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
影片以1967年底特律騷亂為背景,這場騷亂于1967年7月23日星期日早上開始,當時警方掃蕩一間位于第十二街和克萊爾蒙特街交界的無牌照酒吧,支持者及旁觀市民與警方發生沖突,并進一步演變成美國歷史上最多人死亡的暴動事件之一。
該影片豆瓣評分8.0,目前仍居高不下。
小班對影片抱著一種很是期待的心情。
大騷亂、暴動、白人與黑人、種族矛盾、史上最多人死亡。
任何一點都足以構成一部好電影的基本元素,隨意拿出一部份都可以拍成一部吸引眼球的上佳好片。
更何況還是真實事件所改編,這又更加滿足了觀影者的獵奇心理。
導演是凱瑟琳·畢格羅,拍攝過極具口碑的《拆彈部隊》和《刺殺本拉登》。
這兩部片子小班也極為喜歡,可說是盛名無虛。
所以當《底特律》來時,小班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
影片一開始以手短暫的手持拍攝,晃動的鏡頭似乎預示了接下來的混亂。
小班心想:好戲開場了。
接著警方掃無牌酒吧,沖突卻沒有意料中的火爆、緊張,就連接下來的群眾圍觀、哄亂,都沒有想像中的不安,當人群中的一個黑人毫無緣由的開始砸店、扔燃燒瓶,一場大騷亂拉開了序幕。
可這一切都發生的過于平淡,也看不到一點的理由。
之后的大騷亂更是著墨不多,僅僅以幾個真實的紀錄片畫面代替,完全沒有體現出一場騷亂應有的恐慌、對抗以及緊迫。
小班看到這己經開始有點懵逼了。
這就是大騷亂?
8分的片就是這德性?
影片以這樣平淡的姿態持續了將近一個小時。
正當小班有點耐不住時,影片的高潮終于開始了。
一間小旅館,幾個無聊的年輕人,一場無腦的不合適宜的游戲,將這些人帶入了永遠的深淵。
一些人由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一些人從此在惡夢中驚醒。
一些人永遠回不到過去,就此改變了人生的軌道。
而造成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卻毫發無傷,沒有一點心理負擔的逍遙法處。
緊張、恐慌籠罩在小旅館的每個人頭上,觀影者此時也感到強烈的不安,不知這些人的命運將去向何方,這場由幾個有強烈種族主義的黑警導演的鬧劇不知該以何種方式收場。
接下來的一小時,導演似乎在此時才醒過來,恢復了以前的功力,一場精彩的困室之爭讓人找不到尿點。
但可惜的是這部影片是《底特律》,它完全沒有將大騷亂的本質以及大騷亂本身的沖突、暴亂反映出來,而僅僅是以一場在旅館中以白人警察作偽、黑人受辱蒙冤為主線直到結束。
如果這一段單獨拍出來,不以底特律暴動作為背景,那實在是一部絕佳好片,但讓人不解的是,這卻偏偏是以暴動作為背景的影片。
它以大暴亂下種族主義引發的受辱黑幕為主線,卻偏偏忽略了大暴亂本身,如果它能將兩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那將會是一部驚艷的經典大片,但可惜……。
影片結束的字幕出來時,小班的心情還是有些矛盾。
這部前半段平淡甚至有點乏味,后半段卻像是打了雞血突然亢奮起來的影片實在有些難以讓人下個是好還是壞的評價。
如果你是抱著看暴亂的心情那你肯定會失望,因為全片沒有對此有多一分的描述,就連該有的大場景也是一點皆無。
但它后半段的受辱、冤案、以及壞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無辜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正義又是相當的精彩。
小班又回頭看了看豆瓣的評分,一時之間也不知該說是這8.0的評分是否應當。
這是一部讓人有些失望又有些意外的片子,通常這樣的結論不會出現在一部影片中,因為這是完全截然相反的兩種觀感,但《底特律》卻偏偏擁有這兩種完全相反的素質。
這就像有人請你吃大餐,你本以為會是佛跳墻,可卻端上來一道口味蝦。
口味蝦好吃嗎?
好吃!
但卻不是你以為的佛跳墻,跟你的期待值完全不同。
《底特律》就是這樣一部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