,傳統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實證明人都是不理性的。為什么不理性以及相應的反應,就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這和笑來老師一直強調的元認知能力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思考自己的“思考”,第一個思考是動詞,第二個思考是名詞。
思考了思考是怎么思考的,我們就找到了每個人的局限性。比如生活是一個過程,可我們慣于追求結果;問題往往不只是判斷,我們卻常常喜歡判斷。
要學會思考,真不是這么簡單的事,還真得"思考是怎么思考的"這個問題,也就是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理性的選擇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們先要學會嘗試,只有嘗試后你的理性才有發揮的余地,這和笑來老師得到專欄里一直強調的踐行是完全一致的。
人生像是一個待求的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參數太多,可能我們這一輩子不能完全解出這個方程式,但我們每一次的嘗試都會讓我們更接近于答案。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大多數人的成功是源于運氣和效應。不管我們的專業知識有多豐富,對于我們從事的工作幫助都是很小的,有時甚至根本搭不上號,比如笑來老師學得是會計學,后來他卻成了新東方的英語老師,現在成了天使投資人。如果之前有過成功,這種成功對自己和他人來講都會被放大,形成良性循環。
當然成功主要源于運氣,并不是說你不努力,而是努力是根本不該被考慮進去的因素,是必要條件。
思考完思考應該怎么思考后,接下來就是踐行。
運氣就像跳動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時他會跳到你的袋子里,只有通過不斷地踐行,也就是不斷地把那個"裝成功"的袋子撐大些,成功的粒子更有可能跳到你的袋子里來,這就涉及到概率論的理念。
《思考,快與慢》是本好書,值得大家買過來認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