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學習漢語言 一

這一部分來引用一下,較為奇巧的觀點,個人比較認同。

為什么漢語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之一

一、語言水平高低的評判準則?

口語,放在今天來分析,實際上是一種通訊協議。就是說,語言實際上是把人的思想通過發音器官變成一串頻率不同、波形不同的聲波,然后有另一個個體的聽覺器官和相關的腦部組織重新轉變回思想。通訊協議,就是一個規則,一個規定了應該如何把思想信息轉變為易于傳輸的信號的規則。計算機上,通訊協議基本上有這么兩個評判標準:傳輸效率和抗噪能力。所謂傳輸效率,是說,在單位時間里,按照該通訊協議能夠傳輸多少信息。所謂抗噪能力,是說這種通訊方式能夠在多大的噪音下仍然保證絕大多數信息正確傳輸。

傳輸效率又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編碼效率,一個是傳輸速度。編碼效率是說,這個通訊協議能夠把一個信息用多短的一串信號來表達。傳輸速度是說一段信號,能夠以多快的速度傳輸。

評價一種語言的口語是否先進,就要分析上面這幾個問題。

文字,則是一種數據存儲方式。存儲格式的要求與通訊協議不同。存儲格式要求存空間小、讀寫速度快。相比于讀取速度,書寫速度是次要的。這是因為平均下來一次書寫對應很多次閱讀,而人在閱讀文字上花的時間一般遠遠大于書寫。尤其是現代社會,手寫越來越少,計算機輸入、打印、印刷都大大加快了記錄文字的速度。而閱讀速度卻沒有多少提升。因此在現代社會,閱讀速度就在定義文字水平上占據了更重要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下面的討論中“音節”均采用西方語言學定義。粗略地講就是一組連續元音與其前后的輔音共同構成一個音節。比如To、Bliss、Strength是單音節,漢語Ba、Chuang也是單音節。雖然單音節詞的發音長度并不完全相同,但至少是可比的。

二、語言的分類

這個世界上的語言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分析語(或稱孤立語),一種叫做綜合語(其下又劃分為黏著語、屈折語等子類型)。簡單地說,綜合語可以通過改變詞的形態來表達不同的意思。而分析語則單純通過詞與詞之間的關系來表達不同的意思。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

中文(分析語):我昨天告訴他了。

英文(綜合語):I told him yesterday.

英文你首先可以看到told和him兩個變形。其中把tell變成told表示過去發生的動作,把he變成him表示客體。而中文用昨天來直接指明時間,如果不指明時間則需要用“已經”、“過”之類來表示過去,而并不改變詞的形態。中文還通過各自的位置來體現誰是主體誰是客體。

實際上,英語已經是綜合語中非常接近分析語的了。比方說英語的未來時態用的詞形和一般時態沒有區別。而很多其他語言中不同的時態都是用不同的詞形來表達的。再比方說英文對于各個詞的位置有明確的規定。而很多其他綜合語,諸如拉丁語中,詞的位置可以不固定。換句話說就是可以說出這樣的句子:Him yesterday told I。然后通過詞形里的主格詞形和賓格詞形來判斷究竟是誰告訴了誰。

這是非常糟糕的,因為在讀取的時候,總是有先后的差別。我們希望的讀取順序是:先讀取我們的大腦需要先處理的部分。分析語天然就有這種優勢。很多綜合語在逐步的發展中也確立了類似的規則,比如拉丁語的后裔之一——法語。

上古古漢語也曾是一種綜合語。但是由于漢字的限制,古漢語的詞形變化僅存在于口頭中。比方說文言文中的使動用法,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中的臣(使臣服),在上古時期,是需要在漢字發音前加“s-”音來標識的。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綜合語的詞形變化。

有人認為現在的漢語仍然帶有一定的綜合語色彩,他們認為加入諸如“了”、“的”這種助詞實際上就是詞的變形。這種看法就只能見仁見智了。

從整體發展趨勢來看,世界各地的口語都是從綜合語向分析語發展。雖然不能說分析語就一定優于綜合語。但是這個趨勢說明分析語的某種特性符合歷史的發展。這個優勢就是數據的壓縮。

三、數據壓縮:分析語的高超之處

當年計算機發展到了新的時代,人們開始研究如何在計算機上存儲視頻文件。一開始的方案極其簡單,就是把一幀一幀圖像全部都存儲下來。但是這無疑是低效的。因為這里面的冗余信息太多。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夜晚的場景,畫面上很多地方都是黑的。何必把每一個點的色彩反復記錄呢?所以接下來的一個思路就是,不再存儲每一幀圖像的完整信息,而存儲下一幀圖像與上一幀圖像之間的差異之處。兩幅圖像中顏色一樣的部分全部跳過。

分析語恰恰就具有這樣的效果。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在用漢語談論昨天發生的事情時,只需要一開始提及“下面這些事情都發生在昨天”,后面就再也不必提及時態了。而英文,則需要反復使用時態來表明這事情發生在過去。在交流時你需要時刻考慮時間、主格/賓格、數量、主動/被動。這對交流是有影響的。當然熟練使用這種語言之后會大大降低考慮這些的時間,但是即便熟練的綜合語使用者還是會在這方面犯錯。在上下文的幫助下,這些變化都可以省掉。時間變形,可以依靠在第一句中加入時間狀語完成描述,其后描述相同時間段的句子就再也不用考慮描述時間了。這就是分析語的數據壓縮能力。

當然,這并不是說分析語就一定優于綜合語。在缺乏上下文的情況下,一句綜合語可以用比較簡單的形式傳遞比較多的信息。但是隨著人類社會交流量的上升,一次交流的上下文就變得豐富起來,很多在單詞、單句的條件下很有效率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就顯得越來越冗余了。因此世界上的各個主要語言紛紛向分析語靠攏。

關于各個語言的表意效率,也就是信息密度,2011年法國里昂大學做了一個實驗。先把不足說一下。

里昂大學的研究也受到了一些批評。有人覺得做的太糙了,而且有些地方不能自圓其說。比如按文中數據明明日語表意效率明顯低,但作者又說其實一分鐘內各個語言表達的信息量是差不多的。


四、相關實驗研究

2011年法國里昂大學做了一個實驗。http://www.time.com/time/health/article/0,8599,2091477,00.html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首先明白一個道理,現在實際上的主流語言都經過了幾千年的進化,雖然各自之間有很多差距,但是到最后,大家都接近了一個極限。這個極限就是人類大腦的運轉速度。因此,先進也好,落后也好,在現在這個時代,差距并不大。

漢字的表意效率

? ? ? 這個實驗里,研究者找了59位不同語言使用者,其中包括英語、法語、德語、日語、漢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為他們提供了20段文字,這些文字都翻譯成各自的語言。然后請這些人分別用正常語速朗讀。研究者全程錄音。然后研究者計算所有音節數量,計算朗讀中表現的義項(表意的基本單位)的數量,然后得出結論。當然,這個實驗并不能完全準確地表現各個語言的差異,但是還是可以用來定性的。

? ? ? 其中,漢語使用者信息密度為0.94,位居第一。英語信息密度為0.91,顯示出英文相比于其他歐洲語言的優越。西班牙語效率明顯不如前兩者,信息密度0.63。而日語信息密度為0.49。(法0.74、德0.79、意0.72)此處信息密度是通過計算每個音節所包含的義項數量來獲得的。由于義項的數量是從原始文本:英文版里統計的。而翻譯之后有可能會增加或減少義項。為了防止翻譯過程中的扭曲造成數據標準不統一。各個語言的文本都被單獨翻譯為越南語,然后與各自越南語文本中每個音節所包含的義項數量相除,最終得到比較公平的數據。

? ?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音節”是歐美語言學的定義,粗略地說就是一個元音/韻母(或幾個連續韻母)以及周邊的輔音全部算作一個音節。比方說英文單詞諸如Bliss算作一個音節,而To也算作一個音節,實際上一個音節發音所需的時間是不等的。而漢語和日語是沒有那種不帶韻母的輕音的,在信息密度計算上就比較吃虧。所以總體上說,歐洲語言的表意效率應該比顯示出來的更低一些。在主要語言中,漢語表意效率第一,應該是沒有多少疑問的。(順便,按語言學的音節定義,最長的單音節英語單詞是Strengths)

? ? ?值得注意的是,可能由于漢字與讀音是分離的,理解和朗讀無法同步進行,所以用漢語朗讀,就會比較慢。里昂大學的這個實驗中,漢語朗讀者每秒朗讀5.18個音節。大大慢于其他語言(英6.19,法7.18,德5.97,意6.99,日7.84,西7.82)。因此在朗讀中,漢語傳遞信息的效率比較低,換算出來的朗讀信息傳遞效率為英1.08、法0.99、德0.90、意0.98、日0.74、中0.94、西0.98。不過這個研究也受到了一些批評,覺得做的太糙了,而且有些地方不能自圓其說。比如按文中數據明明日語表意效率明顯低,但作者又說其實一分鐘內各個語言表達的信息量是差不多的。

這讓我不由地想到,經過大規模注水的現代漢語信息密度還是這么高,那么文言文究竟已經高到了何種地步?很遺憾沒有這方面的研究。不過,根據使用頻率進行加權平均,現代漢語平均每個詞中的字數差不多是1.5左右。在文言文中,其中很多都是用單音節詞表達的。折中一下,我猜想文言文的信息密度達到現代漢語的1.25倍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這在古代更是個恐怖的數字。因為拉丁語可不是比現代歐洲各主要語言簡單。受到古代文字記錄空間的限制,漢語的顯然在文字記錄方面更加占優。這也許就是我國古代文字記錄非常豐富的原因所在。

漢語語音速度與表意速度

http://ohll.ish-lyon.cnrs.fr/fulltext/pellegrino/Pellegrino_2011_Language.pdf

其中圖1顯示,根據一些談話樣本,當去掉沉默與噪音占據的時間后,英語會話者每分鐘一般能夠說160-280個詞。漢語會話者大致是250至400詞(這里不是字)。這差不多是普通人不受思緒影響的最高語速。所以可以看出,漢語的理論最高信息傳遞能力是遠遠高于英語的。

圖片 1

? ? ?但實際上受限于思維速度,漢語的語速并沒有那么恐怖。以下這篇論文研究了在不同語速下聽眾正確聽得每個字的概率。詳情查看Intelligibility and preferred rate of Chinese speaking,一般廣播節目的語速在4.3字每秒左右。也就是每分鐘260字上下。高于這個數字,就可能會聽眾接收語音時聽錯。從上文可以看出,年輕人在對方語速達到約650字每分鐘時(即吐字時間縮短60%)仍然能保持90%以上的正確接收率。但是老年人就會降低到約70%。可以看出這個速度實際是受限于大腦的處理速度。中國好聲音的華少,是47秒說350個字,也就是速度達到了446.8字每分鐘。這個速度上能說得字字清晰,這是很厲害的。

? ? 英文新聞播音一般在150-180詞每分鐘(當然,也取決于詞的長度)。根據10個小時的法庭錄音的數據結果(http://languagelog.ldc.upenn.edu/nll/?p=1255),可以看出美國大眾90%的情況下說話速度不會超過200詞每分鐘,98%的情況下不會超過225詞每分鐘。平均水平差不多是160-170詞每分鐘。同一來源統計每個詞差不多1.38音節(因為僅靠10小時庭審記錄統計,所以不會特別準確,這里就是看個大概。)所以,基本上英文新聞播音一般每分鐘207-248.4個音節左右。這與庭審記錄中平均一分鐘226個音節接近。英文播音平均每分鐘207-248.4個音節與漢語播音平均每分鐘240-260字相近。根據里昂大學的研究結果,漢字每音節信息密度略高于英文。所以大致上看,漢語交流的效率略高。

? ? ? 但是這都是基于非常粗糙的數據與估算。不是很給力。順便,隨著交流的日益深入,人類說話的速度實際上在加快。40年前美國一般語速是145詞每分鐘。如今是160-170詞每分鐘。中國60年代播音185字每分鐘,如今是240-260字每分鐘。這也許是信息的豐富讓人腦的處理能力上升的緣故。

(這里先留個Tip,有空看看美國電影寫劇本的軟件,每頁多少詞,能演幾分鐘)

漢語的閱讀速度

? ? ?在《Reading Chinese 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這本書里有一個章節《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專門講閱讀中英文時的眼球移動。這是中科院和悉尼大學的兩位學者寫的。這其中發現。熟練的中文閱讀者能夠每分鐘閱讀386個中文詞匯(580個漢字),而熟練的英文閱讀者可以每分鐘閱讀382個英文詞匯。 漢語使用者眼睛每次凝視可以閱讀1.71個詞(2.57個漢字),每次凝視平均257毫秒。英文閱讀者每次凝視可以閱讀1.75個詞,每次凝視平均265毫秒。?

? ? ? 總體上說,中文閱讀速度高于英文,但是兩者完全在誤差范圍內。如果考慮信息密度的情況,則漢語更占優勢。

漢語交流速度

上面的數據感覺都很粗糙,也說明不了問題。那么有沒有更給力的結果呢? 這一節基于賓西馬尼亞大學的以下論文:Speed-difficulty trade-off in speech: Chinese versus English?

Speed-difficulty trade-off in speech: Chinese versus English

? ? ? 這篇論文找了8個漢語使用者和8個英語使用者。然后讓他們兩人一組。一組之中,一個人描述圖片(描述者),另一個人根據描述來繪制(繪畫者)。最后對比圖片的準確度。同時觀察描述者的語言。 最后結果是,漢語描述者明顯比英語描述者先開始描述。描述者開始描述與繪畫者開始繪畫之間的時間差,漢語使用者低于英語使用者。繪畫時間,漢語繪畫者低于英語使用者。整體時間,漢語組顯著低于英語使用者。所以漢語組所有都比英語組快。而且越復雜的繪畫,漢語組就快得越多。?

? ? ? ? ?繪畫結果,144次繪畫。漢語組平均每次犯8.1個錯誤,其中描述者平均每次犯3.7個錯誤,繪畫者犯4.4個錯誤。英語組平均每次犯13.25個錯誤,其中描述者平均每次犯8.5個錯誤,繪畫者犯4.75個。兩者的差距仍然在統計誤差之內。所以并不算顯著。(嗯?剛才誰說漢語沒有英語精確來著?)

? ? ? ? ?之后,為了考慮繪畫者的技巧差異。讓每個繪畫者直接對照原圖繪畫。結果漢語組反而慢于英語組。

? ? ? ? 繪畫期間,漢語組使用音節數顯著少于英語使用者。兩組語速(每秒音節數)接近(這個結論與前面的播音速度分析結果一致)。 這雖然是一個初步的實驗,但是還是能看出漢語在交流上的優勢的:用詞更少,時間更短,描述精確水平差不多(如果不是更高的話)。

? ? ? ?這個實驗還說明了……我國人民美術水平還有待提高……

? ? ? ?至于歐洲主要其他語言,發音頻率比英語高,信息密度比英語低,要那些語言在這方面超過漢語,我覺得可能性不大。

詞匯量與生詞辨識度

英文使用者的單詞量和生詞辨識能力可見1995年的以下論文:GROWTH OF A FUNCTIONALLY IMPORTANT LEXICON

? ? ? ?其中,大學生平均自稱單詞量為16141,經過多項選擇測試發現,平均能夠辨識其中71%的詞匯。也就是說平均大學生詞匯量估計為11460個單詞。老年人自稱單詞量為21252,經過多項選擇測試,發現平均能辨識其中80%。也就是說老年人的詞匯量大致為17002。 對于從未見過的詞的正確理解概率,大學生為30%,老年人為39%。 ?

? ? ? ?沒有找到中國的相關研究。不過這里是商務印書館的《現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大家可以進去看看自己的詞匯量。我感覺大學生達到五萬應該不成問題。而且這肯定不是一個人的全部單詞量……里面可能有你沒見過的詞,可以看看有多少你猜不出正確含義……我覺得除了極少數,確實沒什么難度……

數字記憶

本節基于密歇根大學的以下論文:Digit memory in Chinese and English:Evidence for a temporally Limited store?

該文總結了三份統計結果。?

?第一份:幼兒園、一年級、二年級。中國兒童普遍比美日兒童能多記憶約兩位數字。?

第二份:6-7歲兒童,正背、反背、分組背數字,主要是為了否定“亞洲孩子生來數學就比美國人好”的假說。發現反背時中國兒童對數字記憶力不如美國兒童。

?第三份:中美大學生對比。發現中美兩國學生能夠記住同等發音長度的數字。平均下來,中國學生比美國學生高兩位數字(9.2對7.2)。

最后說說我最開始入門的研究的興趣點: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學習中文遇到的問題

知乎上有幾位學了幾年漢語的哥們回答挺好,漢語是否過于復雜

最后再來點小品,這里有幾個外國人學漢語的體會。

Journey Across the Great Hump of China: Debunking the Myth that Chinese is the World’s Most Difficult Language

WHY CHINESE ISN’T AS HARD AS YOU THINK: OVER 8000 WORDS OF ENCOURAGEMENT FOR POTENTIAL LEARNERS


缺點:?

第一體會:入門時聽不出音調。 這完全可以理解,他們從來就沒有在這個環境里生活過,對音調不敏感。中國孩子就沒這問題。?

第二體會:漢字實在是難記。 不過他們的總結是一旦學會了幾百個以后,后面就容易起來了。這看來是公認的。?

優點:

?第一體會,沒有時態和變形。 以至于有美國人說總體上這比學西班牙語還簡單:西班牙語里“是”在一般時態下有如下變形:estar, estoy, estás, está , estamos, estáis, están, ser, soy, eres, es, somoms, sois, son 學過的詞,變個形,就聽不懂了。 順便上周看到有個日志專門講在論文的不同部分應該使用什么時態……中文從來沒這種問題。?

第二體會,容易推測生詞含義。 這起源是,老美和一個中國人在網上聊。中國人問老美干什么呢。老美說我要考GRE,正背單詞呢。中國人大驚,問你不是美國人嗎,怎么還要背單詞。的確,大家回頭想想,上大學以后你查過幾回中文生詞?考研究生的時候難道還需要背中文單詞??

苯 Benzene?

甲苯 Toluene?

二甲苯 Xylene?

當然這幾個也有比較統一的名稱:Benzene、Methyl-benzene、Dimethyl-benzene。奈何老美嫌太長,反而用得少。?

也難怪米國人上大學以后要查單詞…… 要是給中國人說腹膜炎,大家基本都知道是哪里出了毛病。跟美國人講Peritonitis。一般美國人最多能估計出這是一種病,至于是哪里就不知道了。 比方說“音節”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在學術圈里的具體定義可能有一些差異,這個詞見到了根本不用背。英文Syllable,望文生義是不可能的。這個詞來可以追溯到希臘語“音節”syllabē,而希臘語這個詞來源于希臘語syllambanein,意思是集合、聚集。真是苦死英語使用者了。 不過平心而論,歷史上英國長期是歐洲落后國家,所以英語里面實在是有太多的外來語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單詞的邏輯結構確實不怎么樣。這并不見得是表音文字的通病。 這就讓我想起美國的反智主義,這也許與民眾往往看不懂專業術語有關。

五、傳輸的優勢:聲調

? ? ? 口語信息的傳輸,是通過聲音完成的。聲音一般分為四個部分:音質、音高、音長、音強。對于語言的一個音節來說,音質指的是其中輔音與元音的組合。其他三個都很好理解。

? ? ?一般現代語言不太規定音強,因為這實在無法在各個人之間得到統一,而且受到說話人的距離、情緒、身體狀態等影響。此處需注意,英語中的“重讀”,實際上是音高變化。而剩余的三個元素,則都在語言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我們拿漢語舉例,音質很容易理解,就是發音除去聲調。而聲調本身則分為音高和音長兩項。

漢語普通話的四聲,是四種不同音高變化模式。一聲是保持音高。二聲是音高由低到高變化。三聲是音高從高到低再到高。四聲是音高由高到低。雖然我們當年語文課里說輕聲是沒有聲調,但實質上輕聲是縮短音長。輕聲一般是縮短音長的四聲或一聲(有時音高很低)。不過輕聲很短,比較難以聽清,所以普通話中僅作為特定用途使用(語氣助詞、復數標志等)。

? ? ? 英語的重讀實際上是音高的差異。所以嚴格地說,英語是有聲調的。只不過英語的音調只有兩個:高和低。但是英語中音調僅用于部分音節。除了表示疑問、強調等情況,通常英語單詞不變調。除少量英語單詞(如Record)外,英語單詞不借助音調來區分不同的詞義。英語的確使用音長要素(如Sheep和Ship)。由于英語一般只用音質和音長來區分詞義,所以一般也認為是一種沒有聲調的語言。

? ? ? 首先從編碼效率上,我們可以說漢語就是世界上編碼效率最高的語言之一。漢語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使用音高來區分不同單詞的語言。因此從編碼上說,漢語發音的表意能力就比一般語言高出一個維度。也就是說,使用單個音節,漢語能夠表達的不同信息的種類,理論上最高可以達到一般外語的4倍。

? ? ? 為什么外國人學漢語學得這么辛苦,而中國人學英語則沒有那么辛苦?就是中國人是已經掌握了在發音是音高變化,現在再去學低級的兩個固定音高。而在學習漢語中,很多外國人最吃力的問題之一就是聲調,因為只習慣于兩個固定的音高,而沒有聽到過、練習過在發音時連續變化音高。

? ? ?有人提出,聲調本身會影響發音速度。這當然是存在的。比方說二聲,要求發音時音調逐漸上升,要表現出這個,發音時要表現出兩個音調,自然是要比單一音調要費事。但是聲調的好處在于,能夠在同一組輔音和元音組合的基礎上產生出多種不同的發音,所以就不必借助更多的輔音來區別兩個具有類似發音的詞(比如英文life和light)。英文音節中,輔音-元音組模式的音節,發音確實比漢語略快。但是其他模式,諸如輔音-輔音-元音組-輔音(Blight),或輔音-元音組-輔音,往往就比漢語發音慢了。而輔音-元音組模式的音節,由于英語缺乏音調,所以數量遠小于漢語。整體平均下來,英語單個音節的發音應慢于漢語。對于“英語單個音節的發音應慢于漢語”這個結論,可能有的人覺得不是很信服。我們來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普通中國人的初等數學能力往往超過歐美。這并不簡簡單單是教育的問題。更關鍵地,這是中文對數字命名結果。
漢語所有數字均為單音節,其中6和9有兩個元音(或按照國際學術標準,三個元音),發音稍慢;0有后鼻音,發音可能稍慢。還有幾個帶卷舌音,可能會稍慢。英語所有數字,除7以外,全部都是單音節。其中覆蓋了“輔音-元音”結構(如4)、“輔音-輔音-元音”結構(如3),“輔音-元音-輔音”結構(如5),“輔音-元音-輔音-輔音”結構(如6),元音-輔音結構(如8)、雙元音結構(如0,注意一般數字里0讀“ou”,不讀zero,后者實在太費勁了),等等。可以說英語的這些數字大致包含了英語的各種單音節詞的音節結構。當然這里還沒有最神奇的輔-輔-元-輔-輔結構,但是那個和單元音結構一樣比較少見。

那么平均下來英語的數字比漢語慢多少呢?

剛剛好之前博客寫了關于閱讀障礙內容,閱讀時字在腦子里會轉化為聲音信號交給語言中樞去處理,插圖說明一下,

最后一步,如果發音過長是不是會影響計算速度

? ?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人對數字的短期記憶,實際上是對數字發音的記憶。換句話說,你能記住的數字位數,是由數字發音的總長度決定的。研究表明中國人從小開始短期數字記憶能力就高過美國人。該文獻說明美國大學生的數字記憶長度平均為7.2位,中國大學生為9.2位。美國大學生的短期數字記憶位數,是中國學生的78.26%。換句話說就是,英語數字的平均發音長度比漢語數字高27.78%。去掉英文數字7(雙音節)對平均音長的影響(10%),那么平均下來,單音節英語發音長度大概比漢語高17.78%左右。(參考實驗Digit memory in Chinese and English:Evidence for a temporally Limited store

? ? ? ?更進一步,中國的數字都是徹徹底底的單音節,因此可以采用絕對邏輯的方式構建整個數字表。九十六,就是九個十加一個六。英語是“九十”(與九和十都不同的特殊詞)加一個六。法語是四個二十加十六。漢語種最簡潔而最富邏輯的結構,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九九乘法口訣表,就是構建在這個基礎上的。其他國家的兒童如果想背下來這張表,可以說比中國兒童難了幾倍。這種語言上的優勢就提高了中國人的初等數學能力。

順便,還有人說,古漢語聲調更多啊,難道漢語越發展越回去了么?這當然是錯誤的。有些音調受說話者情緒等條件的影響,在辨識的時候不確定性因素比較多。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抗噪能力一節中詳細講解。

六、信息論上的優勢

? ? ? ?從信息論角度來考慮,編碼是很有學問的。舉個例子。我們知道計算機傳輸信息,實際上傳輸的都是0和1。那么,如果我們傳輸的各種信息出現的頻率不一樣高怎么辦?答案是,出現越頻繁的,編碼越短。這樣就能提高總體效率。比方說,我們只有四種信息要傳遞。按一般的想法,自然是把這四種信息分別用00、01、10、11來表示。每個信息都需要用兩位二進制數來表示,也就是說傳播100條信息需要發送200個二進制數。但是如果其中有一種信息出現的概率是91%,而另外三種分別是3%。那么就可以使用另一種編碼方式:1,01,001,000。平均下來這種傳播方式傳播100條信息需要發送91+2*3+3*3+3*3=115個二進制數。顯然比前面那種效率要高。

? ? ? 世界各主要語言經過了幾千年的進化,其詞匯的長度分布,都比較符合信息論的要求。你會發現各個語言中越常用的詞,一般就越短。英語里,我、你、他、她、我們,都是單音節詞。英文的單音節詞非常豐富,實際上比中文的單音節發音要多,這是因為英文可以在一個輔音-元音組合的前后都添加輔音,來實現各種不同的單音節發音。這樣排列組合下來,英文的單音節詞就是一個比較龐大的詞庫了。但是這就有一個代價,就是抗噪性能低。這個問題我們放在下一節講解。

? ? ? ?按西方音節定義,英語的單音節詞的使用比漢語要頻繁。根據統計分析。漢語使用者平均詞長約為1.5字上下(原作者筆誤可能)。(見《ReadingChinese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這本書里有一個章節《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English Text》),而成年英語使用者平均每詞音節數約為1.4(參考實驗syllables per word in typical and delayed speech acquisition,這也得到了另一個研究的支持:分析10小時的錄音,平均沒詞音節長度為1.38)

? ? ? 所以,就音節數而言,漢語詞平均比英語詞長7.14%。然而,考慮到英語一個音節比漢語單音節實際上長得多(即便把上一節得到的17.78%折半,也有8.89%)。再加上漢語每音節信息含量大致比英語高3.30%(見第三節數據)。從信息論的角度講,漢語的信息傳遞效率基本上比英語高。(是的是的,我知道信息論的計算還需要更多的數據,只有平均值是不夠。但是實在找不到啊,只能草草估計了。)

? ? ? 這一點也得到了另一個實驗的驗證Speed-difficulty trade-off in speech: Chinese versus English

(第四部分實驗已經說過了)

七、組詞邏輯

? ? ? ? ? 由于英語單音節詞資源比較豐富,但平均發音長度較長。所以你會注意到英語里單音節詞比例高于漢語,而多音節詞的使用比例就小于漢語。很多邏輯上非常相關的詞由于不得不全部擠入有限的單音節詞庫,其發音就失去了聯系。這就導致英語的常用詞往往缺乏組詞的邏輯。

? ? ? ? ?比如我們可以很輕松地說“公雞”、“母雞”、“小雞”、“雞蛋”。而英語里就成了“Cock”、“Hen”、“Chick”、“Egg”,毫無聯系。如果常用詞要建立聯系,那么英語就必須提高這些單詞的音節數,那么平均詞長就要上升,從信息論角度講,信息傳遞效率就更低了。所以英語只能在組詞的邏輯性上進行妥協。

? ? ? ? ?相比之下,漢語就從容的多了,即便在當前這種信息效率下,漢語仍然能保證絕大多數詞語構造具有邏輯性。因此相比于英語詞匯,漢語詞匯就比較容易記憶。這就產生了一個結果,那就是漢語的常用詞匯量遠遠多于英語。

? ? ? ?由于英語多義詞比例比較大,所以盡管英語使用者詞匯量比漢語使用者低,也不能說明英語的描述能力不如漢語。另外注意到,美國大學生的詞匯量遠低于老年人,這說明他們并不是已經記下了所有能見到的詞匯,而是在那個年齡段,還沒有足夠的時間記下。因此可以看出,英語一詞多義很多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英語單詞的記憶難度比漢語大。

? ? ? ? 漢語和英語都各自在組詞上有一個弱點。漢語有大量的同音詞,而英語有大量的多義詞。漢語有“攻擊”和“公雞”,英語的Ball既可以是球也可以是舞會,當然還有相關的一些列動詞含義。漢語中,曾經在文言文中大規模使用的單音節多義詞現在大多變成了雙音節單義詞。漢語中真正的多義詞(各個意思之間沒有直觀邏輯聯系)是極少數。而英語里的同音詞也是極少數。可以說這兩種語言在各自的發展路徑上都做了妥協。

所以總的來說,由于漢語精簡了發音,并且每音節信息密度較高,這就使得漢語可以有較長的平均詞長,因此組詞邏輯相比于英語就有了一定的優勢。至于其他主要語言,信息傳遞效率與漢語相比差距更大。主要方面都無法相比,這種次要方面就不需要再比了。(不過話說回來法語之類組詞邏輯比英語確實要好)

八、強勁的抗噪能力

? ? 前面講到,英語依靠大量的單音節詞才能夠接近漢語的信息傳遞效率。但這不是沒有代價的。

? ? 構造大量的單音節詞,就需要在詞匯中使用大量的輔音。輔音分為兩種。一種屬于響音,就是能夠持續發音的,諸如m、n、ng(除這類輔音外,所有的元音也都是響音),一類叫做阻礙音。阻礙音本身發音短促、強度低、音高也很低。只有當阻礙音與元音結合,才能發出強度比較大的音。

? ? ? ?漢語普通話中,所有阻礙音都是與元音結合的。而英語以及歐洲所有拼音語言,都大量使用了不與元音結合的阻礙音。事實上,古漢語中不與元音結合的阻礙音是極度常見的,音節結構比現代漢語的諸多方言都復雜。但是后來這種輔音用法就基本淘汰了。具體上古漢語的發音案例,大家可以自行搜索“《關雎》上古漢語朗讀”。雖然學界對上古漢語的具體發音還有很多爭議,但古漢語音節的復雜度在那個朗讀中體現得很好。

? ? ? 消滅獨立的阻礙音,首先加快了發音速度,第二保證所有音都具有很高的強度。但是其代價就是大大縮小了單音節詞庫。不過在上面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代價是值得的。漢語的信息傳遞效率仍然非常高。

那么我們繼續一個前面提到的話題,是不是音調越多越好呢?

-----------------------------------趣味點-------------------------------

Mandarin

? ? ? ? 有一個搞笑論調是這么說的,"我們的普通話叫“mandarin”,什么意思啊?滿大人,滿族人清朝入關之后,說不出我們的口語,他就把很多調去掉了,把入聲去掉了,說的發音越來越簡單了。然后逼著全國人都這么說。所以我們現在的口語比粵語要簡單得多。"(聲明一下:這是一個非常愚昧的論調。)

? ? ? ? ?首先,Mandarin這個英語單詞來自于葡萄牙語mandarim,葡萄牙語這個詞又來源于馬來語m?nt?ri,馬來語這個詞來源于梵語mantrin,而梵語這個詞的意思是官員。換句話說,mandarin的愿意是“官話”。而且Mandarin這個詞能查找到的最早的記錄出現于1589年。大家可以查查那時候“滿大人”在哪里呢。


粵語

? ? ? ? ?很多人以為粵語是正宗的漢語發音。這話對,也不對。粵語具備一些中古漢語的發音特征。但是它也是在中古漢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語音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有人認為北方官話/中原官話的形成,是因為蠻族入侵“污染”了漢語。這個說法同樣,對,也不對。北方官話之所以在中古漢語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發展,就是因為戰爭與征服,北方漢民與語言不通的外族加深的了交流,多種族的融合,教育,逐漸把一些發音變得更加容易。

? ? ? ? ?舉一個例子,粵語里白菜的白是Baak6,普通話是Bai2。粵語里尾部的這個k是一個不發音的舌頭動作。這個動作略微改變了原來Baa的發音。但是這個音,如果不費力就很難造成Baa明顯的變化。相比之下,Bai本身就容易發,雙元音ai的發音是通過舌頭跟隨下顎動作完成的。我們知道咀嚼肌的力量比舌頭大,運動也快。依靠下顎完成的ai音顯然比依靠舌頭完成的aak音要容易發。當然這不是一個公平的比較,相比之下普通話Liu、Lang的發音難度與粵語Baak相近,但是這兩個音的尾部都是響音,不需要費力就能發得很清楚。

? ? ? ?與這個不發音的k類似的,還有粵語中p和t結尾。這種發音方式正式名稱叫做不除阻的塞音尾。在亞洲很多國家和方言里都有。這應該是古漢語流傳下來的特點。這種塞音尾既不抗噪也不省力。在交流更廣泛、更頻繁的北方方言里是很難見到的,應該是已經演化成其他發音了。

? ? ? 粵語依具體方言不同,有6-10個聲調。其音高變化模式并不超出普通話的四個音調。之所以多出來這么多音調,是因為粵語還引入了不同基準音高。比方說在一些方言里,粵語的第1、3、6聲都是保持音高,但是這三個聲調各自保持的音調高度不同。再比如粵語第2、5聲,都是音高由低到高變化,但起始音高不同。粵語總共有四種不同的基準音高,分別是do、re、mi和sol。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南方方言里都存在。

? ? ? 這就是為什么有時候南方方言聽起來有些像唱歌。大概也就是為什么吳儂軟語聽起來很好聽。

? ? ? 然而粵語音調最大的問題就是,每一個人音調高低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說話音調高,有的人音調低。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甚至同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在低沉、平靜、激動時,音調高低也是不同的。因此,與一個不熟悉的人說話,出現單獨的一個音高或兩個音高,都很難分辨出到底是哪一聲。必須要三到四個基準音高都繁出現,才能判斷準確對方的音高究竟屬于哪一聲。而這些基準音高是否會頻繁出現,這就是比較看人品的了。當然,就漢語的冗余度而言,一部分音高判斷不準是沒有太大關系的。但這就讓粵語發音多變的優勢大大削弱了。

? ? ? ?此外,粵語的7、8、9聲都是短促音,其音高和音高變化模式與1、3、6聲沒有區別。短促音抗噪能力不如普通音長的發音,但它們的發音速度更快。不過在現今人類口語交流中,瓶頸是大腦的思維速度,發音速度太快并沒有明顯的好處。


聲調

? ? ? ?有人問到底多少個聲調最合適。我覺得這很不好說。現在沒有客觀的評估。但是無論如何有聲調的漢語(及其方言)總是要比沒有聲調的外語強。。

------------------------------------END--------------------------------

? ? ? 那么漢語的抗噪性能有沒有什么證明呢?

? ? ? 有的。出了國,尤其是到了歐美的人,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說英語,相比于當地人來說,總有點含混不清。外語老師總是要求中國人說英語的時候嘴巴要張大、舌頭的運動要有力,甚至要求用牙齒咬住一根鉛筆來訓練唇舌運動。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中國人已經習慣了唇舌微微運動的發音過程。

? ? ? 首先漢語發音具有很高的信號強度。而且由于舍棄了所有單獨發音的輔音,所以一個音節里的元音就能保持更長的時間(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一般覺得漢語說話比英語慢的緣故)。我們知道長時間保持一個信號,也有利于對抗隨機噪聲。發音強度大、元音維持時間長,這就導致,同等發音強度時,漢語的抗噪能力更加強大。換句話說就是,同等噪音條件下,漢語所需要的音量更小。因此漢語使用者發音不必費力,唇舌運動幅度比英語之類明顯小。

九、口語的速度

說到口語的速度(詳情見第四部分實驗,漢語語音速度與表意速度)

十、漢字:偉大的基礎

? ? ? 漢語一開始也是一種綜合語。大量使用詞根、詞綴。但是從文字角度,漢字為漢語成為分析語提供了非常關鍵的基礎結構。漢字導致詞形變化無法記錄在紙上。最后詞形變化就只能用額外的漢字來標記了。而這個增加的漢字就變成了一個通用的邏輯規則,也就與修飾的特定詞失去了必然關系。這樣漢語就逐漸變成分析語了。而正是由于漢字將讀音與書寫割裂,使得漢語的語音能夠相對自由地發展。因此在漢語語音在幾千年中變化了如此之大,而我們的文化卻沒有多少割裂。

? ? ?更進一步地,由于漢字并不受限于讀音,因此可以創造出大量同音異形字,幫助漢語降低平均音節長度、提高組詞的邏輯性。而且,雖然在口語上,漢語的同音異形詞和英語的多義詞都屬于“同一發音可能包含不同含義”的情況,但寫到紙面上,同音異形詞就比多義詞更容易辨識,減少歧義的可能。

? ? ? ?有人可能會問,漢語口語交流,并沒有多少歧義的問題。那為什么文字中會需要額外的消除歧義的能力呢?這是因為一般情況下口語交流是一種雙向交流,如果發現有可能有歧義,可以向對方詢問,主動消除歧義。而文字往往是一種單向交流(不包括網上文字聊天……),一旦出現歧義,就很難消除。因此文字里的歧義一般需要比口語更小。

? ? ? ? 所以我們的文字、我們的語音以及我們整個語言整體,都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推崇漢字的拼音化或拉丁語話,都是沒有看清這種密切聯系。因此盲目把文字拼音化的韓國就會出那種把防水材料搞成吸水材料的笑話(韓語里“防水”和“放水”讀音一致,結果建筑公司錯誤理解了圖紙)。

? ? ? ?另外,由于漢字不需要空格,所以相比于類似字號的英文單詞,同一個詞要高而窄。這在排版上有很大的優勢(行距要占用額外的空間,高而窄可以減少行數)。加上漢語本身信息密度高。所以一般我們看到的中文版的書面文件都比外文版的頁數少。

十一、閱讀速度的比較

? ? ?和語音一樣,閱讀速度同樣受到大腦處理速度的制約。所以各個主要語言區別不大。在《ReadingChinese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這本書里有一個章節《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English Text》專門講閱讀中英文時的眼球移動。這是中科院和悉尼大學的兩位學者寫的。這其中發現。熟練的中文閱讀者能夠每分鐘閱讀386個中文詞匯(580個漢字),而熟練的英文閱讀者可以每分鐘閱讀382個英文詞匯。一般人可能會低100詞左右。具體速度還取決于文章的復雜程度,文章簡單的話閱讀速度就更快。漢語使用者眼睛每次凝視可以閱讀1.71個詞(2.57個漢字),每次凝視平均257毫秒。英文閱讀者每次凝視可以閱讀1.75個詞,每次凝視平均265毫秒。

? ? ? ? 總體上說,兩者閱讀速度不相伯仲。在同一個章節中,作者提到,如果通過連續在同一位置顯示不同的詞(RSVP法),就能免去眼睛的運動。這樣,最高可以提升中文閱讀速度約33%(從640字每分鐘提升至853)。英文最高提升也基本上是33%上下(見Adaptive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十二、雙線并行讀取能力:更穩定

經過長期的研究,人們發現不同語言使用者在閱讀時使用的大腦區域是不同的。這篇文章提供了部分綜述:Brain Activation in the Processing of ChineseCharacters and Words: A Functional MRI Study

? ? ? ?閱讀自己母語時,閱讀漢語的人腦部激活范圍比閱讀英語的人大。英語閱讀者在閱讀時主要激活左腦的一些部分。而漢語閱讀者同時激活左右腦。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因為,時序信號(語音就是個時序信號)的處理區域一般在左腦,圖像、空間信息的處理區域一般在右腦。所以,很多人認為,漢語閱讀者的閱讀實際上有兩個處理通道。就是說在閱讀漢語時,我們總是一邊通過圖像來直接識別文字含義,一邊通過圖像轉換為讀音然后來識別文字含義。而表音語言只有一條顯著的處理通道。為了確認這個結果。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了一個夾雜表意和表音文字的語言——日語。在閱讀日語時,左腦在閱讀平假名/片假名有優勢,而右腦在閱讀漢字時有優勢。有意思的是,中國人在讀英語、日語時腦部活動與英美人士讀英語是不一樣的。顯示出中國人長期閱讀中文后,養成的圖形、讀音雙路識別的習慣。不過快速閱讀英文時右腦活躍度不高,可見此時主要依賴讀音識別。(具體內容查閱這篇文章)


? ?這些研究同時意味著,漢語的兩大處理途徑只有同時失效才會造成閱讀能力低下。這個結論受到近年來的研究支持。如下面《科學美國人》這兩個報道:

? ? ? ? ? ?01Dyslexia has big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 ? ? ? ?02??Dyslexia Varies Across Languages(不同的語言障礙) ?

? ? ? ? 學者研究了具有發展性閱讀障礙(失讀癥)的中國兒童,他們大腦的處理語音的部分和處理圖像的部分活躍度都比較差。而英文失讀癥的患兒,則不見得有圖像處理問題。事實上,有一種療法就是把英文發音用漢字表示,然后讓患兒閱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體可見1971年的這篇論文,American Children With Reading Problems Can Easily Learn To Read English Represented by Chinese Characters

? ? ? 患閱讀障礙的兒童比例也說明了中國兒童不易得閱讀障礙。Dyslexia has a language barrier

? ? ? 根據上面這篇報道,英語區閱讀障礙者比例約為5-6%,而漢語區約為1.5%。百度的數據不知道哪里來的,居然說中國失讀癥患者和美國相當。我看到的英文文獻沒有一個說兩者相當的。都是中國比英美低。可能由于標準不同,還有另一組數據:中國7%,美國17%。實在是沒有見到哪里有說兩者相當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漢語閱讀與英語閱讀使用不同的大腦區域,病變區域也不同。所以具體的致病機理仍然在研究中。目前只能通過患者的行為現象來論證。也有人懷疑,正是由于漢語造成更大的腦部活動,所以 在教育水平普遍落后于發達國家的情況下,中國平均智商仍然高于歐美。

? ? 關于全球各國平均智商,有兩位作者寫了很多本書。這些書的綜述可見這里:Nations and intelligence

? ? 不過以上這個智商研究的準確性受到了諸多質疑。所以大家看看就是了,不必太認真。

十三、不夠嚴謹?

有人說漢語的劣勢就是不夠嚴謹。這其實可以說是分析語和綜合語的差異。

分析語對于詞的具體含義需要通過上下文確定。如果上下文給予信息不足,就有可能出現歧義。而很多時候,上下文只能表明這個詞更可能是什么意思,而不能完全否定其他理解。這雖然在交流中不會有什么問題,但是在那些防止別人鉆空子的文件里就可能造成問題。 ? ?

? ? ?我們舉個例子:“中國絕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這句話有三種解釋:1、在敵方沒有使用核武器之前,中國不會使用核武器。2、中國在使用常規武器之前不會使用核武器。3、中國不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核武器的國家。很顯然理解應該是1,但是并無法否定2和3的可能性。

? ? ? ? 因此,很多人認為漢語的這種不嚴謹性會妨礙法律條文和合同。但是英文難道就很嚴謹么?He ran into a girl with an umbrella.帶傘的是男的還是女的?I saw a car with a big flag, whichlooked really evil.哪個看起來很邪惡,車還是旗子?China will not be the first to use anuclear weapon.這應該是上面的解釋1還是3?

? ? ? ?想要做到嚴謹,都需要考慮到其他人閱讀時的想法,然后用其他語句來消除歧義。(順便推薦搞笑英語書籍《Anguished English: AnAnthology of Accidental Assaults Upon OurLanguage》,里面收錄了很多爆笑的歧義句,比如If you have not got any fresh vegetables, you may get canned.)

? ? ? 所以,漢語要想說的嚴謹,也是沒有問題,只不過要比一般多一些口舌而已。分析語本身的表意效率就很高。多花一些筆墨,達到嚴謹的效果,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這方面如果有差距的話,差距也不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572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071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409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569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360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95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79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23評論 0 286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643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59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42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50評論 5 35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81評論 3 34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63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22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54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07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人類語言不通,嚴重阻礙著信息交流和世界進步。鑒于自然語言難學,國際輔助語應運而生。然而,提出理想到現在,三百多年過...
    地球村語閱讀 2,628評論 0 4
  • 《人人都能用好英語》的讀書筆記(一) 作 者:李笑來 作者簡介: 姓名:李笑來 簡介:中國比特幣首富、英語培訓名...
    格式化_001閱讀 2,936評論 0 10
  • 非原創,收藏用。源自貼吧,原作者未知。 一.基本發音 1、元音 定義:發音時氣流不受阻礙發出的音,波形呈現規律性變...
    風格里哦閱讀 13,570評論 4 44
  • 我期望我寫的點點滴滴他都能看到,但這是期望。我知道他看了也是隱身的看。因為他不想讓我知道他的心思
    我娜娜閱讀 244評論 0 1
  • 第一課 “初唐四杰”之王勃 同學們好,歡迎大家開始唐詩通識課程的學習。本學期我們來學習文學通識中關于唐朝詩歌和詩人...
    田源ty閱讀 721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