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教授在課堂上問大家:“如果你去山上砍樹正好面前有兩棵樹,一棵粗,另一棵細,你會砍哪一棵?”
問題一出,大家都說:“當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笑了笑,接著問:“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現在你們會砍哪一棵?"學生們想了想,覺得紅松比較珍貴,就說:“當然砍紅松了,楊樹又不值錢!”
接著老教授又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扭八歪,你們會砍哪一棵?"學生們有些疑惑,但很快他們就說:“如果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繼續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只幼鳥正躲在巢中,你會砍哪一棵?”
這時候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老教授想到得到一個什么樣的答案。
最終,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么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么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
可是最終結果取決于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安柴,你就砍楊樹,如果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那些不斷隨著條件變化而改變選擇的學生,因為已經走得太遠,而忘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
那個出發時候的為什么,就是所謂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