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一事,歷來被很多人盛贊為劉備有堯舜之心。然而,通過對史料的梳理,可以看見,事情并不是那么簡單,劉備的心機有多深,可能是你難心想象的!
事實上,在蜀漢建國前后的十多年中,劉備雖常賦予諸葛亮以重任,但與此同時,也通過提升一系列的人事制衡和制度安排,分解孔明的權力。而“白帝托孤”時“君可自取”之語,用意更是在地防止孔明大權獨攬,以維護蜀漢政權的延續。讀懂了白帝托孤背后的驚人真相,你才會明白為什么說劉備才是真正的老江湖!
入蜀前孔明被關羽、張飛牽制
荊州時期,孔明作為劉備陣營的代表,促成了孫劉聯盟,并積極謀劃了“隆中對”與占據荊州的戰略,應是劉備陣營中的核心謀臣。不過其軍師中郎將的職位雖重,但在關羽、張飛等人均獲重用的背景下,也就顯得并不突出。
入蜀后劉備更倚重龐統法正而非孔明
劉備稍定荊州諸郡后,在魯肅、諸葛亮的舉薦下,荊州士人龐統亦被納入劉備集團,與亮同任軍師中郎將之職,但不久后龐統就陣亡于攻雒戰役,協助劉備入川的三大功臣只剩法正一人。在此情況下,進取成都后,諸葛亮方與法正并佐劉備。
二人各為“股肱”與“謀主”,其具體職權亦各有側重:法正“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方面是劉備集團在統治核心的最高長官,另一方面又是劉備的高級幕僚;而諸葛亮則常在劉備外出之時坐鎮成都。按蜀郡太守之治所在成都,應屬法正轄區,并不需諸葛亮親為鎮守。有意思的是,劉備進取漢中之時,卻是法正以“謀主”的身份“從行”,而諸葛亮所承擔的是其在荊州時期就擔任過的后勤守備事務。
諸葛亮雖身居要位,但在劉備奪取漢中的后續戰略中并未直接發揮作用。而法正則在定軍山關鍵之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幫助劉備大破夏侯淵軍,進而占有漢中。可見益州時期,諸葛亮發揮的作用較之荊州時期更為局限。
相反,劉備對龐統、法正等人的倚重程度顯然更為深重。劉備稱帝后,在昔日功臣大多身故,劉備舊部幾乎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時,諸葛亮以其政治才干、資歷功勛與見信程度,才順理成章地成為蜀漢集團臣僚首腦的不二人選。
劉備伐吳是一大政治賭注
劉備稱帝后,孔明為相,一躍而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諸葛亮的權力過大,不僅對劉備的皇權構成威脅,在蜀漢內部各支勢力并存的復雜的政治形勢下,也不利于官僚隊伍的團結。所以,劉備亦須借外部勢力反制諸葛亮,從而創造穩定的政治環境。因此白帝托孤時,諸葛亮+李嚴的輔政體系,應是劉備稱漢中王時就有的謀劃,其目的就是為了限制諸葛亮一家獨大,防止其威脅到劉氏自身的皇權統治。
此后,劉備伐吳之舉也絕非為關羽報仇那么簡單。根據他一貫的用人風格可知,其對諸葛亮一家獨大的局面顯然不會滿意。結合自己年歲已高的現狀,更聯想到董卓、曹操強臣秉政,視弱主如提線木偶的歷史教訓,劉備必須要對諸葛亮加以限制。因而伐吳恐為劉備晚年的一大政治賭注。
隨劉備伐吳的臣僚將領涵蓋了蜀漢內部不同勢力集團,但這批人員又多為年輕后進之士。劉備此舉,一方面是出于無奈,昔日親信將領逐漸凋零,而蜀漢人才相對曹魏又稀缺,因此無人可用;但另一方面,如果伐吳成功,那么這批參戰者則可成為具有資歷的新派功臣,劉備亦可借此平衡蜀漢內部,以防止權臣政治在蜀漢再現。然而夷陵之戰以失利告終,不僅對劉備打擊巨大,也阻礙了這一政治目的實現。
劉備才是真正的老江湖
盡管劉備在制度安排上,試圖以諸葛亮、李嚴互相制衡的安排,對新即位的少主劉禪構成保護,但是以劉備豐富的政治經驗,其應當認識到這套體系存在著不穩定性。
首先,諸葛亮雖有李嚴掣肘,但畢竟是德高望重,且權力日益增加的重臣,李嚴未必有能力對其保持制衡;其次,李嚴對于蜀漢政權的忠誠度也值得懷疑,劉備死后,李嚴確有在江州圖謀擴大實力的事實。所以,僅僅依靠制度,并不能保證劉禪的統治。
在此局面下,劉備所謂“君可自取”的托孤之語,則從政治倫理層面,將潛在的可能扼殺于搖籃之中。
一方面,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規劃的政治目的是“興復漢室”,這也是劉備集團一直堅持的政治旗號,劉備稱帝,以國號為漢,則將這一旗號以自立為帝的方式進一步實踐。換言之,繼統于漢室是蜀漢政權具有合法化的唯一保障。因此對于蜀漢臣僚士人,劉家天下的觀念恐難以顛覆。所以,劉備雖曰“君可自取”,實際也是提醒孔明不要背叛這一“初心”。
從另一方面看,將“君可自取”的囑托施加于諸葛亮而非李嚴,則確保了荊襄舊部在蜀漢內部的政治地位,使得其他勢力集團無法輕易獲得顛覆政權的口實。
再者,除卻蜀漢內部派系的復雜性,諸葛亮面對的外部壓力也十分巨大,如此時稱帝造成政治動蕩,魏、吳或將乘勢干預,則蜀漢必有亡國之險。作為富有智謀的政治家,諸葛亮對此也應有清楚的認識。不過此后諸葛亮還是不可避免地與李嚴發生沖突,并在政治暗戰中占得上風,不僅廢黜李嚴,也牢牢掌握了軍政大權,成為實際意義上的權臣。
當然,諸葛亮也并未效法曹氏去改變蜀漢“劉家天下”的正統,并鞠躬盡瘁于北伐事業,最終成為千古忠臣的典范。因此從長遠看,劉備白帝托孤之語,終究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劉禪時代蜀漢的政權穩定,也鞏固了劉禪的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