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自殺、心理疾病、心理醫(yī)生……”這些詞匯已經(jīng)在我們近些年的網(wǎng)絡上不甚風行。在傳統(tǒng)觀念里,心理疾病似乎就等于精神分裂癥。其實,研究指出,在美國有將近50%的青年和中年人在醫(yī)生中的某個時期遭受過心理疾病的困擾。
一、心理障礙的性質(zhì)
在心理學研究領域里,把情緒、行為、或思維過程的擾亂而引起的個體痛苦或阻礙個體達到重要目標的狀態(tài)統(tǒng)稱為心理障礙。你是否曾經(jīng)過度擔心過?有沒有感覺到擔憂或焦慮卻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是否曾經(jīng)覺得害怕什么東西但理智上卻很清楚它不會對你造成什么傷害?你想過自殺嗎?曾經(jīng)通過酗酒或濫用藥物去逃避難題嗎?其實,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心理障礙。
《美國診斷分類手冊第四版》把用來七項標準用來標識“變態(tài)”行為:
1.
痛苦或功能不良。個體經(jīng)歷痛苦或功能不良進而造成身體或心理衰退的危險或喪失行動的自由。
2.
不適應性。個體的行為方式妨礙了目標的達到,不利于個人的幸福,或者嚴重擾亂了他人的目標和社會的需要。例如酗酒對他人造成威脅,所以算心理障礙。
3.
非理性。個體的行為或語言方式是非理性或不能被他人所理解。個體若對事實上不存在的聲音又反應就是非理性的行為。
4.
不可預測性。個體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行為都是不可預測的和無規(guī)律的,好型有一種不能控制行為的體驗。
5.
非慣常性和統(tǒng)計的極端性。個體的行為方式在統(tǒng)計學上處于極端位置且違反了社會認為可能接受或贊許性的標準。
6.
令觀察者不適。個體通過令他人感到威脅或遭受痛苦而造成他人的不適。例如一個女人走在大街中間,自言自語大聲講話。
7.
對道德或理想標準的違反。個體違反了社會規(guī)范對其行為的期望。
二、心理障礙的主要類型
(一)焦慮
每個人都會在一定的生活環(huán)境下體會到焦慮或恐懼。據(jù)估計,將近25%的成年人曾經(jīng)在某段時間經(jīng)歷過不同焦慮障礙。
1.根據(jù)體驗到的焦慮程度將焦慮分為五種:
廣泛性焦慮:至少6個月以上的日子里感到焦慮或擔心,但卻不是由于受到特定的危險所威脅。
驚恐:體驗到的是一種無預期的嚴重的驚恐發(fā)作,這種發(fā)作感覺是強烈的焦慮、恐懼后驚慌。
恐怖癥:對于客觀確認的外部危險的反應,病人持續(xù)地和非理性地害怕某一特定物體、活動或情景。例如,有些人對蜘蛛或蛇感到不安。有些人存在社交恐怖癥。
強迫癥:無法擺脫特定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2.焦慮障礙的原因
心理動力學派的理論認為,焦慮的發(fā)作就是無意識沖突爆發(fā)到意識中去的后果。比如,假定一個孩子壓抑了他想逃避困難的家庭環(huán)境的矛盾想法。在他長大的時候,一個能夠象征這個沖突的物體或情景可能會激發(fā)他的恐怖癥。比如,一座橋,可能象征著這個人從他家庭的世界跨越到外部是世界的通道。看到橋會迫使無意識沖突進入意識,引起恐怖癥常見的恐懼和焦慮,逃避橋是一種符號化的努力,以原理童年期在家里的焦慮。
行為主義學派對于焦慮的解釋集中于焦慮障礙的癥狀的強化或條件或上。例如,當一個孩子走進蛇時,他媽媽大叫著警告他,這可能會使他發(fā)展成對蛇的恐怖癥。通過這次經(jīng)歷后,即使想到蛇,也會引起一陣緊張。當一個人對他害怕的情境采取退縮行為,焦慮就降低,這樣一來,恐怖就得以維持。又例如,如果一個女人害怕碰到垃圾弄臟了她的手,她就反復去洗手以降低焦慮,這樣就得到了強化。
認知學派集中于可能歪曲一個人對他所面臨危險的估計的知覺過程或態(tài)度。例如,在對一大群人做演講之前,一個有社交恐懼癥的人可能會這樣想:如果我忘了我要說什么會怎么辦?我會在眾人面前出盡洋相。那時我會更加緊張而且開始出汗,我的聲音會開始發(fā)抖,我會看起來像個傻b。
總之,患有焦慮障礙的人常常把他們自己的痛苦解釋為災難即將來臨的信號。他們的反應可以引起一個惡性循環(huán),導致焦慮增加!
(二)抑郁癥
抑郁癥被形容為“心理疾病中的感冒”。它發(fā)作頻繁,幾乎人人都在一生中的某些時間中或多或少地體驗過。但是,重度抑郁癥障礙具有以下特征:
悲觀的情緒。悲哀,憂郁,對日常的大部分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
食欲差,體重顯著減少
失眠或睡眠過多
感覺自己沒有價值,經(jīng)常自責
思維和集中注意的能力降低,健忘
反復想到死,有自殺的觀念或舉動
在中國,抑郁癥占精神科入院的大部分比例,但是只有一小部分重度抑郁癥患者得到過專業(yè)的幫組。
抑郁癥產(chǎn)生的原因:
1.生物學派的研究人員認為,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抑郁癥的發(fā)生和基因因素有關(guān)。一個患有重度抑郁癥的患者他的雙胞胎兄弟患病的概率為67%。而且研究發(fā)現(xiàn),在缺少陽光的冬季,人們患有精神抑郁的概率更高。
2.心理動力學觀點認為,無意識沖突和童年早期形成的敵意情緒在抑郁的形成中起了關(guān)鍵的作用。弗洛伊德有句名言:責備的根源是憤怒。抑郁病人的自我批評和罪疚感本來是指向他人的,后來指向內(nèi)部,轉(zhuǎn)向自己。這種憤怒被認為與一種特殊的強烈的依賴性童年關(guān)系相聯(lián)系,親子關(guān)系中,個人的期望和要求不能被滿足。成人期的損失會使敵意情緒活躍起來,開始指向個體自身的自我,造成抑郁的特性表現(xiàn)——自責。
3.行為學派集中探討一個人得到正強化和懲罰的數(shù)量的效果。當一個人在經(jīng)歷喪失或其他重要的生活變更之后得到不充分的正強化而且經(jīng)歷很多懲罰,就會導致抑郁。缺乏充分的正強化,一個人會感到悲哀和退縮。
4.認知學派認為,抑郁病人有不同類型的消極認知:對自己消極的看法,消極的當前體驗,對未來消極的看法。抑郁病人傾向于把他們自己看做是在某些程度上沒有能力和缺陷的,對當前的體驗做負面的解釋,并且相信將來會繼續(xù)給他帶來痛苦和困難,最終導致意志癱瘓。
? ?其實很多戴上精神疾病標簽的人同時還受到了精神疾病的烙印影響。這個印記可能導致不同形式的人際排斥和社會拒絕。即使病人通過治療使疾病得到緩解,他們?nèi)匀皇艿竭@種印記的影響。這是我們現(xiàn)在對心理疾病,面對的最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