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59年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阿森斯小城的林瓔,Mayalin,是當今享譽世界的著名設計師,因為在建筑、藝術和環保方面的卓越成就,獲得了2009年度美國國家藝術獎章,代表作品有越戰紀念碑、民權運動紀念碑、婦女之桌、“什么正在消逝”(呼吁保護瀕危動物和生態環境的藝術項目)等等。林瓔的作品總是在思考生命的本質,她會在政治、商業、僵化的歷史、積習的文化之外,在種族、民族、國家之上,基于人,基于自然,基于生命本身來進行表達。所以,她的作品總會出人意料,但又不可思議地真正觸動觀者。
? ? ? ? ?事實上,林瓔并不是一般的美籍華裔,她的祖父是林長民,姑姑是林徽因,姑父是梁思成,但她直到21歲才了解到自己的東方背景。那個時代的華人移民處境十分艱難和微妙,父母的不言,她自己的不問,是慎重,也是回避。在電視節目中聽到Mayalin講述這一節的時候,忍不住落淚。一個人直到21歲才知道自己的生命背景,而且是那樣豐富有重量的背景,這其中的感受與滋味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當然,不知道的東西不意味著不會存在影響,血脈,基因,人所抵抗不了的力量,在參與運作一個人的人生。
? ? ? ? 自小受到的家教和自己的心性、天賦,使得作為設計師的林瓔既不為生存去焦慮,亦不為名利去媚俗,她獨立而自由地做著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藝術、自我實現和“努力使這個世界變得好一點”,對她而言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在浮躁、功利、淺俗的現代社會里她難得的提供給我們一種真正的“人之為人”的樣子。看她的訪談,會一下子變安靜,內里的浮躁、吵鬧、不安、焦慮通通在心底降落。2010年第一次在電視訪談節目《藝文中國》中認識她,一下子就喜歡了,滿滿的喜歡。她讓我看到了簡潔與恬淡之中的力量,“whisper”的力量。“whisper”,是林瓔在訪談中多次使用的詞,“whisper”的力量,則是一種安靜、涵容性的力量,不大聲叫喊、不說教,用自己的努力,也不是努力,是用一種積聚性的力量,在自己的位置上輕聲細語地敘說,漸漸形成一種持久的動人力量。這是她的作品風格,也是她的性格。她當然也是幸運的,21歲,作為耶魯大學學生設計了越戰紀念碑而嶄露頭角,聲名遠播,此間種族問題、政治問題所帶來的詆毀、惡意,所引起的喧嚷,年輕的她都幸運地避開了,但我相信是她純良的天性保護了她,并賜福于她,而她的天性則一直受到其父母的保護,家庭的滋養:
? ? ? ? “我父母從事的都是藝術;父親是陶藝家,母親是詩人,兩人都選擇了藝術教育事業。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我的哥哥現在是一位詩人,而我則介于建筑和藝術之間。對我影響最大的,我想,莫過于家庭所帶給我的一個安定和清怡的環境。似乎總有一種無法言喻的力量推動著你去做一些事……”
? ? ? ? 林瓔之能夠成為林瓔,我想,與下面這點應該也分不開關系—— “我的童年是在一片林子的環抱中渡過的。那是我真正懷念的一種隱謐與美景。我們家的后院是一大片山林,或者說是由幾片林子組成的一大片山林。那些地面在每個山脊之間起起伏伏,是孩子們的天堂,其中有一個山脊,我們叫它‘巫師的后山’。”
? ? ? ? 用“whisper”的藝術風格和力量,努力著使這個世界變好一點,每次看林瓔的作品都會有一種沉靜的感動,然后一再想起崔衛平的那句話,“要多少好東西才能造就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