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齊云山頭滿是土生土長的全真教弟子,據后來留下來的弟子說,每日晨起做早課,一抬頭黑壓壓望不見邊際。
明嘉靖年間,來了一撥正一派弟子,領頭的張天師是正一教第四十八代傳人張彥,教派正史記著權因得了替嘉靖皇帝求子的名頭,張天師浩浩蕩蕩一行人才上得齊云山,選了個黃道吉日,設壇求子,命達天聽。據說張天師信誓旦旦地向大明皇帝許諾,六十日內必得龍子。接著足足耗了近六十來個晝夜,大紫明宮也未曾傳來喜訊,就在全真教弟子翹首以盼龍顏震怒的那個黑夜,在第六十一個黎明即將來臨之際,嘉靖帝那位深宮愛妃終得害喜之狀,得虧天恩那般浩蕩,福澤大明朝,喜得皇子、龍顏大悅,求子一行正一教弟子方未失信于圣上,否則,也未了之后的故事。
此后,正一教入主齊云山,而齊云山的全真教,就此消散了。一些留下的全真弟子或祖籍當地,或在此出家多年,不愿跋涉山水,也因正一教與全真教最大之不同就是道規未及其多。且正一以符咒降神驅鬼、祈福消災為業,由說符箓靈根這種事,多半講究天賦,不可強求,所以正一教徒不出家,為的是這種先天靈氣的延續。
兼容收納了一些留下全真教徒后,正一教在天師張彥的帶領下,大興土木,修繕正一道觀,傳教講經,收納弟子,壯大正一,嘉靖年間便慢慢興起,曾盛極一時。其后至今百來年,齊云雖處江湖之遠,亦關乎廟堂,也同百姓們一起歷經了大明的衰敗,北方金兵入關后,江山易主,雖仍有一眾反清復明的前朝忠臣,但大明朝氣數已盡,終一去不復返。
興于嘉靖的道觀,鼎盛香火早已隨著逝去的大明朝幾近燃盡。現下大清順治,正一觀也由興盛時期的五百來名教徒逐年遞減,如今不過半百的數。誠然不過半百號人,但民以食為天,晝食之,夜方能安寢,觀主玖陽是正一教第五十二代傳人,道法高深莫測,可碰上時局不興,也只是空有一身道法、實則難以果腹。好在玖陽師父是個會審時度勢的好師父。連日來早課,召集觀中眾徒尋求謀生之道,終不得良策,不免有些垂頭喪氣。巧在玖陽師父又是個才智過人的好師父。垂下眉頭計上心頭,忽而靈光乍現,他望著自己的雙手神思片刻,愁云頓散,歡樂地下了早課。翌日清晨,師兄弟們就被師父一一派下山,臨行前,師父給每個人都塞了張符箓,說是力保滿載而歸,光復正一。師父道法高強,眾所周知,大家深信符箓在手,頭頂三尺神明保佑,下山的步履自是輕盈許多。殊不知,師父丹書符箓寫的是“低頭見手足,徒兒以勉之。”
下章:1 夢·緣起碧浮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