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中國傳統的哲學離不開談道。哲學里的道不是供交通的道路。而是方法與規律,是解決問題的思想。
一、哲學定義如下:
哲學是萬物之母,是對自我和世界做最根本的探究和反思。供一切普遍適用的科學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的科學。為人類認識和實踐的發展提供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為目的。
二、《道德經》中的道:
《道德經》里所謂的道并非道德,而是一種存在的規律,也是一種崇高的信仰。不過這些都要自己去體會,別人是只能點撥卻不能傳道。這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精髓.道存在于任何空間,任何地方.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千變萬化只有掌握道的真諦,才能理解到的真髓.能到達這種境界的時候,道就是實際存在的.這就是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遠遠超過我們所想的空間,也不是一個宇宙能概括的了的。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自然本來就是“無”的,“無”生的“有”也就是我們現在認知的空間即我們能理解的空間.此謂:“故常無,萬物之始。常有,萬物之母”。總而言之,道德經所講的道是片面的,不是老子本意的道.老子以道入道,早就超越了現在的認知。萬物可以以萬道入道,“道”就是一樣的也是唯一的就是“一”。此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萬物”的道理。世人生于道卻不知道,這就是人的悲哀。
三、《莊子》中的道:
莊子把道分為天道,帝道,圣道。
1、天道:是自然變化的規律。天道規律行得通,萬物乃昌盛。
2、帝道:是帝王治國的方法。帝道方法行得通,天下乃歸心。
3、圣道:是圣人教民的主義。圣道主義行得通,社會乃安定。
三道合一:看清自然規律,掌握圣人的主義。上能懂天文,下能知地理,八方的情況都熟悉,四季的農事都了解,他便是德養高的帝王了。一個德養高的帝王,總是約束自己默然守靜,決不妄動。對帝王而言,守靜,于國于民于己,都有好處。
四、老子與莊子二人哲學思想的區別:
1、一個是開創,一個是發揚。
老子是最初提出道家思想的核心人物,是這一學派的始祖,莊子繼承發展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使其延續。同為道家這一門派大師級人物的老子和莊子,在思想上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將道家學派的思想發展壯大。雖然說他們的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但細細來看也有許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2、一個人為本,一個人物共齊。
老子、莊子都以“道”為思想核心內容,但是在處理人和道的關系上卻有很大差別。老子覺得人這種生物在世間有著無可超越的優點,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生物;而莊子卻覺得萬事萬物都是相同的人也一樣,提出了“齊物”的觀點。
3、一個入世,一個出世。
老子有一個“常無為而無不為”思想,比如在理國時,無為并不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并不是消極,而是在對待事物,為人處事時要順其自然,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發展規律。其實老子的內心深處還是很在意這些功名利祿的,他有一些入世情緒在里面;莊子則不然,他更多的是消極避世,不管不顧,遠離紅塵,遠離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對錢財功名并沒有興趣。他們兩個都有著對人生自由的追求,但態度并不相同。
老子對自由境界的追求是純粹的,莊子追求的是超脫自然物我兩忘。雖然稍有分歧,但他們兩者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對中國人的思想價值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僅如此,到了現代社會,這樣的思想在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生活里也有很大的生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