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都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知道他是一位隱士。卻不知道他的曾祖父陶侃,還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太尉,權傾天下,死后被追封為大司馬(相當于“元帥”,或現在的“武裝部隊總司令”)。
陶侃在晚年走上了人生巔峰,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臣,家仆都有上千人,奇珍異寶比皇上的還多。史書記載“家僮千余,珍奇寶貨富于天府”。陶侃有17個兒子,女兒不知道有多少個,但據說陶淵明的外祖母,是陶侃的第10個女兒。在陶侃生前或者死后,這些兒子大部分都有繼承官爵。按輩分來算,這些都算是陶淵明的親戚了。
但事實上陶淵明生活一直都比較貧困,晚年甚至還要去乞討。(不敢相信,我們一直崇拜的詩人和隱士居然會這么慘,畢竟他寫給我們的田園詩,是那么讓人向往。)有這么顯赫的家世和親戚,為什么陶淵明為這么窮?
我總結了一下,按現代的眼光來看,嫁人千萬別嫁陶淵明,原因有3點:
第1個原因:每份工作都干不長。
陶淵明一生一共做過四次官,當時他的叔叔還在朝廷當官,要求一個小官還是比較容易的。但他一直到29歲,因為想去實現一下自己的抱負或者光耀一下門楣,才去做官。
1、第一次做官時間并不長,官職是江州祭酒,當時他的領導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當他發現自己上司不學無術,自己還要屈居人下的時候,心里感到非常郁悶,就索性辭職不干了。《陶潛傳》里記載“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
2、就這樣回家呆了幾年,到他35歲的時候,他又來到荊州(也就是祖輩起家的地方),投入桓玄門下做起了幕僚,但他也是郁郁不得志,時常想回家。這時,剛好他的母親過世,他才有了一個“奔喪”的理由辭職。這次出去工作也才1年。
3、等到39歲的時候他又第三次出來做官了,在劉裕幕下做參謀,這是他最雄心壯志的一次做官經歷,當時劉裕討伐桓玄挾持安帝,陶淵明甚至喬裝打扮,冒著生命危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的來龍去脈報告給劉裕。甚至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冀,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但后來劉裕掌權期間,開始剪除異己,陶淵明認清官場之后,又想辭職了,但給別人當幕僚不能隨便走人,他非常痛苦。就在這時,剛好他的妹妹又去世了,他正好借“奔喪”之名,又辭職不干了。陶淵明絕對有史上最給力的“親友團”,每次不想上班了,就有親友去世,可以借奔喪辭職。
4、最后一次做官的時候,陶淵明已經42歲了,官職是在朝廷的叔叔幫忙介紹的,在彭澤縣做縣令,之所以選在彭澤縣,是因為他覺得這里離家比較近,“去家不過百余里”。陶淵明非常戀家。到了這個時候,其實家里已經非常貧困了,他出來當官就是為了養家糊口。可誰知道,就因為不愿意接待來視察的官吏,他甩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狠話,立馬辭職回家了,從此再也沒有出來做官了。這次當官也不過82天,估計夫人得被他氣死。
但這次他寫下了流傳百世的歸隱宣言《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譯文:回去吧!田園都長草,為什么不回去呢?又get了一個非常好的辭職技能,辭職理由就是:我要回家種田。
既目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譯文:為了吃飽肚子我才出來工作,但是寶寶不開心。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譯文:以前腦子進水了,不應該為吃飽肚子就出賣自己的自由,還好,還來得及。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譯文:我出賣自由的時間不多,現在辭職正是時候。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譯文:船在水面輕輕地飄蕩著前進,輕快前行,風輕飄飛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詢問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這句意境太美了,現在的仙俠傳,總有那么一個站在小船上,白衣飄飄的美少年或者美少女。原來是從陶大俠這里學來的。
陶大俠還創造了武俠小說里面的另一個經典場景,就是凡是跳崖,跳海,被打下谷底的人都是會找到一個山洞,并在里面修煉絕學。
這個場景來自于《桃花源記》里面的一句:“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若在現代,陶大俠一出手,江湖上就沒有古龍和金庸什么事了。
第2個原因:嗜酒
陶淵明寫下了很多飲酒詩,其實在古代很多詩人都喜歡飲酒,但像他這樣嗜酒如命的卻不多見。
最有名的一次是他在當彭澤縣令的時候,公家分給他的田,可以自己耕種自己收,他欣喜若狂,下令全部給他種高粱,他要釀酒。后來遭到全家人的反對,肚子都吃不飽,還要喝酒,在他老婆的堅持下,才勉強種上了三分之一的稻子。可惜他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連收成都還沒有就跑了,一家人跟著白忙活一場。
還有一次就是他差不多60歲的時候,因為大火和天災,家里窮的甚至要去乞討,有個當太守的好朋友顏延之來看望他,給他送了兩萬錢,他居然一次性全部送去酒莊,方便日后隨時可以過去喝酒。估計他老婆又得氣的吐血吧。
第3個原因:沒有好好教育孩子
陶淵明曾經寫過《責子詩》,他一共有5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有罵到。
“ 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藝.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譯文:我的頭發已經斑白,皮膚也不再結實了,雖然有5個兒子,但是總不喜歡讀書寫字。老大已經16歲了,懶惰天下第一,無人能比。老二總喜歡學些旁門左道,反正不愛文學。老三和老四是對雙胞胎,13歲了,也分不清六和七。最小的兒子已經9歲了,每天就想著找吃的。天命如此,還是喝酒吧!
古語說“子不教父之過”,陶淵明因為性情溫和,對幾個兒子無比寵愛,又整天沉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和酒杯里,實際上沒有好好教育孩子。發現孩子沒有一個成才,還自我安慰,這是上天的安排,我還是喝酒吧。
試想一下,一個上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隨時辭職的男人,又嗜酒如命,每次喝酒又一定要喝到爛醉,對孩子的教育也不上心,這樣的男人千萬不能嫁,不然可你可能會被他氣死。
其實陶淵明一直很坦誠,一開始就說了自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自己的志向很明確,就是喜愛大自然。對做官這些的事情感到痛苦,誰叫哥本來就是這么放浪不羈愛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