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白巖松的新書《白說》,對于作者來說是一本自傳,對于讀者的我來說更像是一本演講集,不管是自傳還是演講集,里面的一些觀點觸動了我,想要道一道自己的一些想法。
“感觸”和“表達”之間,還有“追尋”
創作往往包含三個步驟:始于“感觸”——比如你被一件事或一個人打動,想要創作一首詩;終于“表達”——這首詩最終完成了;但中間這個詞是最重要的,有了“感觸”不能立即“表達”,而是要去“追尋”——經歷了足夠漫長的“追尋”,等到一切成熟了,才會有完美的“表達”。
在高中時代,只知道讀教科書,怕浪費時間而不敢涉及課外書。或許是閱讀量欠佳,寫作文對我來說是一件頭疼的事兒,每次都不知道編些什么內容,寫出來的文章索然無味,自己都不愿意再看第二眼。
高中雖然不看課外書,可是能夠感受到內心的求知欲。進入大學之后,沒有了考試的壓力,開始看各種各類的雜書。也是從那時候起,我開始寫日記,剛開始有的沒的都在本子上寫,流水賬一般,味同嚼蠟。
或許是情感體驗越來越豐富,亦或許是書讀得越來越多,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寫的東西不再那么討人厭,有些句子越看越喜歡。
有些感觸,隨著歲月的沉淀,可能會有更好的表達。就像書中——“感觸”和“表達”之間,還有“追尋”——所言。
最近幾年,每個月都會看幾本書,可是我常常怪自己沒有太多的輸出。有時候看完一本小說,總是懊惱自己只是得到一個故事,沒有所謂讀后感的表達;有時候看到書中某個觀點,對自己觸動很深,卻不知道如何下筆去表述這種感受。
或許,我應該不急于表達,慢慢來。
國外有一個關于幸福指數的調查,結論是達到衣食無憂的境地越早,之后幸福指數下降速度也越快。比如說剛剛二十來歲你就什么都不愁了,剩下的五六十年怎么混呢?
當下年輕人結婚,大都會借助父母的支持買房,甚至買車。姑娘我覺得二十多歲什么都有了,之后的生活該多沒意思呀。
留美學者薛涌在《年輕可以一無所有》中說:“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年輕人就是應該一無所有的。”姑娘我非常贊同此觀點。一無所有只是暫時,可世俗奈何不了。
內心贊同,可是恐怕姑娘我沒勇氣面對“一無所有”。
可是,我總覺得慢慢來,想要的終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