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桃花紅!
? ? 清晨,輕輕推開小軒窗,花香十里,值滿枝開,泡一壺清茗,持一顆素心,聽一曲禪唱,守一方凈土。晨鐘暮鼓,安之若素。付心事于瑤琴,抬首望眼,南山腳下,唯見一座荒冢,幾棵枯隨風搖曳,誰又曾想古今將相今何在?不覺涕淚雙加,黯然傷神!杜牧輕吟“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黃庭堅悲嘆“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吳惟信出游“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又是一載清明雨上,而今年又有誰來祭?
? ? ? 林徽因說最美不過人間四月天,每逢人間四月天,心中卻另有一川風光,同時也是一種深深思愁!
? ? ? 襁褓時,關于清明節的記憶是,祖佑子嗣,掃墓祈福,父親早早喊醒嬰兒眠中的我,已經穿戴好仍然被一個小被子包裹的嚴嚴實實,似乎被安放在了一個獨立的世界,在父親的懷中,不時偷偷用嘟嘟的小手推開那個被角,好奇的窺視著這個未知的世界,隨著祖父以家族的叔伯帶著祭品,用竹筐裝著黃紙,香火繚繞,紙灰紛飛,眾人跪拜………
? ? ? 紅領巾時,關于清明節的記憶是,寄托哀思,弘揚孝道,大手牽著小手,一前一后走在蒙蒙細雨中,走在那條鮮有人走的小徑,露水打濕褲腿,那雙心愛的鞋子也被泥水所污,心中卻有怨氣但是最后所剩的那些祭品足以冰釋心中的怨氣…………
? ? ? 校服時代,關于清明節的記憶是,踏青插柳,郊外野游,幼時的清明節習俗早已成了不能回去的記憶,成為了日后提起的曾經,反而成被家長的叮囑、老師的嘮叨,繁重的課業所困的我們,清明節則變成了我們的解放日,那一頁頁翻過的日歷,仿佛成為了我們關注清明節的不盡守候………
? ? ? 大學時代,發奮忘食,樂以忘憂,關于清明,不再欣喜清明節的放假,反而多了一絲愁緒,參加了學校組織,有幸去了烈士陵園為那些身雖殉國而魂佑疆土的烈士掃墓,緬懷革命先烈,傳承英雄遺志,那一支支黃白菊花,成為了我們與在天國的那些用生命踐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軍人誓言的年輕生命之間連接的紐帶……
? ? ?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每每想起這些,頓時《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之景映入眼前,傳入耳中也是“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歲月悠悠,一曲老歌耳畔響起, 似乎又把我們帶入到了原始的記憶,找尋心靈的慰藉“我在人間彷徨 尋不到你的天堂,東瓶西鏡放 恨不能遺忘,又是清明雨上 折菊寄到你身旁……? ? ?
? ? ? 清明,祭那些被黃土掩蓋的故人,祭那些被現代文明淡化的鄉俗,祭那些被忙碌奔波所遺忘的鄉愁,祭那些被流行曲調所代替的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