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大人都說小孩子要吃魚和蝦才會聰明,可是我非常不愛吃魚,主要是魚刺太多,吃起來太麻煩,而且還有被卡住的風險,特別是幾次被卡住之后,爹媽放棄培養我吃魚的習慣,轉而培養我吃蝦的習慣。幸好家鄉是個江南小城,不僅靠著長江,更是有多條溪河穿城而過,因而河蝦也是常見之物,即使在物質不太豐富的八十年代,也不太難見。
爹媽對于河蝦的制作方式比較簡單,河蝦,青椒加上茶干,配上生姜,黃酒,青蔥這些配料,在鍋里炒一炒就好了。然而,就是這么一道簡單的菜,迄今為止依然是爹媽食堂的頭牌。
河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的話,殼硬,太小的話,肉少,宜做醬。要的就是個頭中等偏上,剝掉殼后的蝦肉能吃出滿滿的滿足感。吃完蝦后的蝦子湯更是這道美味的精華,拿來拌飯,絕對能化白飯為神奇,每次吃炒河蝦,我都能多吃一大碗白飯,就是為了不浪費一滴蝦子湯。如果是長夏季節的那種滿肚子帶籽的,就更是鮮掉眉毛了。不夸張的說,吃完蝦肉,倒完蝦湯,我恨不得能把碗舔個干干凈凈。
還記得,中考的那年,遇上市里中考改革,把中考時間提前了一個月,改在了5月初考試。那大概是人生第一次重要考試,考試前幾天,我就開始出現胃口不好,吃不下飯的情況。因此,到了考試那三天,老爸每天清晨就去菜場,為的就是買漁民手中剛剛從河里打撈上來的新鮮的河蝦??剂巳煸?,爹媽食堂就燒了三天的河蝦,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吃蝦聰明了一些,反正最后是考了個全市第一,也沒辜負爹媽食堂的頭牌美味。
炒河蝦:
原料:河蝦,青椒,茶干
配料:生姜,生抽,姜,黃酒,醋(可加可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