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有個習慣,好東西省著吃,喜歡的東西總是要留到最后。發現她的這個“喜好”還是幾年前,有次和朋友在外吃飯,我看女兒碗里的香菇她總是第一個吃掉,心想她愛吃,便又夾些給她,這樣夾了幾次,女兒突然掉起眼淚來,問她怎么了,她這才哽咽著說:“我想把不喜歡的香菇放在前面吃,喜歡的牛肉放在后面吃,可你總給我夾香菇,害得我總吃不到牛肉。”現在女兒長大了,我想對她說,如果你喜歡,那你就早早享受。
好東西再好,放久了也會變質,這種變質的生活會降低生活質量更會給生活帶來沮喪。我到現在還記得,小時我家吃的米總是陳米。那時米要用糧票買,母親便把米存在米柜里,后來家里生活條件好了,往往新米買來后,陳米還沒吃完,母親便緊著陳米先吃,于是新米又被放成了陳米,直到長大后吃到新米,才發現原來這么香。工作后母親和我不在一個城市,回家給母親買的東西她總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一次我居然在櫥柜里,發現了一雙“放壞”的鞋子,那竟是五年前我買給母親的。母親的舍不得或許有時代的印記,三年自然災害的痛苦是我們這一代難以想象的,但是我還是想說,再好的東西都有一個保質期,而且很多時候,人所擁有的快樂,也會隨著保質期的到來而變質,為什么我們不選擇過保鮮而又快樂的生活呢?
好東西只在特定的階段出現,過了這個階段,因為你的心境改變,意義就不大了。幼兒時期是孩子最該玩的年齡段,可家長往往為了成績,給孩子上各種補習班,做大量習題,把孩子的時間擠得滿滿滴,這樣下去,孩子反而不會玩了,殊不知,孩子的創造力就是從玩中收獲的,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加速到來,這個社會最缺的就是發明創造型人才,但我們的孩子真的準備好了嗎?女兒小時到香港迪士尼,特別想得到一條白雪公主裙子,一開始我覺得太貴而且平時沒機會穿,不想買,后來朋友說:“買吧,就當買孩子這幾天的開心。”果然,那幾天女兒穿著白雪公主裙子到處走,快樂地無以言表,這段日子也成了她幼時最美好的記憶,到現在她還時常提起。其實每個時間段都有每個時間段想擁有的定西,在這個時間段里,你不去得到它,不去使用它,過了這個時間段,它就對你沒有絲毫意義了。
你眼中的好東西,也可能是別人的好東西,你不要就可能成了別人的。東西是這樣,感情亦是如此。《銀魂》中,銀石說:“我已經決定吃喜歡的東西,過短命的人生了。”活在當下,是一種人生態度,是把握機遇用行動實現自己理想的人生信條。生命只有一次,時間是我們最大的財富,而我們擁有的時間只有當下,擁有了現在,也就擁有了明天和未來。把今天過好,意味著從現在開始行動,而不是總想著憧憬未來,李白在《將進酒》中寫到:“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會享受今天生活的人,才會更努力讓自己配得上這種生活,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