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讀”(ID:iiiread)
作者:瘋子
很多人會問,讀書有什么用呢?
不讀書的一樣可以尋得一份好的工作,獲得極佳的聲譽,在社會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他們一生所得,可能是一些窮書生們一生所無法企及的。
但讀書從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它給不了你物質,滿足不了你對錢財的向往。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氣,但你要知道,書能讓你悄悄成為最好的自己。
楊絳:讀書是一種信仰
錢鐘書才智過人,但卻有些笨手笨腳,生活里常出亂子。
兩人的女兒錢媛出生那幾日,錢鐘書得空就往醫院里跑,每次帶過去的都是自己做壞事的消息:今天打翻了墨水瓶,弄臟了桌布;明天砸碎了臺燈,弄壞門軸。
作為妻子的楊絳聽后也不埋怨丈夫,只說一句:“不要緊,我來”。讓丈夫安心做學問,自己甘愿為他打點一切,錢鐘書也信她什么都會,兩個人相敬如賓,相濡以沫了大半輩子。
對楊絳而言,讀書是一種信仰。
她自幼與書為伴,三天不讀書便覺生活寡淡。若一周不讀書,那就等于是在虛度光陰。一生手不釋卷,93歲高齡成書《我們仨》后,依然筆耕不輟直至辭世。
她在書里看多了世態炎涼,體驗了人情冷暖。書給予了她很好地學識修養,使得她對現世的生活也更加珍視,對眼前人也十分包容。
她極力保全錢鐘書的天真、癡氣和淘氣,也頗受公婆喜愛。其婆婆也曾告知家人,自己老來想與跟季康同住的念頭。
楊絳先生從書本中汲取為人處世之道,通情達理,從容鎮定。讀書可以讓她溫婉中又有堅韌,不論發生什么,都會對身邊人溫柔相待。
三毛:因書結緣撒哈拉
很多人羨慕三毛的灑脫,一襲長裙便可以走天涯,攜著書筆就能游四方。
人們熟識她與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羨慕她能成為荒涼貧瘠土地里的一抹綠色,在廣袤的沙地里搖曳生姿。人們感慨她與荷西的結合,欽佩她對愛情的奮不顧身。
三毛喜歡讀書,年少時曾在下雨天里,躲在墳地里啃食課外書。
受凍、說謊的難堪和煎熬記憶猶新,但對書里世界的那份癡迷,使她沒有法子回頭。
走進撒哈拉的決定源于一本《國家地理》雜志。
她說自己只看了一遍,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相見恨晚的感覺在心中油然而生。
書里的文字給了她闖南走北的勇氣,也讓她無所畏懼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讀書開闊了她的眼界和心境,從而遇見這世間美好的一切。
梁文道:讀書能讓人多活幾輩子
香港文化人梁文道做過一檔節目《一千零一夜》。站在北京的喧嘩的街頭,周邊人流來去匆匆,他卻始終溫文爾雅,不受外界干擾,慢條斯理的講話,用自己的語言把書里一個又一個故事講給觀眾們聽。
他看書的習慣很奇怪,讀的也比較冷門,自己不喜歡什么,就偏要去讀什么。因為每個人只能活一輩子,讀書可以讓你體驗到別人的生活。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像是自己賺到了一樣,又多活了幾輩子。
有人稱梁文道是一個認真、有才,且熱情的文人,可以通過他來看世界,通過讀書來體驗多重人生,而他本人是從書中了解到關于這個時代的那些有趣和殘忍的一面。
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
在周邊人群刷著手機低頭經過梁文道身邊的時候,他正心無旁騖的跟書里的主角進行著一場談話。
讀書能讓人歸于安寧,活的更加從容。梁文道身上的儒雅之氣,也是因為讀書頗多,得到知識的浸潤之后,生出獨屬于自己的一抹色彩。
陳道明:讀書的演員最有風骨
陳道明是娛樂圈里讀書最多的人,每天都會拿出兩個小時的時間來看書,最喜歡的是中國古典文學。
家里書架上擺了很多,出去拍戲的時候也帶著書,賓館的床被各種圖書占領了三分之一。
別人形容他清高,覺得他有架子,總是端著。對他敬而遠之的人多了去,但喜歡他的人也不在少數。因為他談吐里有墨香,身上帶著書卷味,對朋友坦誠,做什么事都不會藏著掖著,喜歡直來直去。
拍完《康熙》后,他沉寂了很長時間,深入簡出,躲在家里看書學習。博覽群書使他有著極高的文化修養,演起戲來也勤勤懇懇,嚴于律己,從不遲到或是早退。
演員這個圈子浮躁的很,他從不隨波逐流,對職業有著自己的堅持。
讀的書多了,他也就愈加的懂得節制,淡泊名利。在大紅大紫之時銷聲匿跡,對劇本的選擇也十分苛刻,兩三年才會出一部作品。
閱讀讓他與眾不同,不諂媚不世俗,更不主動去迎合。書給了他風骨,也讓他學會了堅持和自律。
董卿:讀書賦予人自信和氣質
不論是《詩詞大會》還是《朗讀者》,最美不過是董卿。她在臺上出口成章的表現,無一不讓粉絲們感慨著:她的氣質美如蘭,一顰一笑,一字一句都散發著魅力。
為了培養她的文學素養,父親每天要求她抄成語,背古詩。中學時,三五天就通讀一本國內外名著。
當讀書成為一種習慣,若是她幾天不讀,就會感覺像是幾天不洗澡那樣難受。
在大學期間,董卿曾經有過一段很自卑的時期,在那段苦不堪言的日子里,是讀書給了她自信,也是讀書讓她敢于站在人群當中開口說話。
長期閱讀的人在公共場合偏于安靜,發言時直戳重點,邏輯清晰;做起事專注度高,不會大聲吵鬧,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快。
如她所言,自己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她表現得更出色。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能讓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顏值都差很遠
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有句話說得極妙,他說:
“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對黃氏“面對可憎”的用詞,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里有這樣一段理解:
“我有一個中國朋友,頭顱的形狀像一顆炸彈,可是看到他卻使人歡喜。據我在圖畫上所看見的西洋作家,臉孔最漂亮的當推吉斯透頓。他的髭須,眼鏡,又粗又厚的眉毛,和兩眉間的皺紋,合組而成一個惡魔似的容貌。
我們只覺得那個頭額中有許許多多的思念在轉動著,隨時會由那對古怪而銳利的眼睛里迸發出來,那就是黃氏所謂美麗的臉孔。
所謂美麗的臉孔,不是一個脂粉裝扮起來的臉孔,而是純然由思想的力量創造起來的臉孔?!?/strong>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讀書久了,一詩一句就像一日三餐一樣早就和身體相融。
眉眼之間的淡定,會心一笑的優雅,凝神思忖的溫婉,積年累月下來,讀書的痕跡仍潛藏在你的氣質和談吐里,時間久了,容貌自然改變。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沒文化到底有多可怕?”,里面有一個回答讓人醍醐灌頂:
“我讀書的意義就是不想有一天看到山河壯美的時候,只能說出‘哇塞’‘好美啊’‘太震撼’這種大口感嘆的簡單詞匯,而是脫口而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我想在浮躁的世界里偶爾做一個不那么庸俗的人”。
我們從小到大哪些看似無用的閱讀體驗,往往決定了我們一輩子的心胸和視野。
宋真宗在《勸學文》里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p>
在他眼里,讀書不僅能讓人獲得物質上的滿足,書中還有貌美如玉的良人,還會解決你的溫飽,許你衣食無憂。
這是一個不公平的時代,但慶幸的是,我們有一件公平的事兒還能去做,那就是去讀書。
也許你現在并不富裕,沒有好的家境,沒有優異的成績,沒有一份光鮮亮麗的工作,也沒有遇見愛情。也許那些有錢有勢的人所擁有的,接觸的,是你一生都無法企及的。
但唯有讀書這件事,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平等的。
它可以幫你走出自我的狹小,領略世界的浩瀚,在書中學會明辨是非,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你現在可以不優秀,但未來依然可以滿腹經綸,讓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