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媽媽生日,我忘記電話給她,直到今天下午,才猛然想起來。
我很懵,手機日歷明明設置了提醒,在關鍵時刻卻沒提醒我。我趕緊打開微信,給老媽發了條道歉信息,然后說生日快樂。
沒過多久她回我消息了,覺得很難過,我心里沒有她。
我一下就急了,馬上電話跟她解釋。電話里媽媽聲音很失落,她說并不是怪我,只是覺得我不愛她。
她只有我一個女兒,很多年都是一個人生活,沒有人照應。我很自責,不知道該說什么。這幾年她的生日我總是忘記,當然并不是不愛她,主要原因是把日期錯過了,農歷生日跟我們陽歷的計時差的挺多,久而久之就沒概念了;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我好像覺得這些日子沒那么重要。
我道歉,安慰她,但依舊沒辦法讓她的心情一下扭轉過來。掛掉電話后,我問了幾個朋友:平常會不會忘記爸媽生日?結果他們都說不會忘,甚至有的還會提前幾天準備好禮物給他們。
我突然覺得自己好過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在意、被關注,尤其在重要的日子,如果沒人記得,甚至有種被遺棄的感覺。而我連這點「儀式」都沒有,自然會傷透了她的心。
2
之后我便好好想了想儀式感這件事。
我是個不在意生活儀式感的人。從小到大不喜歡折騰,一切追求怎么簡單怎么來。對待各種節日、生日、紀念日,也都平常心對待,覺得也沒什么特別的,干嘛大動干戈的形式主義呢。
但直到這次我才意識到:「儀式感」不是走過場,而是愿意為一件事情或一個人花心思和精力。
生活不是一個人在過。有些儀式感不只是為了我們自己,有的是為了家人,包括父母、孩子,有的是為了愛情或朋友。
因為自己不懂得儀式感,說更直白點就是不懂得為愛的人花精力,其實是件多自私的事情,也會讓對方感受不到愛。
什么時候需要儀式感呢?
生活中的各種節日都是一種儀式。有些儀式代表的是慶祝、紀念,比如情人節、生日、兒童節;有些儀式代表的是一個人角色、狀態的變化,比如婚禮。而面對上面說的各種場景,我都時常處于不小心忘記、不在意、隨意解決就好的狀態。
3
我特地搜了「儀式感」的話題,看看別人是怎樣讓生活充滿儀式感的。
看了知乎和簡書上的一些文章,大部分關于儀式感的話題,都是在說愛情。比如,情人節大部分情侶是一起吃飯、看電影、睡覺,這些事情其實本身就是日常當中很隨性的事情,而更有儀式感的人可能會精心挑選一份禮物、給愛人寫下一段溫情的話,一起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絕望的主婦》的Lynette說:無論身心多么疲憊,我們都必須保持浪漫的感覺,形式主義雖然不怎么棒,但總比懶得走過場好得多。
這是愛情中的儀式感。
面對父母,大部分中國人更是不懂得表達愛,也很少會跟他們擁抱或親吻。那最簡單的方式是過年的時候,回家陪陪他們;在各種傳統節日都能電話給他們問候。生日或父親節、母親節時,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對他們的愛意和感激。
如果平常能保持每段時間都跟他們電話,就更好了。
而對朋友,以前一直覺得好的友情雙方都是能感覺到的,無需額外去表達。后來好友說,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被關注,如果你在特殊的日子里,精心為對方準備一個小禮物,不需要多貴重,他收到后就會很驚喜。
我起先沒意識,之后收到幾次這樣意外的小禮物后,確實覺得是很開心的。所以面對朋友的儀式感,大致就是出其不意的讓對方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你對她的用心吧,表達方式有很多,我也還在學習中。
總之,儀式感比我們想象中的重要,面對自己在乎的人,這些不是形式主義、不是走過場,只是表達你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