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如下內容:在我國有20%的孩子存在焦慮抑郁和行為問題,在一些困難家庭可能更多,例如留守兒童由于見不到父母大約有三分之一會出現上述問題。看的時候就深有感觸,甚至覺得這也是頗具中國特色的一個難題。
改革開放今年就已經40年了,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就足以證明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攀升。比如自己是小學生時,家里挑水喝,住小平房,沒暖氣,有自行車騎就很開心了,穿新衣和吃肉是過年的特殊待遇;到了高中,住上了樓房,家里有了自來水和暖氣了,可以一個月吃一次肉了;到了大學畢業工作幾年后,單位有可以上網的計算機,可以常常買新衣,也可以一年出去旅游一次了;熬到四十幾歲時,住上了大房子,有了汽車,智能手機幾乎成了每個人的標配,旅游可以說走就走。自己的孩子從出生就沒有經歷過貧窮,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物質上很富裕。他們出生就有互聯網,他們的眼界更加開闊。
另一方面呢,他們又是國家獨生子女政策的產物,他們成長的家庭,沒有同齡孩子的陪伴,可以有更多的玩具,卻缺少真實的伙伴。家長們有錢有時間,所以送孩子學各種特長課補各種文化課,孩子們接觸自然的機會則少之又少。學而仕則優似乎比古時更加登峰造極。
這樣的環境下,青少年兒童怎么會心理健康呢?
通過近幾年的關注,更是驗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于自己從事過教師工作,加上業余愛好心理學,自己會做一些公益活動,其中之一就是從事青少年心理疏導工作。
記得有個學生是同學和老師眼里非常努力的學生,只是不見效果,成績非常穩定在后面。哦,想想都會很痛苦,努力沒有收獲是相當打擊一個人的自信心的。自信的建立有個過程,這就是一個人要去做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有部分做成了,這個人因為做成受到肯定,這樣就會慢慢有自信了。當一個人每天努力學習卻不見成績,那曾有的自信也會消失。特別是重點學校的學生,這種因為學習成績喪失自信的現象相當普遍。
家長多數做不到理解孩子的困境,他們可能是替孩子著急,給孩子找補課的老師,甚至求助改善精力的食品和保健產品或者藥物。曾看到美國就很流行聰明藥。
通過多年學習成長,我知道這學生首要解決的是自信問題。和學生要探討他的努力,要了解這個人到底怎么聽課,怎么做作業?有沒有自己總結,學習中是否經常提問,錯誤會不會反復出現,自己有沒有意識到等。如果答案以否為主,那就是沒有思考的學習,進入高中階段這樣學習怎么會有好成績?
當然這現像還可能說明這個學生沒有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ta在為父母或者老師學習,而不是為自己。
更大一個可能就是,ta內心充滿了痛苦,焦慮非常嚴重,根本不能自己控制,所以只能維持表面的努力,大腦里則萬馬奔騰致一片混亂。ta可能求助過家長或者老師,得到的答案卻是被質疑乃至批評。于是,問題被壓制,人被壓抑,焦慮抑郁的情緒就可能演化成疾病,精神或者軀體。惡性循環開始后再結束只能越來越難!
心理學還不夠普及,所以絕大多數家長不能理解,他們認為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就是了,整天想三想四干啥?
其實,孩子當然知道這個理,只是他做不到啊!所以當孩子克服各種心理障礙向家長您表達需要專業心理工作人員的幫助時,請及時提供。
人是會思考的動物,精神自然有各種需求。身心合一這個詞的存在就足以說明身心不是一回事;相思病的說法也足以說明心會長病,如身體長病一樣。有病看病就是,抗也可以,會有抗過去的時候,也有扛不過去的時候。所以,當孩子抗不過去時,家長就要接納這點,積極面對,辦法總比困難多。
調心和軀體疾病治療有很多相似之處,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耐心才能有結果。對學生來說,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心理狀態的調整也很重要,也是需要付出時間成本的。
當家長意識到這一點,可能就會拿出時間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或者參加一些心理課程,或者參加一些運動,這樣努力的調整身心合一,那么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問題就會少許多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