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學上說,人的發展是由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所決定的;弗洛伊德認為,兒童時期的經歷對個體人格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個體成長的早期,家庭環境的影響所占比重是很大的,在這段時間里,個體因為年齡的限制,還沒有與社會充分接軌,大部分時間都是通過家庭這個窗口去了解世界,家庭擁有怎樣的環境與氛圍,便會在個體的人格形成過程中得到相應的體現。
家庭這一因素在眾多的青春類電影里都有表現,那么接下來我就選取兩部來具體地談一談。
“有時,我覺得,家對我來說就像是一道枷鎖。”——《成長邊緣》
十七歲的高中女生娜丁,性格孤僻敏感不合群,小時候總是受到其他同學的欺負,直到克里斯塔的出現,兩人很快便形影不離。克里斯塔就像是一束光,成為娜丁在童年不多的色彩之一。步入高中校園,兩人的感情依舊,互相傾訴和聆聽身為閨中密友的心事和欣喜。娜丁以為兩人的關系會一直保持下去,然而有一天,她突然發現克里斯塔竟然和自己“討厭”的哥哥在一起了。這對娜丁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兩人的關系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雖然電影中娜丁的家庭不是主要的表現方面,卻無時無刻都影響著她對于愛情和友情的處理。娜丁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哥哥,英俊帥氣陽光開朗,堪稱全能,屬于那種別人家的孩子的典范。如果這種人是自己,那么當然很好,可他恰恰是家人的話,恐怕就不那么美妙了。
對于娜丁來說,哥哥就好像一個巨大的光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自己就是那燈下的黑影,無人問津。對于哥哥的優秀,媽媽總是贊不絕口,掛在嘴邊的就是放心。可是對于娜丁,媽媽就很頭疼,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女兒還是那樣的任性,覺得自己不愛她。媽媽和娜丁都很委屈,卻還是一頭扎進這個死胡同里。
現在我們拆開來看,對于娜丁,哥哥的優秀和通情達理愈加顯得自己差勁和不合時宜,所以自然而然覺得家人會更喜歡哥哥,自己怎么辦呢,只能通過叛逆和與母親作對的來增加存在感。當唯一理解關心她的父親去世之后,情況愈演愈烈,當母親投注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她身上時,娜丁卻不自知,覺得媽媽太過束縛自己,于是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家人的愛成了一場競速比賽,娜丁在前面跑,媽媽在后面追,不知不覺間,家在娜丁眼里成了枷鎖。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家庭,不是沒有關心和給予,只是都被錯誤的解讀。電影中最無奈的是哥哥,“懂事的孩子最心疼”,自己成了妹妹討厭的人,母親的電話永遠是為了處理妹妹的爛攤子,自己,反而成了最沒有存在感的人。
電影中沒有十分尖銳地家庭矛盾,娜丁也并非叛逆的無法無天,十七歲女孩的敏感和自卑在特殊的家庭環境中得到釋放。這里的青春很普通,像很多人,但是,17歲的你們看透了嗎?
最后的最后,經過一系列的事件,錯位的家人關懷得到糾正和理解,娜丁也在這個過程中收獲成長。青春的意義,不就在于,理解之后的遠行嘛。
“對不起,我很抱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的錯。”——《骨瘦如柴》
艾倫是一個患有厭食癥的20歲少女,她已經輾轉呆過多家康復治療機構,卻成效微薄,再一次,她被一家康復機構趕回了家。為了找尋更好的治療效果,她來到了一家非傳統的青少年康復互助組織,在這里,艾倫得以重新審視自己過往的人生,以及對未來的思考。
這部電影展現了厭食癥人群的生活,他們的掙扎、痛苦以及如何在自我與自我的辯論中走向新生,或迎接死亡。
之所以選這部電影,因為其中的家庭雖然不常見,卻攮概了大多數家庭中的矛盾與沖突,很鮮明的展現了家庭對一個人能產生多么巨大的影響。
艾倫因為患有厭食癥,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康復機構。父母離異,父親再婚,組建新家庭,艾倫和他們還有妹妹生活在一起。艾倫的母親離婚后出柜,現在和女友生活在鳳凰城。這是多么復雜的一家啊。
在治療過程中,醫生需要召開家庭會議來大致了解艾倫的家庭情況,于是便出現了圖片中的一幕,除了醫生,全是女性。在會議中,父親沒有出現,或者說,在整部電影中,父親的角色就是缺失的,永遠出現在電話的另一端,不是在忙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我們不知道艾倫父母離婚之前,她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我想估計也差不多。
對于艾倫患有厭食癥的原因,電影中沒有給出解釋,不過,我們不妨可以猜一猜,父親角色的缺失,母親性取向的改變,家庭的各種變故,對身處青春期的少女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因為外界環境的信息艾倫無法處理也無法掌控,于是開始對自身更加關注,體型,進食,艾倫對外界的控制無能通過對身材的控制得到補償,于是就變成了現在的局面。在這里我不過多談論厭食癥的種種,我們仍然把目光收回放在家庭之上。
關于家庭,電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每艾倫談論它,說到家庭的變故,永遠都是在道歉,好像這所有的一切都是艾倫造成的,如果不是她,家庭就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破碎不堪。家庭會議上,艾倫面容消瘦,在慘白的面龐之上,無助的雙眼看著爭吵的母親和繼母,眉角低垂,毫無血色的嘴唇喃喃道:“都是我的錯,我很抱歉,對不起,我的錯......”艾倫的每一句道歉都在撕扯著我的心,這是家庭應有的作用嗎,這是家庭帶給子女應有的影響嗎?成人的世界有太多的煩心事,關于離婚,家長爭吵的焦點在于是誰的錯誤,早已忽視這場會議的目的,以及一旁艾倫痛苦的面容。
家庭中,孩子總會成為父母爭吵的犧牲品,在艾倫對于體型病態控制的外表下,是一顆自卑脆弱無助的心。家庭本是溫暖的港灣,現在卻成了荊棘密布的牢籠。甚至說是艾倫的親生母親,在艾倫年幼時,因為產后抑郁癥也沒有給到艾倫應有的母愛。家庭的每一秒時光每一幕場景都在撕扯著艾倫的靈魂,她累了,她看著面前千瘡百孔的自己,如果人生如這般,那么死亡便是美好。
當然電影給了我們一個還算美好的結局,當艾倫再一次走進那棟房子,她的世界有了些許不同,“別太好,別太完美。”她開始握有勇氣面對生活,面對未來,人生還長,我不知道之后會如何,艾倫還會經過何種掙扎,但是知道,這是成長的開始,那個面對家人不停道歉的女孩,終于抬起了頭。
在這短短的一百分鐘光影之中,所能展現的十分有限,這兩部電影都不是家庭為主題的,但是這正是電影的魅力,很小的一個剖面,你便能解讀無限可能。可能電影中的家庭都不算好,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也未必有那么突出。我在這里并不是想批判什么,對于中國人來說,家庭所產生的紐帶更為復雜,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家庭和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了解。這不正是家庭所帶來的意義嗎,這種撕扯中所蘊含的溫度,包含了從古至今每門每戶家庭中的情感。粗糲,細膩,在糾纏中理解,并取得成長。
小時候,我從來沒好好思考,也沒能力思考家庭的意義,我以為大家都像我一樣生活在美好的家庭背景下,后來長大后才發現家庭的意義如此重要,家庭對于一個人看似是正常存在的,但是卻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 ——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