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沒有理財思維,創業就是一場游戲
1,學了理財課程,才知道有個“理財金字塔”,才知道在風險與收益的金字塔的最頂層,就是創業投資。它表明了,在所有投資理財活動中,創業是風險最大,收益最大的一項投資活動。
2、中國商事市場主體大概7000萬家,上市公司僅3000多家。如果把上市作為創業成功標準的話,上市公司占比不到萬分之一,說明創業成功概率極其低微。據統計,中國企業平均壽命是2.8年,就是說,創業就是在反復演繹著一個尸橫遍野的投資故事。
3、在拉燈吃面、苦不堪言的股票投資市場上,有“7虧2平1盈”的概率論,有7成的股民都是韭菜一樣被10%的贏家一茬一茬收割。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小小的10%的概率,早就把創業投資成功率甩出無數條街了。
4、在羅伯特.清崎的《富爸爸財務自由之路》這本書中,作者把創業、投資均歸類為最容易實現財務自由的現金流象限。但是,沒有投資理財思維的創業,更多是一場雞血飛揚的夢想游戲。
02 創業者應該聽的3堂投資理財思維課
5、第一堂課是進退思維課。創業者一般把企業當作兒子養,越養越有感情,無論好壞都舍不得放棄;投資者一般把投資項目當豬養,養大到一定就賣掉。這就是巨大的思維差距,投資者大多投資進入的時候,就會想好如何退出,想清楚“止盈”的界限,奉行“贏在退出”的經營哲學。而創業者日思夜想的如何讓企業活下去,不要死掉就好,奉行的是“打造百年老店”的經營哲學。所以,創業者要成功,無論是否上市,都要像投資理財者學習,先設計好退出機制。
6、第二堂課是風險思維課。創業者一般都是從造夢開始,為自己造夢、為員工造夢,為合作伙伴造夢,慢慢的這個夢想首先感動了自己,首先欺騙了自己。于是,投入全部身家,甚至舉債開始投資自己的創業項目,沒有太多風險控制手段,最后大多落下個傾家蕩產的結局,“從頭再來”的情懷。而專業的投資理財者,講究資產配置,穩健型的資產配置多少?激進型資產配置多少?在什么樣的贏利點退出?在資金投出去之前,已經劃出了紅線。這種風險控制體系,保證了任何情況下,結果都是自己可以承受的。所以,創業者要避免死得很難看,就必須向投資理財者學習風險控制的方法。
7、第三堂課是機會成本思維課。在指數基金定投課程上,有一個投資品切換的方法,就是當自己投資品的指數溫度高于其他投資品2-5度的時候,老師建議把原有投資品全部賣出,賣出資金和定投資金全部購買指數溫度最低的投資品。這里講的就是機會成本,當市場出現新商機的時候,投資者總是去賭一個成功概率最高的機會。而創業者講究的是專注、講究的是死磕,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像傻逼一樣堅持”,無論出現多大的機會,都必須心無旁騖。事實上,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都是有成本的,如何把它投放到最有價值、最有效率的事情上,才是我們應該有的理性選擇。所以,創業者要提升存活率和成功率,就應該像投資理財者學習機會成本思維模式。
03 最傷痛的缺憾
8、在羅伯特.清崎的四個職業象限中,每個人通過不同路徑,都有機會實現財務自由。但其內在本質都是一致的:投資思維、理財習慣。
9、創業者作為投資江湖上最勇敢的一群人,僅僅依靠勇氣與堅持是遠遠不夠的。沒有投資理財思維,創業終究是一場敗局。這是我自己15年創業經歷最傷痛的缺憾和領悟,也是無數創業企業在追求財務自由的路上,用累累白骨寫下的臨終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