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6-王嬋
我們知道繪本是從西方國家傳承過來的,耳熟能詳的大部分經典繪本也是國外作家創作的,不過可喜的是近幾年國內也出版了很多優質原創繪本,今天分享一本《團圓》的繪本。
全篇以一個小女孩的口吻講述講述爸爸回家過春節的經歷,這樣的春節場景幾乎每個家庭都在上演。
爸爸在外面蓋房子,一年只有春節才回家一次,爸爸回家了我沒有想象中的驚喜,而是遠遠的看著很陌生的感覺,爸爸一把抱住我,我嚇得大哭起來。
爸爸給我和媽媽買了新衣服,吃過飯后,爸爸剪了新發型,我坐在椅子上看著鏡中的爸爸越來越像以前的爸爸了。晚上我依偎在爸爸媽媽中間睡覺,聽著他們輕輕地說著話,好安心好滿足。
看到這里突然很心酸,老公因為工作原因經常需要出差,女兒還小,最長的一次出差了3個月,回來后女兒躲在我身后不讓爸爸抱;
和書中的爸爸一樣,老公每次給孩子們帶很多玩具和吃的,孩子們興奮地吃著玩著,很快騎到爸爸脖子上,叫著鬧著打成一片,就像原來在家時一樣。
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濃重的節日,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這一天,不管多遠,交通多擁堵,火車票多難買,都要回家和家人團聚,吃上一頓團圓飯。
書中描寫了春節的傳統習俗,窗沿上掛著的大紅燈籠,貼春聯、舞龍燈、堆雪人,吃團圓飯、祭祖懷念先輩,大人小孩穿新衣,家家戶戶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節日氣氛。
和小時候一模一樣,那時間生活條件差,平時穿得樸素吃得簡單,也沒有什么玩具,最興奮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能吃到很多好吃的,各種美味佳肴,平時難得一見的水果零食,穿上美美的新衣服走親戚拜年得壓歲錢。
現在物質條件好了,吃的穿的隨時能滿足,通訊的發達也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再也體會不到小時候那種過年的味道了,人情也淡了很多。
親情是這本繪本的主旋律,并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由一枚好運硬幣在過年的日常中慢慢地展開,就像我們每個人的日常一樣。
和爸爸相聚后,從排斥到漸漸熟悉。吃湯圓的時候,我吃到了爸爸包在湯圓里的好運硬幣,我高興極了。在拜年的路上向大春炫耀了我的好運硬幣;
年初三堆雪人我發現好運硬幣不見了,找不到我大哭起來,幸好晚上睡覺的時候硬幣從衣服里面掉出來了。
這也是書中的爸爸在家的最后一晚,明天又要重新出發,畫面從開始的歡樂喜慶轉為淡淡的憂傷,媽媽為爸爸收拾行李,不時別過臉龐拭淚,爸爸低頭穿鞋,緊鎖的眉頭和沉重的表情,又是一年的分別。
臨走時爸爸對我說:“下次回來,帶洋娃娃給你!”我拼命的搖頭,把好運硬幣塞進爸爸手心:“這個給你,下次回來,我們再把它包在湯圓里。”
全書結尾,情感也達到高潮,跟著書中的情節一起讀到這里不禁有些哽咽。為文中的父愛親情感動,如果說母愛是關心與呵護,父愛就是一種沉默和堅實的依靠。
生活有很多無奈,短暫的相聚后又是長久的分別和等待,也正是有了離別,才會感受到相聚的難得,從而更加珍惜家人的相依相伴,珍惜親情!
《團圓》這本繪本透著濃濃的中國風,讀起來親切、溫暖,從封面開始,每一頁的畫面都點綴著大紅色,象征著喜慶、吉祥、團圓的中國紅;
這是一個幸福團圓的故事,也是一個心酸離別的故事,每個人在故事里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們曾經是孩子,等待遠行的父母歸來;成年后在父母殷切的期盼中,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拼,與父母相隔兩地,一年到頭也回不了幾次家。
多年后有了孩子,工作忙碌,為了生計奔波,加班出差是常事,孩子又成了小時候的我們,在家守望著我們早點相聚。
團圓、離別;再團圓、再離別……大大小小的團圓和離別構成了我們的人生。
作者簡介:
余麗瓊,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戲劇藝術碩士,現任《東方娃娃》主編。著有散文、小說、評論等作品多部,并長期創作和翻譯圖畫書。
畫者簡介:
朱成梁,1948年出生于上海,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熱愛圖畫書創作,并從中獲取了豐富的知識和藝術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