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我們發現了引力波!我們做到了!” 北京時間2016年2月11日23:40左右,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負責人、加州理工學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LIGO發現了引力波。
《知識分子》邀請德國馬普引力物理所、清華大學博士后、LIGO科學合作組織成員胡一鳴對引力波探測進行解讀。
明日將繼續刊出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張天蓉的解讀文章,敬請期待。
文 | 胡一鳴(德國馬普引力物理所、清華大學博士后,LIGO科學合作組織成員)
●●●
LIGO負責人、加州理工學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LIGO發現了引力波。視頻來源:LIGO新聞發布會直播
海倫·凱勒自幼耳目不通,生活在無盡的黑暗與寂靜中。她體會到視聽感官被剝奪的痛苦,所以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貴,寫下了傳世之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感動無數人。
然而,誰又能想到,其實人類在面對浩瀚的宇宙時,從來都是只能遠觀而不可聆聽。望遠鏡越來越大越來越靈敏,卻僅僅讓天文學家“目明”而不能“耳聰”。人類認識的宇宙,一直是一片寂靜。
2015年9月14日,一個不管怎么看都十分平常的日子。然而在后世的歷史中,一定會如此記載:這一天,人類認識宇宙,又多了一種新的武器。從此,人類不再只用眼睛去看,面對宇宙,更是洗耳恭聽。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兩個叫做高新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的引力波探測器,在一個寧靜的夏夜,搜尋到了一陣時空的漣漪。隨之載入史冊的,也有這串漣漪的名字:GW150914,在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的引力波(GW)。
當然,在后世的考古學家考據這段歷史時,也許早就記不清,這是在十幾億光年外,兩個分別為29倍太陽質量和36倍太陽質量的超恒星級黑洞并合產生的信號;也大概不會記得并合發生在北京時間下午5:51;或許早就已經忘卻,這個信號在從20Hz躍升到150Hz的并合頻率時只用了不到0.2秒的時間;更甚至,連它是來自南天球這一點都會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腦洞開得再大一點,也許未來的科學家早就用更高效的方法探測或產生引力波,以至于用激光干涉探測引力波這樣的想法顯得如同史前時代一般。
然而,他們一定會仔細玩味,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引力波信號的那一年,恰恰是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的一百周年整;而宣布這一探測的年份,又恰恰是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推導得出引力波的一百周年。
LIGO漢福德(H1,左) 和利文斯頓(L1,右) 探測器所觀測到的GW150914引力波事件。該圖展示了在兩個LIGO探測器中觀測到的由該事件產生的引力波“應變”(見下文)如何隨時間(秒)和頻率(赫茲)變化。兩個圖均顯示了GW150914的頻率在0.2秒內從35赫茲迅速增加到150赫茲。GW150914先到達L1,隨后到達H1,前后相差千分之七秒,該時間差與光或者引力波在兩個探測器之間傳播的時間一致(版權:LSC/Virgo collaboration)
引力波——跨越百年的追尋
1915年,愛因斯坦用那美妙的場方程道出了引力的奧秘——時空命令物質如何運動,而物質引導時空如何彎曲。愛因斯坦很自然地就聯想到,當物質在時空中運動時,時空會如何隨之改變呢?很快,他就得到了一個他稱之為引力波的數學解。當一列引力波向你迎面走來時,你會忽而又高又瘦,忽而又矮又胖,并且循環往復——當然,這個變化實在是非常的微小,所以愛因斯坦很快就斷言,引力波無法被探測到。
當一列線性偏振的引力波向你迎面走來時,你周圍的時空會不斷壓縮——拉伸——壓縮——拉伸,循環往復(圖片版權:馬普引力所)
廣義相對論還預言出各種千奇百怪的東西來,最有名的大概就屬黑洞了。愛因斯坦對于黑洞很是花了一番時間研究,然而對于他而言,這些研究就好像是報紙上的趣味問答,好玩,有趣,有著智力的挑戰,但同時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自始至終,愛因斯坦從來沒有正兒八經地相信過在真實的宇宙里會存在黑洞這樣的東西。
通過比較由數據重構的引力波應變(以在漢福德的H1探測器所接收的應變為例)和由廣義相對論計算得出的在旋進、并合和鈴宕三個過程的最佳匹配波形,得出的關于GW150914的一些關鍵結論。圖片下方展示了兩個黑洞的間距和相對速度隨時間演化的過程。(版權:LSC/Virgo collaboration)
GW150914,卻恰恰以5個標準差以上的顯著水平確認GW150914是一個真實的信號。上面的圖片意味著,兩個黑洞在并合前——也就是引力波的頻率差不多達到150赫茲時——相距僅僅幾百公里。在這么大的質量下靠這么近還能不發生并合的,只有黑洞了。
正如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的所長布魯斯·艾倫(Bruce Allen)所說,“愛因斯坦當初認為引力波太過微弱而無法探測,并且他從未相信過黑洞的存在。不過,我想他并不介意自己在這些問題上弄錯了。”
在廣義相對論提出之后一個世紀,它的幾個重要預言意義得到了認證。即使在黑洞并合這樣極強的引力場條件下,觀測得到的引力波演化也和廣義相對論的預言高度吻合。在現代物理學里,很少能看到這樣一個理論經歷百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了。
對雙星并合信號的搜索,定量地顯示了同噪聲起伏產生的背景相比,GW150914是多么地罕見。這一搜索可以斷定由噪聲偽裝成GW50914是極端罕見的——少于每兩萬年一次——這一數值等同于高于五倍標準差的探測顯著性。
眾里尋他千百度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引力波,便是這樣,來無影,去無蹤。它就好像是鐵掌水上漂的輕功高手,縱使自身攜帶著巨大的能量,也能做到踏沙無痕。這因為此,引力波的測量才如此困難,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學家。
這個原因還得從引力的性質說起。對初中物理萬有引力公式稍作回憶,就可以想起所謂的萬有引力常數G,其數值是67x10-11m3kg-1s-2這一極其微小的數字意味著,相比其他三種基本作用力(強力,弱力,電磁力),引力實在是太微弱了。我們不妨把時空想象成一根彈簧,時空中的質量變化會導致彈簧的伸縮。但是由于引力常數太過微小,所以時空這根彈簧非常之硬,以至于其改變量極難察覺。即使施加巨大的能量也僅僅能夠改變分毫。
這是引力波的極大的優點,卻恰恰也是引力波最大的缺點。
說它是優點,是因為它極少與物質相互作用,所以阻隔得再厚的墻壁在引力波面前都如同透明一般。反觀傳統意義上的天文觀測手段,一般都使用不同光子作為觀測媒介。而光子卻很容易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舉個例子,太陽核心區域發出的光子在太陽內部不斷地被吸收——輻射——吸收——輻射,平均來說,需要花上一百萬年時間才能走到太陽表面。所以,當我們觀測到來自太陽表面的光子時,我們是沒有任何辦法直接探究太陽中心的情形的。
引力波則不然,它率性至極,一旦產生,便乘興而來,似乎什么都阻擋不住它的步伐,因此它包含著源的中心區域最核心的信息。可是,引力波的“率性”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核心信息的同時,也讓探測極為困難。
目前的LIGO干涉儀由兩條分別長達四公里并且互相垂直的干涉臂構成。沿著每條臂傳播的激光束在末端反光鏡(懸掛的測試質量)處被反射。當引力波經過時,時空的伸縮導致一條臂長變長的同時另一條臂長變短。當兩條臂的長度變得不同時,激光束在兩臂傳播時間不再相同,也就是說兩束激光束的相位不再同步,于是所謂的干涉條紋產生了。經過數年升級工作的高新LIGO,能檢測出引力波所引起的小于質子直徑萬分之一尺度的變化量來。
高新LIGO探測器簡化示意圖(未按比例顯示),對基本設計的主要改進包括:一個光學諧振腔,使激光在單臂中來回反射多次,以加強引力波在激光相位上產生的影響;一個功率循環鏡,將干涉儀中的激光功率大幅提高;一個信號循環鏡,進一步優化從光電探測器中提取的信號。這些改進使得激光功率在光學諧振腔中增強了5000倍,并且延長了信號在干涉儀中循環的時間。圖(a) 顯示了兩個LIGO探測器的地理位置和方位,以及光在它們之間傳播所需的時間。圖(b) 展示了在GW150914事件前后兩個探測器中儀器噪聲與頻率的關系。儀器噪聲越低,探測器對引力波的靈敏度越高。圖中的尖峰表示該窄帶頻率處有很強的儀器噪聲。(版權:LSC/Virgo Collaboratiom)
再看一下這一次探測到的GW150914,其釋放出的峰值功率要比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星系的光度總和的十倍還要多,如此巨大的能量意味著雙黑洞系統在短短的一秒鐘之內將重達3倍太陽質量(也就是大約六百萬億億億千克)的物質通過質能方程E=mc2轉化成了巨大的能量。要知道,太陽——這對人類而言無比巨大的能量源——每秒鐘也不過是吧40億千克的物質轉化為能量。兩相比較,可謂懸殊巨大!
如果并合過程中釋放的所有能量以可見光的形式輻射出來,那么即便它發生在10多億光年之外,它仍將在一瞬間比滿月更耀眼!可是如此巨大的能量,在經過地球時,卻僅僅耗散了10-17焦耳的能量,相當于一個X射線光子的能量。縱是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飲之,引力波的探測之難,亦不難想見。
引力波探測,是終點,更是起點
引力波的探測,是長達一個世紀物理學家夢幻的達成,是上千科學家數十年辛勤付出的回報,它意味著一個終點。
但同時,它更是一個起點。第一次直接探測引力波,僅僅是一個偉大時代的開端。
引力波的意義,不僅僅是驗證廣義相對論,更對天文探測起著無比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在正式運行之前,幾乎沒有人會相信第一個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會是雙黑洞并合,而且是質量如此之大的黑洞雙星。通過這一次觀測,我們知道了數十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是可以存在的,這意味著其前身星必定金屬含量比較低,同時星風比較弱。我們還可以限制這類事件的發生率,并且預測下一次科學運行時能有多少個探測結果。這一切,都無法通過傳統的電磁波天文學得到。
事實上,引力波不光具備視覺所不能及的信息,其與人的聽覺還有另一種異曲同工之妙:正如堵住一個耳朵,人就無法分辨聲音的來源,只靠一個引力波探測器,也無法確定致密雙星并合的信號。而現在測量致密雙星并合信號的天空來源的方法,正如同人的聽覺一樣,靠到達兩個耳朵的時間差,和到兩個耳朵的信號的強弱比決定。因此,以地球為腦袋,引力波探測器為耳朵,LIGO的科學家們架設起了一座傾聽宇宙的招風巨耳。
想不想親耳聽一下GW150914?經過數據處理,LIGO科學合作組織將它呈現在您的耳邊:
LIGO發現引力波:人類從此擁有新的宇宙感知力?0:02Bayeswave ?
引力波探測器通過信號到達不同探測器的時間差來確定信號的空間位置(LSC/Virgo)
一個世界的長跑接力抵達了終點,但是一個新的時代,才剛剛悄然開啟。
作為一個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有幸出生在這個時代,見證這一偉大的歷史性突破,更重要的是親身參與進這樣的歷史進程,我感到三生有幸。然而,哪怕你不是物理學家,一樣可以為搜索引力波做貢獻!
引力波的種類有很多,LIGO的科學目的除了探測來自致密雙星并合的信號外,也會搜索來自銀河系內的中子星的連續信號。這個搜索由于需要大量計算資源,哪怕用上LIGO自己的超級計算機也不夠,所以常年征求志愿者貢獻CPU時間,只需要登錄http://www.einsteinathome.org/,你就可以下載Einstein@Home的程序,用你電腦的閑暇時間的空余CPU,處理來自LIGO的數據,搜索時空的漣漪。
無盡的自然之謎正在徐徐展開。我們的征途,在星辰大海!
(責任編輯 陳曉雪)
出品 | 科普中國
制作 | 知識分子
監制 |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投稿、授權事宜請聯系:zizaife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