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烽火,軍歌嘹亮-53】北上抗日:中央軍的擔當
1.關山難度
古北口又稱虎北口,在北京密云北(見上圖)。有“京師鎖鑰”之稱,兵家必爭。王以哲的東北軍67軍(下轄107師、110師、117師)第107師奉命北出古北口,在青石梁一帶阻擊日軍,掩護后方中央軍集結。
有點小詭異?明明是自己的防區,怎么沒混上主力,僅僅分了個掩護任務?小孩沒娘,說來話長。被日軍從東北趕出去后,東北軍就成了客軍。連東北都沒有認真防守,何況異鄉?槍桿子,就是在異鄉活下去的資本。如果連搶都沒了,淪落異鄉,勢必形同乞丐。
東北敗軍入關內,撤防到長城沿線,整體戰斗力并不強。從此后東北軍的表現看,喜峰口、古北口和冷口都是東北軍暫防,后讓其他部隊接防。更有甚者,駐防冷口的東北軍106師直接棄關逃跑,讓后面上來的中央軍很是被動。
2.鐵甲雄獅
中央軍(張治中的第五軍)對日軍的第一次戰斗發生在一二八事變后,從簽訂的停戰協議上看,日軍并沒有占到太大的便宜。這一次的古北口,中央軍第一次來到了北方戰場。江南的水障遲滯了日軍的進攻,而空闊的北方更適合機械化部隊的展開,飛機、坦克、航空母艦等機械化主戰武器在一戰中已經出現了。
岡村寧次曾經做過一首打油詩:“敵非敵,山水是敵;交戰我不愛山水。”這次,日軍到了一個沒有山水的地方,三維立體化作戰方式給古老的長城防線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中央軍的結局,也已經注定。帶隊的是徐庭瑤,此戰后,對軍事機械化爆發出來的巨大威力深有體會。
長城抗戰后,率代表團赴德、法、蘇等國考察軍事、交通,著有《機械化軍備論》。他首創中國最早的裝甲兵,親身參與了裝甲兵指揮作戰,被稱為“中國的裝甲軍之父”。
3.時間就是生命
1933年1月1日,中央軍三個師和騎兵第1旅、砲兵第4團合編為第17軍。這個軍的主力就是我們在一二八事變中提到的教導總隊,國民黨唯一的全德械師。
徐庭瑤任軍長,邢震南任副軍長,季鼎任參謀長。主力三個師為:第2師,黃杰任師長;第83師,劉戡任師長;第25師,關麟征任師長。
2月26日,25師在徐州受命,3月5日必須到達北平邊上的通州。
黃杰第2師則要求從潼關、洛陽一道在3月8日到達通州。
處于更遠的湖北孝感的劉戡83師則要到3月20日才能到達。
日軍不等人,東北軍不靠譜。防御作戰被迫使用添油戰術,第十七軍的無奈,又有誰知?25師、2師和83師依次敗給了日軍——第八師團,128騎占領熱河就出自該師團。