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做之間究竟有多遠?
一秒鐘?
一分鐘?
還是一個世紀?
一秒鐘太短,產生的或許不是真正的行為,難以持久。
一個世紀太長,誘因早已化作一陣風,消失在天邊,根本不可能產生行為。
誘因無處不在, 會產生什么樣的行為由人而定。
1.誘因→(沖動)→行為
我曾經因為沖動,做出過很多決定。
比如想要早起讀書,便想邀請一幫朋友一起參加,于是建立了早期群。
為了約束大家,早起不讀書的罰款5塊。
制定規則是為了約束,也就是希望讀書而不是交罰款。
日子一天天過去,有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交罰款,就是難以堅持讀書。
有的人因此退出了。
我開始審視自己的誘因。
因自己的初心而建群,想要大家一起陪伴著往前走,忽略了每個人的初心。
每個人的初心不一致,心是散的,這個群很難堅持下去,最后不得不解散了。
2.誘因→(沖動→察覺→選擇)→行為
10天以前,因為一次偶爾的聊天,便決定建一個詩詞群,每日分享一首古詩詞,大家一起背誦,將休息了幾十年的大腦激活,開始背誦詩詞,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最大的困難就是背得快忘得快,最后什么都沒有。
一首古詩詞不能背誦,很快群里便有了8個人。
為了吸取上一次的教訓,想先運行一段時間,堅持不了的可以主動退出。
這樣可以避免負能量傳染整個群。
果不其然,試運行期間便有一個同伴提出了退群。
沒有說困難,只是說自己怕跟不上,選擇退群。
也許加入只是為了觀望,剛發現每個人都是群的主角,每人輪流一天分享一首古詩詞的時候,她覺得無路可躲,便想到退出。
留下的7個人是否能堅持到最后,我也在觀望。
同時多給予同伴鼓勵和肯定,發現大家積極的因素,真正達到一群人走得遠這樣的目標。
誘因到行為之間的距離,有思考,有選擇,有判斷,而這種思考選擇和判斷一直都在進行。
誘發同伴退出的原因或許有很多,當自己在思考選擇判斷之后,能提供更為切實有效的誘因,才能幫助其作出恰當的行為。
第一屆中國詩詞大會時就想著每天背誦一首古詩詞,讓生活中多一點浪漫的色彩。可惜堅持不到半個月便放棄了。
從誘因到行動再到放棄,這個距離實在短。
而這次內心更堅定了走下去的想法,走下去不是一個人的行為,而是大家的行為。
生活中誘因而產生的行為也非常多。
孩子把剛買的一輛新自行車丟了,剛剛進店買零食的時候忘記鎖車,出門便發現車不在了。
這是一輛電擊了很久的變速山地車,拿到手里不足一星期,便和他斷了緣分,孩子難過不已。
作為母親,可能會非常生氣,指責孩子不爭氣,不珍惜惜東西,連擁有這么一輛自行車的本事都沒有。(說這樣的話挺可惡的,但現實中這樣的母親卻很多。)
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買零食花費不到10分鐘,只不過一扭頭的時間車便被盜走了,他后悔絕望,甚至對這個世界因此多一絲不信任。
也許在誘因和行為之間用覺察判斷選擇之后產生的行為,再來衡量自己的行動。
當孩子打電話告訴你自行車被偷的時候,第一時間選擇向警察求助,或者詢問零食店是否有監控,希望盡可能多尋找一些線索,幫助找回自行車。同時將自行車照片貼到朋友圈,請朋友們轉發,幫忙尋找。(萬能的朋友圈,一個朋友真的通過這種辦法找回了自己的自行車。)
這樣的結果有兩個,一個是空盼望一場,一個是自行車失而復得。
但無論結果怎樣在這種行為過程中,孩子會受到教育,他的內心也會得到成長。
今天的關鍵詞誘因,沖動,覺察,選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