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爾》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十分復雜。一方面,氣場十足的演員,優雅美好的畫面,以及微微泛黃的復古色調,都讓我在觀看時覺得賞心悅目。但在另一方面,劇情薄弱拖沓,情感缺乏鋪墊,人物塑造脫離實際……一個多小時下來,我對《卡羅爾》所造成的強大話題性仍然感到有些無法理解。
所以卡羅爾陪跑奧斯卡這件事,并沒有讓我感到意外。電影這種載體,始終和書本里的故事不同,它需要把那些或零散或緊湊的文組梳理成一個明確的故事線,然后把一切都濃縮在九十多分鐘的時間里,再找來各色演員進行聲色演出。在一本小說被影像化以后,原本充滿想象的空間被具象為真實的畫面,現實而直觀地被呈現在我們眼前;而文字的細膩、意境和留白卻難以被完美地轉化為視覺、聽覺,與此同時觀者的視角也被更大程度地局限了——這可能就是電影相比小說最大的不同。我在機緣巧合之下得到了一本《卡羅爾》的小說版。稍微翻看之后以為,電影版本的《卡羅爾》其實并沒能成功地再現原著中那些悄然打動人心的細節。一段真正的感情其實是由無數個細碎的瞬間所構成,但書中的許多動人之處在影片里只是被淡淡地一筆帶過,或者成為了影像中不合時宜的沉默。觀者對兩位女主角間仿佛憑空而來的執著愛意無法感同身受,繼而對之后的劇情感到云里霧里。這實在是有些可惜的。
但我仍然很喜歡這部電影中彌漫的那種年代感。五十年代的美國,經濟空前繁榮,物質水平騰飛;占據社會主流的白人群體,哪怕身處不同的階層,也都共同地追求一種體面、有品質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社會背景在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還原,卡羅爾的優雅得體,特芮斯的小資俏皮,還有片中人的衣著打扮、工作出行,乃至生活方式,都能讓人感受到那個黃金年代的富足與舒適。我尤其喜歡聆聽片中人物的對話,言語間都還原了傳說中紐約客們那種沉穩老派的風格,與當今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說話方式大相徑庭,聽上去非常有趣。
為了營造出令人信服的五十年代氛圍,導演毫不令人意外地選擇了將經典爵士和傳統流行音樂穿插于劇情和畫面中,算是對搖滾樂尚未大行其道的50年代繁榮平靜生活很好的再現。這些曲目被巧妙地嵌入到劇情中,也不時起到推動情節的關鍵作用。比如說,電影里首先出現的經典情歌“You Belong To Me”,被創作于1952年,是那個年代里最富有浪漫氣息的流行音樂作品之一,電影中出現的版本由Helen Foster & The Rovers演唱。當卡羅爾駕車帶特芮絲駕車穿過隧道前往自己坐路于新澤西的大屋時,隨手播放的便是這首歌。它仿佛從天外飄來,渺渺地氤氳在車廂內狹小的空間中,而這時觀眾突然被帶入了特芮絲的視角,同她一起恍惚神游、遐想著卡羅爾的一顰一笑——這首歌正是在兩人靜靜獨處的這段時光中,對前者心境的最佳描繪。
后來在卡羅爾的家里,特芮絲坐在鋼琴前笨拙地彈奏起不成調的“Easy Living”,這一幕同樣是場近乎表白的情感宣泄。“Easy Living”是一首非常、非常直白的情歌,當劇情進展過半、兩人一同出游時,她們啜飲著冰酒,又用唱機播放了這首歌的演唱版本。這似乎也是片中兩人之間第一次進入如此親密、曖昧的氛圍,Billie Holiday的歌聲纏綿銷魂,悄然推動了她們情感關系的升華。
The Glovers的“One Mint Julep出現在隨后一段公路旅行的劇情中,應該算是影片所選的幾首插曲中播放最為完整的一支。在這首老式R&B歌曲響起后,影片進入了一段輕松歡愉的短暫時光,兩位女主角的情感在一場場嬉戲和玩鬧中逐漸升溫。"One Mint Julep" 由 Rudy Toombs創作,后來成為了 the Clovers在1952年的大熱單曲。事實上, Mint Julep是一種口感宜人的雞尾酒,而這其實是首描寫因些許酒精而引發歡欣(或者不幸)情事的歌曲。帶來一場深戀的也許就是那一點點不經意,這恐怕就是卡羅爾與特芮絲兩人這場情緣的完美寫照。“One mint julep was the cause of it all.”在一切的開始,她們哪里料到自己會陷得這么深呢?
在影片的尾聲,特芮絲獨自離開派對,鏡頭掃過房間里或坐或躺的人們,掃過前男友和曖昧男性友人的臉。他們都有了各自的歸宿,而特芮絲也已經成長到獨當一面,不再迷惑于自我。這時候眾人所聽的,便是由Jo Stafford所演唱的五十年代名曲“No Other Love”。這首歌由她的丈夫 Paul Weston 所創作,一度沖上1950年公告牌前十的好名次。簡單的鋼琴伴奏,襯托了她厚重凝練的嗓音,令聽者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用情至深時,只覺得對方是世界上最無可取代的存在,仿佛空氣和日月般不可或缺,這就是“No Other Love”這首歌所想要表達的全部。此時的特芮絲,經過深思熟慮和自我斗爭,決定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去追尋屬于自己的幸福。樂聲散去、夜色稀疏,周遭的一切已經不復重要,因為她的眼里、心里只剩下一人。
全片我最喜歡的一首歌,偏偏出現在我不太喜歡的一場戲里。卡羅爾提著新買的相機來到特芮絲家中,兩人一起觀看特芮絲拍下的照片時,背景里播放著Les Paul和 Mary Ford的作品“Smoke Rings”。Mary Ford的嗓音纏綿性感,悠揚、妥帖,仿佛海綿般將聽者的耳郭包圍,尤其是“Smoke Rings”中出現的多軌和聲,真令人想要一頭沉進那磁性的歌聲中。只可惜,這首歌在電影中只被作為了特芮絲房間里的背景音樂,對于情節的推動幾乎沒有影響。卡羅爾出場時的張揚挑逗,特芮絲面對她時的過分拘謹,讓幾分鐘后的突然轉換的情節顯得欠缺了一些說服力,也可惜了Mary Ford歌聲在不經意間所營造出的美麗氛圍。
在電影的配樂方面,Carter Burwell的作曲堪稱是這部點很大的亮點之一,他用一種含蓄而復古的方式,填充了影片中許多欲言又止的緘默時刻。平靜的表面之下是難以抑制的心潮澎湃,爾后卻又默默陷于一絲無奈之中,與片中呈現的年代感毫不沖突,聽來頗值得回味。那些簡約舒緩卻充滿力量的表達,讓這部電影在具備了一種古典而堅韌的美感。
影片最后于卡羅爾含笑的凝視中結束。我實在說不清楚它的好壞——《卡羅爾》既有很多令我欣喜之處,也有很多我不甚滿意的地方。雖然片子里的音樂都很美,但也只是映射了導演對這個故事的理解,更無法掩蓋我貫穿整個觀影過程中的種種疑問。說到底,茫茫人海里,兩個女人何以從陌生到相識,到最后決定拋開世俗成見而走到一起?我不覺電影把這個故事說得真正令人信服。矢志不渝的愛情真的只需要一個回眸嗎?我想我只得去原著中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