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的時候,辦公樓的中央空調終于開了,大家煩躁的心情總算得以平復。這么熱的天兒,沒有空調,那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極度不人性的行為。
人類所做的一切,就是不斷地讓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越來越舒適。當然,在適應了舒適的環境之后,人類也就很難再擺脫掉對舒適的需求了。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個理論顯然需要重新更新一下了,如果不加上空調與WIFI需求的話,我們一定會如坐針氈。
越來越舒適的室內環境,越來越便利地網絡建設把我們越來越多地困在室內,我們享受了科技帶來的福利,卻也不再擁有那些有趣的故事與經歷。
野外的西瓜地
讓人害怕,卻又倍感興奮與刺激
我剛出生的時候,我們家從村子里搬到了附近的鎮上。那時候的街上,很無聊,沒有什么好玩的。等到我會走路的時候,我便經常回老家找叔叔家的弟弟玩,越玩越覺得有趣。
后來爺爺開始種西瓜,我索性就和弟弟住在了瓜棚里。剛好那時,爸媽在街上做生意,也無瑕顧及我,我就這樣順理成章地每天幫爺爺看西瓜地。
每天吃完晚飯,就興奮地跑到瓜地里的瓜棚中。那時候的瓜棚與現在的可不一樣,現在的瓜棚是指大棚西瓜種植技術,就是把西瓜種值在大棚之中。小時候的瓜棚就是一個小小的簡單的棚子,用來給人乘涼、睡覺的。
余輝漸漸落下,在各種小動物的叫聲的催促下,夜幕降臨了。
西瓜地旁邊的池塘中傳來青蛙的“呱呱”聲,響徹整個夜空,這家伙是整個夜晚最吵鬧的一位了。到處都是螢火蟲,在半空中飛來飛去,一閃一閃。趁著月光,我們在瓜地里來回走動、巡視,以防村里的小孩子來偷吃西瓜。
嘴饞的弟弟、表弟還有我,看著趟在眼前的一個個西瓜,忍不住學著爺爺的模樣,用手指敲一敲,也不知道有沒有熟透,便從地里摘了出來,拿回瓜棚切開消暑。
抬頭環顧四周,除了熒火蟲的光亮,周圍一片漆黑,幼小的內心有那么一絲害怕,不過更多的還是一種興奮和刺激感,感覺整個世界都只剩下了我們三個,那種刺激感讓人沒有一丁點睡意,盡管之前我們就說好了,輪流睡覺。
凌晨的時候,遠處村子里的一戶人家的燈亮了,我們開玩笑般地警惕起來:看,有人要來偷瓜了,要小心了。
最后,也不知道是怎么睡著了。醒來,爺爺已經來到瓜棚,在路邊支起了小桌,開始向去街上趕集的行人賣瓜了。
過路的人們總是會對著爺爺大聲地嚷嚷:“老頭兒,你這幾個孫子、外甥真懂事。”
釣魚成為了夏天的主旋律
小時候總是喜歡釣魚,玩水,看到一條條小魚被自己用線從水里扯出來,總是很興奮,很有成就感。
釣魚雖然有趣,可是釣魚需要裝備,最貴的就是魚桿了,我們當然買不起。于是就跑回老家,在老家的竹林中,砍下一根竹子作為魚桿。然后再花幾塊錢去街上買回魚線,魚鉤和魚漂。
那時候,也沒有多余的錢買什么魚餌,只能每天吃完午飯,拿著一個小盒子四處挖蚯蚓,然后偷偷藏在屋里。
等到爸媽午睡后,自己便拿著準備好的裝備,偷偷溜出去,小伙伴們早已經在家門口等候多時。
我們七、八個小伙伴,就組成了我們的釣魚組織,從我們那里的一條小河的上游走到下游,尋找合適的釣魚場所。
我們相信,水越深的地方,魚越大。可是我們的魚桿長度有限,魚鉤標本就沒辦法被扔到河流中央。于是我們只能經常去尋找那些生長得彎彎曲曲,樹干伸進河流中的大樹,爬到樹干,坐在上面,這樣,才有機會鉤到大魚。所謂出生牛犢不怕虎,估計就是這樣吧。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風險的概念,也就不知道害怕。
還有的時候,我們會選擇坐在大橋的中間,因為那樣也可以將魚鉤放在水深的地方。于是,每天傍晚,坐在橋上的我們就構成了一幅獨到的風景:七、八個少年,專心致志地看著水面;七、八根魚桿,并列相排;七、八根魚線,依次下垂;七、八個魚漂,忽上忽下……
這種場景,如今依然在腦海中浮現,定格;可是當年的七、八個少年,早已各奔東西,天涯各一方。
滿天的繁星下
是乘涼的竹床、蒲扇與蚊帳
小時候,鎮上經常會停電。沒有電風扇用的時候,乘涼就只能等著清風徐來啦。
每天吃完晚飯,趁著還沒有停電,就會早早地洗完澡;每次停電都是那么準時,洗完澡就斷電了。
街上的每家每戶都會抬出家里的竹床,放在家門口,然后支起蚊賬,拿起蒲扇驅趕蚊蟲,晚上就準備在外面過夜啦。
時間尚早,大家都睡不著。于是,便開始嘮嗑,抱怨每天斷電的電管所,不給鎮上換高壓電線;或者看著滿天清晰可見的繁星,說道明天又是一個大熱天,可怎么過喲……可不一會,便吹來一陣清風,大家都會忍不住說道:“這陣風,吹得真舒服呀”,就這樣被滿足了。
像我這樣的小朋友,又怎么會輕易地愿意待在床上一動不動呢?于是,便想方設法地從爸媽要錢,去小賣部買尚未融化的冰棒吃,幾個小伙伴不約而同就在小賣部聚齊了,各自拿著手里的冰棒,在街上竄來竄去。
那種場面,現在想來都挺有趣。滿街的竹床,滿街的蚊帳,滿街的說話聲,滿街的小伙伴,像極了一個游樂園。
上大學后,每年暑假回去,雖然街上不再停電,可是依然會有人家把竹床搬到門口,支起蚊帳,坐在街邊乘涼、聊天。
不過不再像以前那樣,直接在外面睡上一夜,夜深的時候就會把床,搬回到層里去了;也不再有小朋友在外面竄來竄去,大家都待在空調間里看電視,上網,我們小時候那種摸著黑,吃冰棒,瞎蕩悠的娛樂方式對他們來說太無趣了。
現在的夏天,很難再有自然生長的西瓜了,大部分西瓜都是在大棚中種植出來的,也難得再在鄉間可以看到一個簡陋的茅草房似的瓜棚,立在西瓜地旁邊。大家都坐在空調屋里,吃著從超市買回來的西瓜。
鎮上的河流里也很少再有小魚的存在,即便有,也看不到釣魚的人了。小朋友們都被告誡夏天不準出門,要么在家里睡覺,要么在家里吃空調,玩手機。
不再經常斷電的鎮上,沒有人會像以前那樣在外面乘涼,聊天了。屋里的空調比外面的風涼快得多,也舒適得多。
我們離不開空調,因為已經很難再擺脫空調帶給我們的舒適感;可是我依然會記起,那些沒有空調的夏天,有故事可以講,有童年值得回味。
小豌豆,畢業于哲學專業的文科生,LinkedIn中國專欄作家,簡書推薦作者。從世界500強外資企業逃離,作一名愛碼字,愛生活,愛足球的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