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吳綺莉的女兒吳卓林報警,警方帶走吳綺莉的事件,就是吳卓林報警稱自己被恐嚇,警方就帶走吳綺莉接受調查。
吳綺莉的抗壓能力真的不怎么好,她抽煙,她酗酒,她甚至沾染違禁物品大麻,據說她每晚甚至要飲兩支酒及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這一切都看在女兒小龍女的眼里,長大后愈漸懂事的女兒,據說是擔心她、想控制母親的這些不良習慣,于是才有了好幾次或以“受虐”或以“被恐嚇”為由頭的報警事件。
但是對女兒,她真的是悉心照料,甚至達到了寵溺的程度,據說在小龍女9歲前,每天早上上廁所是她抱著去的,9歲前她抱得動。女兒在15歲前,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校服已經幫她穿好在身上,還沒醒吳綺莉就已經開始幫她換衣服
吳綺莉早年間曾說過自己不后悔,是為了母愛生孩子:「我不會后悔,因為我知做母親偉大,誰傷害我BB,我都同他搏命!」
造成這樣的情景,其實很大原因是吳綺莉原生家庭留下的創傷,吳綺莉自爆是單親家庭長大,所以覺得可以當單親媽媽:「我自己都在單身家庭長大,我可以照顧到BB。我一直對這件事用平常心,不覺得大件事,我的朋友都好支持我!以前我不用同父母負責任,但現在有下一代,沒以前那么任性啦!」
吳綺莉獨自帶大吳卓林不可謂不辛苦,但她做媽媽實在不太高明。一路以來的教育方式都不甚穩定。
過去的心理創傷,在與親密的人互動關系中最常浮現,成為一種“病癥”,而不是“病根”。
原生家庭指人從小成長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顧的家。原生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培養管理情緒的能力,為個人成長后人際互動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習慣和思維模式叫做“原生情結”。
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開始自己的成長歷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長背景、內在誓言(也可以說是成長經驗中的“座右銘”,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種理念,成為我們人生的最高指導原則。成長背景無形中灌輸我們很多信念,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斷影響著我們。)可以說,原生家庭也是影響我們最早,持續力也最久的環境及系統。
而其女吳卓林會不會無限循環這種病態家庭婚姻呢?答案是肯定的。
子女對父母婚姻模式的繼承性
小說中何建國的原生家庭中,父親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家庭中大事小事自己說了算,母親對父親俯首聽命。因此,何建國雖受過高等教育,他的“原生情結”卻是要求自己的配偶一切圍繞著自己轉,因為他從小接受的婚姻概念就是如此。恰巧他遇到的那位女性顧小西,是來自父親照顧母親的家庭,因此,顧小西不會認同丈夫的一切由男人說了算的想法。顧小西對家庭的影響力使丈夫的權力欲、權威受到了挑戰,一有機會他就會使用從父親那兒習得的強勢行為。
假如吳卓林無法脫離原生家庭對她帶來的傷害,那么將來在她選擇伴侶時,很大可能會重復母親的腳步!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系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原生情結”,會在成長后在夫妻相處中不受意識控制地重復出現。從而使很多夫妻在一定程度上“內化”了父母的行為方式,以致婚姻中關系中夫妻雙方的行為、認知、情緒等也起了連鎖反應,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毫無防備、意想不到的時刻,以超凡的強度,被我們生命中最親近的人(通常是配偶)引爆。
那么假如你原生家庭并不好,如何才能消除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呢?
第一、心靈回溯在婚姻中成長
“心靈回溯”即當事人由當前人際關系引發的強烈情緒深入意識,探討過激的情緒在原生家庭中的根源。個人特別憤怒或過度受傷的“情緒過激”反應,通常是與小時候的原生家庭“原生情結”有關。
夫妻雙方可以借著“原生情結”被引發的機會,做一次哪怕是痛苦的心靈回游,了解自己在成長歷程中曾發生的事。學習用現在的、較為成熟的、更客觀的立場檢視探尋自己和對方性格形成的源頭,走出父母婚姻的陰影,幫助彼此成長,在成長中重建美好、和諧的婚姻關系。
因此,認識彼此內在心理狀態,也是解決沖突、建立親密關系過程中不可缺的一環。
特別指出,“心靈回溯”是相當情緒化的過程,有些人甚至會暫時產生心理退化(regress)的現象,重新經歷兒時的傷痛,陷入強烈的情緒當中,一下子分不清楚自己到底人在何處、身處何時(在過去某段對日或是現在)。
在你深入探索心靈脆弱的部分時,任何“批評”、“論斷”、“越界”(cross—over),或對你所吐露的心事做種種負面臆測與闡釋,都可能使你再度受傷。所以,身旁最好有人關心你、支持你,懂得細心傾聽,給你安全感。
雖然,心靈回溯可以在一個人獨處時自行運用,不過,身邊若有安全的人來幫助我們一步步經歷上述過程,將會更有效果。
第二、清理各自的原生家庭
夫妻雙方各自會從自己生長的家庭里帶來不同的規則。如何把兩個家庭版本的規則變成一個版本,是婚姻中非做不可的必修功課。分析各自原生家庭里的種種陷阱,利用好擁有的資源,制定出一個我行我素、他邊走邊退的雙邊協議,最后成功實施雙方達成的協議。
第三、覺察過度強烈的情緒反應
對大多數人而言,有著某些特別敏感、一觸即發、人際殺傷力特強的“痛點”,這些“痛點"往往最容易被親近的人引爆。許多人在外面能夠保持平和的心態,但一回到家就會大發雷霆。
日常生活中,每當自己對某些事或情境產生超乎尋常的情緒反應時,就要加以留意,尤其是那些特別強烈,又一再出現的情緒,很可能背后掩藏著“原生家庭”里的“原生情結”。
第四、分清此刻和過去的界限
一種強烈情緒宣泄出來后,要留意哪些是針對現在的人和事的,哪些是借題發揮的,屬于過去的。不要把屬于過去對父母的情緒摻雜進來,投射并發泄在丈夫(妻子)身上,令對方莫名其妙和不能接受。
在過去和現在的情緒之間設一道防火墻,不讓過去的情結繼續糾纏在現在的婚姻里。
第五、找出新的應對模式
與所有的社會系統一樣,家庭有它基本的需求:價值感、安全感、成就感、親密感等等。我們的小家庭缺什么補什么,多什么去什么。丈夫自己僅有的那點價值感、成就感還不夠,還需要妻子的欣賞,妻子就給他一點,這可事半功倍的機會。丈夫想成為決策者,就送他點權力。他想成為父親那樣的權威者,就多給他點面子……這些招式省心省力還低成本,不妨試試。
不同的原生家庭,在家庭文化、關系模式、家庭規則方面自然不同,兩個來自完全不同的原生家庭的人,帶著各自家庭的影子組成新的家庭,如果沒有意識到這種差異,也處理不好這種差異的話,上演的不是兩敗俱傷,也是心力交瘁的生活劇。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就在不知不覺間復制著前輩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代代相襲,進入無法掙脫的死循環:這就需要我們要潛意識主宰狀態轉成意識主宰狀態,了解過去帶來的影響,并學會如何從“原生情結”中剝離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