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壓力事件,要接受具有糟糕可能的各種不確定性,行動上則是努力追求積極確定性。如同村上春樹說的一段話,我們選擇沒有正確,只有通過不斷努力,讓選擇變得正確。
伴隨現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過去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怡然自得也就存在于短暫閑暇中,貫穿生活工作的則是壓力問題,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代價,也是考驗心靈生活的必須階段。
近來聽聞一個婆媳關系的故事,因為如何更好照顧嬰兒有分歧,引發婆媳爭論,事情和解過后,有人拿來這個事例問,自古以來都說婆媳是天敵,從心理層面如何破解呢。
這個問題其實和那個婆媳掉水里先救誰經典問題類似,如果貿然回答一定是掉進提問者的陷阱中,因為這個事情原本就沒有對錯答案,好比“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怎么回答都是錯。
拋開誰對誰錯這個前提不說,談談婆媳爭論話題還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這就是生活中的現實壓力源之一。
壓力是無法依靠躲避解決的,直面并試著處理才是有效的,方法不重要,直面最關鍵。
我們說壓力是失控,如同駕駛的車子突然剎車失靈,這個時候無能為力的恐懼立即產生。剛剛看到一則社會新聞,開向渡輪的某卡車突然沖進河里,司機被救上后,解釋車子剎車系統失靈,眼看著撞上輪船,無奈之下主動開進河里。據事后測算,這一切全部發生在7秒時間之內,如果說司機所言屬實,這的確是了不起的英雄壯舉,避免了人財物巨大損失。
我們希望了解的是,這個司機的緊急應對行為如何產生的,僅僅用本能反應解釋還是不夠的,這就需要從壓力應對的確定性談起。
如同上面那個婆媳爭論故事,我反問了一個問題,“假設你是婆婆,你認為婆媳關系會是和諧的還是沖突的?”“假設你是兒媳婦,你又認為婆媳關系會是和諧的還是沖突的?”這個問題當然不僅僅局限于婆媳關系,可以涵蓋所有社會關系。
一般人的回答當然會是關系和諧啊,這還用說嘛。問題是這個回答潛藏著假設性漏洞,那就是假設關系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也就是默認自己對于關系處理具有確定性。
這個世界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確定的,比如已經發生事情,物理世界客觀存在,還有一部分則是心理世界的主觀預測,預期發生的事情,這是不確定性的。比如今天周末睡個懶覺具有較大確定性,畢竟自己說了算,但是周末還約了幾個朋友出去玩只能是一般確定性,可能會有變化,而至于出去玩會遇見誰則是完全不確定。
因此當我們回答婆媳關系一定是和諧時候,我們假設的是關系具有確定性,問題在于自己未必能持續保持良好心理狀態,而即便自己能做到也無法確保對方可以做到。
關系相處是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既然我們無法保證都能做好,這個關系本質上就具有不確定性。“我對你好,你就必須對我好”,這就犯了絕對化理念錯誤。用確定性理念處理不確定事情,壓力倍增,心情糟糕,也就不難理解,因為這原本不是別人的錯,錯在自己。
因此,一個較好的答案是,我們要假設未來是不確定的,在承認不確定性前提下,努力增加確定性。有可操作的方法則是,要假設未來是糟糕的,關系是沖突的,在此基礎上去爭取良好與和諧。
比如婆媳關系相處中,承認關系具有不確定性,要假設沖突是必然的,和諧是偶然的,則大部分時候的和諧相處就很幸福,而偶爾有了沖突也能坦然接受。
比如這個司機果真是駕駛剎車失靈車子沖進河里,我相信這一定是司機嚴格模擬訓練后的結果,如同飛機駕駛員處理復雜問題,已經反復模擬演練過,而實際發生的這些損失最小的行為,則正是建立在假設未來是不確定基礎上的。
我們面對壓力事件,要接受具有糟糕可能的各種不確定性,行動上則是努力追求積極確定性。如同村上春樹說的一段話,我們選擇沒有正確,只有通過不斷努力,讓選擇變得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