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的某一天,歐洲一名出身高貴的貴族跪在心愛之人的石榴裙下求婚。但是,膝蓋還沒碰到地面,他就放了一個響屁。這位年輕的貴族感到非常丟臉,婚也不求了,不久后就在羞愧中自殺了。
我讀初三時候,一位年輕漂亮,身穿綠色連衣裙的女老師給我們上物理課,剛在黑板上寫下公式,轉過身來,還沒有開口,突然放了兩三個響屁,整個教室的同學聽的清清楚楚。這名女老師臉色瞬間泛紅,講話哆嗦起來,課也講不利索了。
還有個案例,男女相親,兩人進到咖啡店,還沒有開始喝咖啡,女方突然憋不住想放屁,周圍還有好幾個人。為了掩飾尷尬,她使勁搖動、拖動椅子產生響聲??吹剿y受的樣子,男方寬宏地說:算了吧,聲音可以遮掩,這氣味沒辦法呀!
這就是放屁,人類既尷尬又不由自主的生理行為!
人為什么會放屁?
因為人在吞食食物時,會有一部分空氣和食物一起進入腸胃,同時食物由胃到小腸、大腸,一路消化過程中,在正常消化酶和細菌菌群的作用下,食物分解產生氣體。這些進入人體消化道的空氣和食物分解產生的氣體中,一部分在胃部通過“打飽嗝”由口和鼻子排出體外,大部分隨同腸蠕動向下運行,經肛門排出,這就是屁。排出時,由于肛門括約肌的作用,有時還產生響聲。
事實上,不止人類,牛、馬、豬、羊、雞、鴨等動物一樣會放屁。
屁為什么臭?
屁是身體排放的廢氣,大部分是二氧化碳、氫氣、甲烷以及硫化氫。過去一種普遍的認識,屁的臭味是甲烷釋放出來的。其實,甲烷本身并不臭。現代科學證明:產生臭味的“罪魁”是吲哚、糞臭素、硫化氫等惡臭氣體所致。
正常人因進食大蒜、洋蔥、韭菜及大部分腌制品等含有刺激性氣味的食物,或是攝入過多的肉食、蛋類,排出的屁就非常臭。但這種情況只要進食的食物合理改變,臭味就會有所減輕。
如果一個人長期放屁又多又臭,甚至惡臭無比,或是腥臭,那就得警惕身體毛病,極有可能消化道出了健康問題,嚴重者可能是腸道發生了惡性腫瘤,應該到醫院檢查了。
為什么“臭屁不響,響屁不臭”?
響屁一般由膳食纖維較多如雜豆、薯類、蔬菜等植物類食物產生,其中還混有吞咽的空氣,來氣快,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短,壓力大,“逃離”身體的速度快(可達4千米/小時),其中引發臭味的成分含量相對較低,所以“響屁不臭”。
放得慢的屁一般都格外臭,其原因可能是這種屁是由胃腸道中的細菌緩慢發酵分解食物殘渣形成的少量氣體,在體內停留時間長,其臭味分子濃度比量大稀薄的屁要高,而且排出時“逃離”身體的速度慢(0.1千米/小時),因而“臭屁不響”。
“放屁逍遙,忍屁成癆”有道理嗎?
放屁是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它可以及時排出人體消化道內的廢氣,維護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相反,如果為了避免尷尬,想放屁時強忍不放,會使身體相當難受。有些資料說,長期有憋屁習慣,會引發血壓升高。事實上,憋屁多數是不成功的,放屁往往是無意識行為,等你不注意的時候它就要放出來。
公眾場合放屁為什么會令人難堪?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放屁是很任性的,沒有人會刻意憋住不放。但只要有兩個人以上,哪怕是只有最親密的伴侶在場,一個人想放屁就會猶豫三分。
之所以在公眾場合放屁會覺得難堪,除了放屁者擔心放屁時的聲響和臭味會遭致他人反感外,更多的是經過長期社會教育強化,不在他人面前放屁已經形成一種無形的道德標準。
我們知道,小孩子是不會憋屁的,想放就放。但每個人從小就被親人長輩教育,說在他人面前放屁是沒教養、沒禮貌的行為,一來二去,隨著年齡增長,這種觀念就根深蒂固地牢牢嵌在每個人的腦海中。
怎樣減少放屁?
正常人每天放屁10到20個。為了減少放屁,應該在飲食上多加注意,少吃產氣食物如豆類、薯類,少吃肉類,少吃夜宵,同時要加強鍛煉保健,增強腸胃功能。
結論:放屁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行為,每個人在公眾場合放屁確實要顧及他人感受,但忍不住,發生了,也不要過分自責,上綱上線,甚至像文章開頭那個年輕貴族一樣走極端。對當眾放屁的行為,作為在場“受害者”,是不是也要多些容忍,多些理解呢。(20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