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近視眼,一顆八卦心,我是八段錦。
非洲草原上,斑馬正在拼命地奔跑。就在它們的身后,有一群追趕的獅子。
斑馬位于食物鏈的底端,這樣緊張的狀態(tài)在它一生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但只要離開獅子的控制,斑馬就像什么都沒發(fā)生一樣,開始喝水、吃草。
從緊張到放松,這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呢?猜猜看,五分鐘?一分鐘?
答案是:20秒!
為什么會這么短?
因為在危險間隙中不趕緊補充體力的話,下一輪危險來臨時,斑馬就跑不了那么快,會被獅子追上然后吃掉。
漢斯·薛利曾做過一項研究,他發(fā)現(xiàn)在長期壓力下,人類最初和斑馬一樣,身體會產(chǎn)生一種“戰(zhàn)斗或逃跑”的反應(yīng),可以很好應(yīng)對壓力。
但是,如果壓力長時間得不到緩解,身體就會衰竭。
人類是唯一一種會給自己制造壓力的生物。現(xiàn)代人很少像原始人一樣有生存危險,但出于恐懼的本能,我們依然會更關(guān)注負面信息。
面對信息時代大量的危險信號,人們的大腦總是很緊張,常常處于憂慮狀態(tài)。
在頭腦中反復(fù)思考難題,這種思維方式就是憂慮,適當?shù)膽n慮可以推動我們找到答案;但是,長時間憂慮就可能變?yōu)橄麡O,引發(fā)焦慮。
焦慮是什么?
它是一種“天哪,肯定有什么糟糕的事情要發(fā)生了”的感覺。也就是說,憂慮還有具體原因,但到了焦慮階段,已經(jīng)演變成由于恐懼而感到不適的整體情緒,很難分辨源頭。
深受之苦讓我們想盡快擺脫焦慮,但你首先要明白,不想變得更好的人才不會焦慮。
每一種痛苦都是雙刃劍,關(guān)鍵是,怎樣才能釋放焦慮背后的積極力量?
01 把憂慮分類
背負整個家庭的麥先生
麥先生58歲,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但連連遭遇股市崩盤和房價暴跌之后,情況不樂觀了;
他的兒子已經(jīng)32歲,大學之后就長期失業(yè),偶爾打一段短工。麥先生雖然很生氣,但又不得不資助他,父子倆關(guān)系很緊張;
大女兒成績倒是很好,但她想學藝術(shù),麥先生很擔心她畢業(yè)后能不能養(yǎng)活自己;
妻子經(jīng)常因為錢向他抱怨,盡管如此,她自己并不想出門去賺點錢;
全家的重擔都落在麥先生身上。偏偏這時母親還患上了老年癡呆,幾個兄妹正在商量如何照顧她。
麥先生感覺自己要崩潰了,他睡不好、抑郁、血壓高。在講述這些情況的時候,這個本來堅強的大男人不停地搓著手,強忍著眼淚。
怎么辦呢?麥先生求助了“解憂專家”馬丁·羅斯曼博士。
馬丁請麥先生把他所有的憂慮分為三類,可能改變的,不確定的,不能改變的,并且根據(jù)憂慮程度給它們分別打分。
麥先生最初的打分是這樣的:
可能改變的憂慮:收入/支出(10),照料母親(8),投資的價值(8)
不確定的憂慮:繼續(xù)工作的能力(10),妻子的花銷(6),兒子養(yǎng)活自己的能力(6),女兒的未來(6)
無法改變的憂慮:母親的健康(8),房子的價值(8)
但在最后一分鐘,麥先生又改變了后兩項的分值,母親的健康和房子的價值都改為4分。
“既然無法改變,擔心又有什么用呢?”
這正是把憂慮分類的第一個意義:減少那些無法改變的憂慮對我們的影響。
分類的第二個意義在于,理清究竟是哪一部分憂慮讓人變得焦慮?
顯然,“可以改變的”是積極憂慮的范疇,只要通過努力就有可能解決。
不確定的憂慮才是焦慮最大的源頭。
02 找到你的內(nèi)心力量
如何面對這些不確定因素呢?麥先生感到無能為力了。
馬丁博士請麥先生想象一個人,這個人要有智慧而且非常慈愛。
麥先生閉上了眼睛,父親的形象清晰地出現(xiàn)在眼前。父親在世的時候,曾經(jīng)給過他很多關(guān)愛和人生指引。
麥先生一項一項梳理著那些不確定的憂慮,工作、妻子、兒子、女兒,想象著父親會對他說什么。
最開始,他仿佛聽到父親說,“這是一個男人要為家庭承擔的責任,我很為你感到驕傲。”
接著,父親又問他,能不能把“工作能力”(原來是“不確定的”)移到“可以改變的”那一欄去?
至于兒子,父親告訴他應(yīng)該清楚明白地讓兒子知道,這個家庭也需要他的幫助。這樣不僅能讓他找到人生價值,而且有助于發(fā)掘出自己的優(yōu)點。
對于女兒也是同樣,情感上支持她追求夢想,但也要讓她明白追求夢想的過程中要想辦法養(yǎng)活自己。
漫長的內(nèi)心對話之后,麥先生雖然沒有徹底消除悲傷和不安,但是,他不再感到茫然了。
他按照父親說的話,有規(guī)律地鍛煉,減少喝酒,睡眠質(zhì)量提高了,心情也逐漸變好。身心狀況的變好,讓他對原本最擔憂的“工作能力”不再感到害怕。
那以后,他常常想象和父親在一起。
這種想象“父親”(也可能是其他人或物)和自己對話的方式,就是“意象導(dǎo)引”。
現(xiàn)實中不存在的“父親”,究竟代表什么呢?
借助于信賴的父親形象傳達給麥先生的,其實是他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這個意象練習的意義,在于發(fā)現(xiàn)麥先生真實的想法。
“父親”就代表麥先生的內(nèi)在智慧。
03 改變不確定憂慮的辦法
麥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改變不確定憂慮:
1、首先要接受自己。
不要因為焦慮否定自己。在麥先生的意象中,父親一開始就表達了鼓勵,這很重要。
焦慮其實代表一種努力。麥先生的焦慮是因為要對家庭負責,只是他還不清楚該怎么做。
2、重要的是真實地面對。
驅(qū)趕虛假“老虎”的老婦人
一個老太太每天繞著自家房子走三圈,手里還抱著一捆樹枝念念有詞。
鄰居問她,“你在干嘛?”
她說,“我在讓老虎遠離我的房子。”
鄰居驚訝地說:“但這是印第安納州,本來就沒有老虎啊!”
老婦人開心地說,“你瞧瞧,我成功啦!”
焦慮可以帶來一種錯覺,讓我們覺得自己正在努力解決問題。
但它是對想象中危險的反應(yīng),并非建立在真實的基礎(chǔ)上,因此,焦慮注定是無法真正命中目標的努力。
把一切都還原到本來的樣子才能發(fā)現(xiàn),有些憂慮是無法改變的,有些不確定的憂慮,其實并沒有那么值得擔憂。
另外,焦慮還會掩蓋真正的威脅。
放松就會焦慮的曉南
曉南是一名成功的設(shè)計師,工作中,她從來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哪怕極其微小的細節(jié),而這正得益于她常常“焦慮”。
她最大的問題是腦子永遠停不下來。她感到壓力很大,可當她試圖用冥想放松時,她的焦慮感就更嚴重。
只要一閉上眼,她的身體就會進入高度警戒狀態(tài),伴隨著強烈不安的情緒,甚至還會出現(xiàn)潛伏的捕食者形象。
因為要放松,她反而進入了“戰(zhàn)斗或逃跑”的狀態(tài)!
原來,曉南患上的是“放松導(dǎo)致焦慮”的心境障礙,因為她有一個酗酒且情緒不穩(wěn)定的父親。
受過驚嚇的孩子長大以后,大腦識別危險的區(qū)域就會變大,對攻擊特別敏銳。他們會用對眼前事務(wù)的擔憂,來躲開那些真正可怕的記憶。
大腦停不下來,就是為了避免面對內(nèi)心深處的恐懼。
發(fā)現(xiàn)隱藏在焦慮背后的原因,修復(fù)這些影響到人格的深層創(chuàng)傷,就可以釋放被壓制的能量。
3、我們不能承擔別人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孩子。
麥先生需要的不是獨自背負重擔,而是讓孩子們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試圖無限度地替他人承擔,會加重我們的焦慮。
4、我們有能力改變,欠缺的只是如何激發(fā)。
焦慮會抑制你的智慧。
改變抑制狀態(tài)有很多種方法,比如上文提到的意象導(dǎo)引。它看似神秘,其實就是借助某種“意象”,讓真實的想法有機會展露。
但是,只要把憂慮分類、改變了錯誤的想法,就可以不再焦慮了嗎?
04 如何放松
現(xiàn)代人總是過度強調(diào)思想的重要性,而對身體很忽視。
感到焦慮的人,身體都是緊繃的,很容易患有慢性疾病,而這反過來又會加深焦慮。
焦慮的人不是不愿意放松,而是害怕失控。
從根本上解決焦慮,可以從身體放松開始,把身心當做一個整體。
馬丁·羅斯曼在他的《解憂小鋪》一書中,談到了放松的三個秘訣:呼吸、放松肌肉和心理意象。
推崇“理性思考”的人,可能會排斥這類練習,將其視為“無用”。但如果你擁有“正確”的思想還是無法擺脫焦慮的話,也許就該試著放下和嘗試。
你會發(fā)現(xiàn),放松以后遠比努力控制的時候更強大。
尊重自然的感覺,你的身體不會撒謊。
作者|八段錦,心理科普作者+建筑師,已出版兩部心理學專著。人生何處不心理,待我為你八一八。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必須授權(quán);歡迎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